Ⅰ 中国炒股有多少人多少人赚钱
中国目前炒股的人数非常多,目前大概在4000万左右,但是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股市里流传这么一句话:七赔二平一赚,所以,在中国股市里,能赚钱的散户不会超过5%。
什么是股票: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股票的交易时间:
大多数股票的交易时间是,交易时间4小时,分两个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开始,投资人就可以下单,委托价格限于前一个营业日收盘价的加减百分之十,即在当日的涨跌停板之间。9:25前委托的单子,在上午9:25时撮合,得出的价格便是所谓“开盘价”。9:25到9:30之间委托的单子,在9:30才开始处理。
如果你委托的价格无法在当个交易日成交的话,隔一个交易日则必须重新挂单。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证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为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春节、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
Ⅱ 中国的财富收入比率
通过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可从不同侧面分析股市财富效应的作用,LC-PIH模型则对股市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即持续繁荣的股市所形成的财富效应,可以增加投资者财富和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景气预期,改变短期MPC,刺激消费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受股市规模,股市变动趋势,股价波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股市 财富效应 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 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股市作用于消费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机制往往称之为财富效应。但股市是否存在财富效应,及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Zandi(1999),Gale and Sabelhaus(1999),and Parker(1999)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他们对财富效应影响经济的程度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肯定了财富效应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J.M.Poterba(2000)的研究认为即使股市具有较低的财富MPC,消费效应也十分明显。Zandi(1999)认为发展中的证券市场支持了消费信心。Greenspan(2001a),则从官方角度肯定了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另一些专家认为,股市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有限,股票财富在不同家庭中的结构分配不一,股市收入不确定性的天然属性制约财富效应的发挥,如斯蒂格利茨(1997)通过对1987年股市崩溃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股市对消费作用不大的结论。
要定量分析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是不容易的,但在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从消费函数视角分析,可以避开定量分析的不足,构建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
一、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
1.财富效应的内涵
哈伯勒(Haberler,1939)、庇古(Pigou,1943)等较早分析了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根据他们的分析,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因股价上涨而导致财富增加,则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他们对财富效应的分析,为分析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奠定了理论起点。从消费视角分析,所谓股市的“财富效应”,是指由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
2 持久收入理论提供了财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化渠道。
Milton Friedman(1957)的持久收入理论把消费与持久的、长期的收入联系在一起,认为消费者在某一时期的收入等于暂时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时期的消费等于暂时性消费加持久性消费。其中,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与暂时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关系,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cYP=cΘY+c(1-Θ)Y-1 其中:0其中Y为当年收入,Y-1为上年收入;Θ为收入增量中的持久性收入(用YP表示)的比率,它与持久性收入预期最为相关,如果收入变化实际上是持久的或者长期的,那么消费者在他们收入发生变化时将相信这种变化大多数是持久的,将具有较高的Θ值,反之Θ值较低。而Θ的变化,直接影响MPC的变化,或者说消费信心的变化。
由持久收入理论的分析思路出发,消费者得自于股市的收益本属于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关系。一般来说,持续繁荣(8-10年,甚至18年)的股市是很难维持的,然而美国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从自1982年8月算起,美国股市稳定增长了18年。在这样一个崇向长期投资的繁荣的资本市场(如美国股市中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期限往往长达3-5年),投资者股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使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将股票收入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的预期,对未来整体收预期亦向好,消费信心增强。Romer(1999)、Zandi(1999)研究了证券市场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他们认为发展中的证券市场支持了消费者信心 。Greenspan(1999b)则肯定了持久收入理论的看法,认为“股价抬升的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将资本收益看做自己资产增值的永久增值,因而这笔钱是可以发挥的”。事实上,这种预期本身又为股市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于是,经济体系中具有了较高的Θ值。消费函数式(1)中,Θ在原基础上增加�6�2Θ,于是短期MPC扩大 ,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收入Y亦持续增加,社会消费因此而越来越旺盛,经济持续景气。
3 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消费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发挥财富效应的指导思路。
F.Modighani(1986)等人提出来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而把储蓄看成是主要源于个人想为他们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c.YL 0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股票、债券,及储蓄、遗产等),储蓄sR 和股票SR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从长期来看,SR的收益率一般远高于sR与购买债券的收益。如美国近两个世纪股市以来,股市年均实际回报率是7%,高于平均经济增长率和银行利率 ,1982-2000年,美国股市的年均回报率高达17%(笔者计算)。股市的良好示范效应,则加速了储蓄资金向股市流动,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当前各国SR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如美国这一比例在1999年底已达38%的水平。J.M.Poterba(2000)的研究表明,整个90年代增加的财富中60%以上是由于家庭股票资产的价值上升。因此WR中SR的变化对整个消费C的影响加大。
a为财富的MPC(实际财富系数a通常估计约为0.045 ),一般要比劳动收入的MPC c(通过当前工作取得的收入,不是诸如租金、利润这样的收入)小得多。YL为劳动收入。根据消费函数(2),持续繁荣的股市,通过推动SR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4 LC-PIH模型对发挥股市促进消费需求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
R.霍尔和M.费莱文(Robert E.Hall,1978;Marjorier Flavin,1981)集中探讨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持久收入理论的综合性内涵。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LC-PIH模型,把持久收入理论对未来预期的强调和生命周期理论对财富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强调结合起来,把财富当作总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简化形式如下所示:
C=aWR+bΘYD+b(1-Θ)YD-1 其中:0其中YD为当年可支配劳动收入,YD-1为上一年可支配劳动收入,WR、a的含义参见消费函数(2),b相当于式(2)中的c。Θ与消费函数式(1)中的涵义基本相同。
设Y=AD(=C+I+G+NX),假设G,NX=0,设家庭财富除SR以外,均不发生变动。受股市持续繁荣的影响,消费函数(3)改变为消费函数(4),即WR在原基础上增加�6�2SR,Θ在原基础上增加�6�2Θ,也即消费者信心增强,MPC 增大,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消费支出C进一步扩大,于是产出增大,形成经济与股市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1 股市的财富效应原理
图1为股市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的原理,C0为原消费函数(3)决定的曲线,C1为消费函数式(4)决定的曲线,以虚线表示,比原消费曲线C0更陡(即MPC扩大,投资乘数扩大)。在没有增加投资I的情形下,因总需求扩大,决定的收入、产量由原来的Y0 移至Y1。设I为新增投资,C0+I表示新增投资I后的原消费支出线,C1+I表示受股市影响后的消费支出线,由此决定的收入、产量的增大量为Y3—Y2,于是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其中Y3—Y2即为股市财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美国为例,到1998年,其家庭的股票财富达10.77万亿美元,1999年上升到13.5万亿美元,远超过家庭储蓄,根据消费函数式(4),仅考虑股市对消费的贡献,由C1=a(WR+�6�2SR)得,1998、1999年得自于股市的消费理论上分别为4846亿、6075亿美元(而在此期间的家庭储蓄是不断下降的)。因股市攀升净增加的财富�6�2SR约为1.8万亿美元和2.7万亿美元,从中派生出的额外净消费支出约为720亿美元和1100亿美元。消费的增加,通过投资乘数,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刘建江等,2000)。据估计,自1994年以来,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有专家称,与其说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强劲的内需,还不如说是靠股市的带动(谭雅玲,2000)。经济学家Robert Hall认为,持续增长了110个月的美国经济亦得益于资本市场 。
Ⅲ 股票真正的本质
股票市值并不等于现金,这就是股票的本质,那就是一张赋予了一个价格的凭证而已,那只是一个数字,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钱。真实的钱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增加。
也可以说,这就是资本市场泡沫的本质,如果把这些虚拟的游戏当成了真实的资本,那跟在做梦也没什么区别。
就像是棉花糖,一小勺的白砂糖,经过加热,机器的搅动,就变成一个体积大了百倍千倍的棉花糖,实际上不管棉花糖膨胀到多大的体积,他里面的实质就是那一点白砂糖而已。
股票市值就是棉花糖,市场里面的资金就是白砂糖,棉花糖可大可小,并没有稳定的形态,只要大家都不套现,并且还一直在买进去,市值就可以不断膨胀下去,这时候看起来大家就都挣了钱,但其实只是挣了一些数字而已,都是纸面财富,是虚幻的,只有卖出去后不再买入的钱才是真实的钱。
如果大家一直在卖出,股票市值就会一直在减少,就像棉花糖一直在被压缩一样,最终也可以被压缩到只有一勺白砂糖那么小的面积,接近于无限缩小了。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牛市里面,所有人都赚了钱,那谁亏了?
反之,熊市里面所有人都亏了钱,那钱被谁赚走了?
从宏观视角看问题,确实是所有人都赚了钱,没有人亏钱,因为股市的棉花糖膨胀了,记在大家账上的数字大了,但是社会上总的钱并没有增加。
同理,下跌的时候,股票的棉花糖被压缩了,记在大家账上的数字小了,但社会上总的钱并没有减少。
也并不只有股票市场是这样子,房地产市场,任何具备金融属性的交易市场都是同样的道理,市值并不等于真实存在的金钱的数量
Ⅳ 如何看待中国3700万户炒股家庭
都是沦为国家圈钱的牺牲品。中国股市游戏规则决定的,国企(红色家族把控)到股市发型股票让小百姓认购。每次圈走几百亿上千亿这些钱就进了国企账户,最后变个账目钱到了高管手上(这些基本是红色家族人担当),国企拿走了钱但是效率却不行,如果不是垄断行业根本分不出红利。这就是赤裸裸的骗钱。可怜的小股民还傻傻的二级市场搏杀差价,股市暴跌还相信新闻忽悠财富蒸发了。
Ⅳ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报告详情
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京发布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截至2011年8月,中国内地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6.38万元。其中,城市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11.20万元,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平均为3.1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显着,呈现出明显分布不均匀的特征。
据介绍,报告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
资产分布不均情况远胜于收入不均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51569元,城市70876元,农村22278元。从数据中发现有0.5%的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有150万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个社会总收入的57%,说明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等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
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表示,根据这个收入分配算出GDP数下线是0.44%,资产85%,根据资产算出GDP数是0.75%,说明我们资产分布不均情况远远大于收入不均情况,这跟我们国家房地产发展和金融市场发展有关系。
家庭资产负债情况:
报告还发现,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中国民间借贷没有活跃,有资金借出比率占12%,非正规金融机构借钱的家庭的比例高达33%。
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认为,从中国家庭总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家庭的金融发展相对来说非常落后,美国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15.4%。不过,他同时指出,这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还有发展的空间。
养老保障情况:
中国居民中44.2%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障,仅有54.8%的人有养老保障。退休后养老金收入:总体月平均753.95元;城市月平均1557.67元;农村月平均188.67元。
资产三大块分布情况:
报告数据还显示,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为57.75%;现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为4.09%;银行理财产品占2.43%。银行存款和现金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
储蓄情况:
截至2011年8月,全国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低于依据宏观数据计算出来的储蓄率,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金额占当年总储蓄金额的75%。同时,超过一半的中国家庭在当年他的支出是大于他的收入,因此,困扰中国和世界的中国高储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收入不均的问题,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比较好的促进内需的政策。
股票投资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股票市场参与率只有8.8%,所以全民炒股的现象在数据里没有体现。股票投资中,盈利的家庭占22.27%;盈亏平衡的家庭占21.82%;亏损的家庭比例达56.01%。高达77%的炒股家庭没有从股市赚钱。随着年龄的增加,炒股赚钱的比例呈增加的态势。
家庭自有住房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高于世界平均的60%。其中,城市家庭为85.39%。城市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19.07%。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价值平均为84.10万,成本价格平均19.10万,市价-成本比为4.4,第一套房盈利高达340%;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价值平均为95.67万,成本价格平均为39.33万,市价-成本比为2.43。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观,但拥有一套住房的城市家庭已占69.05%。
Ⅵ 请问中国散户资金占中国股市份额多少
1、目前大约占70%以上。中国股市的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都很有名。其实这也是股市早期的特点之一。
2、散户个人投资者持有的市值,股票约占总市值的25%。这个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总有资金不断的进入和退出,总的来说要占到50%到80%,这个比例在世界上都是相当高的。因为成熟市场上的散户是很少的,主要都是机构投资者
拓展资料:
1、股市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1)、债券市场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底,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为32.7万亿元。其中和银行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30.4万亿元,占托管总额的93.1%。
截至7月底,在银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中,商业银行持有债券的比例为66.6%,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债券的比例为9.3%,非公司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比例为24.1%。
(2)、银行存款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银行各类存款117.2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50.5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40.81万亿元。与目前总市值股市的25万亿元相比,似乎并不缺少外部的资金。有这么多资金躺在银行的账户上,即使银行的存款被转移到股市5%,股指也可以轻松推高到3000点左右。
(3)、房地产
从宏观经济内在逻辑来看,房地产和股市更有关联,应该是正相关,但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正面的情况,也有负面的情况。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危机后,房价偏离了股市的走势,高善文在他的《资产重估理论》报告中提出了房地产价格走势在逻辑上应该与股市负相关的观点。
(4)、信任资金
中国社科院金融学院2014年5月9日发布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也声称,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已经达到27万亿元左右。基于中国2013年56.88万亿元的GDP总量,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占到GDP的47%。(另:巴曙松微博估计窄影银行约9万亿。)。
Ⅶ 中国股民有多少
呵呵,先请看一组数字(感谢中登公司的月报):
2009年末A股账户市值分布表:自然人(不含基金,债券)
0--1万 15613802户
1-10万 26227865
10-50万 6899047
50--100万 833778
100-500万 498631
500-1000万 37229
1000万以上 18468
合---计 50128820户
分析这组数字之前,简单回顾一下前几年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结论。在2006年底,当时A股流通市值是3万亿左右,估计当时活跃股民约在2000万人到3000万人之间,以30万元投入股市资产(资金加市值)为大户标准,大股民数约为40到50万人之间;2007年底,流通市值在8万亿元左右,估计当时活跃股民在2500万到3000万人之间,以50万元为大股民标准,总人数与一年前相比不变。
再回到这组数字。在2010年初,中国A股的总流通市值超过16万亿,和2007年底相比,大家都知道流通市值翻一倍主要是限售股解禁和IPO的贡献。考虑到流通市值增长和CPI,我们把大股民的标准提高到100万元如何?
那么活跃股民(一年内有交易)人数如何?我不认为和2007年底相比有多大变化。虽然深沪两市有效A股账户超过了一亿三千万个,但活跃账户和有股票的账户始终在6000万以内,考虑到活跃股民肯定是深A沪A都有账户,其结果实际人数要打个对折,也就是保持在3000万以内。
大股民数又该怎么计算呢?这里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 中登公司的统计数是把深沪两市合并计算的,也就是说在大市值股民中人数和账户数仍然存在打对折的问题(反而是万元市值以下的股民数可以基本按账户数算,因为几千块钱还同时买深沪两市的股票的可能性极小)。这样考虑,就需要把50万——100市值的账户也要折算进100万资产以上的大股民数。以此计算,大股民数接近七十万人;
二、 考虑到50万——75万市值左右账户会在50万以上账户中占很大比例(中国股民的人数和资产关系的金字塔极为陡峭,基本上人数比例与资产倒数成正比关系),而双账户的股民同时持有深沪股票且市值基本相同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被排除在百万标准之外,这是一个减少大股民数量的重要因素;
三、 庄家和大资金的拖拉机账户也会使资产集中度更高、真实的大股民数字更少。
四、 另外一个影响大股民数的因素是持仓比例。考虑到中国股市哪怕是最低迷时期的总体持仓比例都在八成以上,而2009年底的市道并不算很差,估且认为持仓比在九成,那么股民的资产数应该至少是市值数的1.1倍以上,这是一个会增加大股民数量的因素。
因为二、三、四几个因素没有足够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我们综合考虑一下的话,可以武断地认为当下中国在股市资产超百万的大股民数在60万人左右。这个数量,远比两年前要多。
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A股市场大股民的资产数和人数都有大幅增加呢?是大家都赚钱了吗?我认为主要原因不是这个,而在于这几年的小非解禁和IPO,这个,才是真正创富的不二法门。
几点感慨。
首先是中国人总体上比想象中要穷得多。中国个人和家庭的财富,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方面:房产是大头,按市价约是100万亿,其中城市房产80万亿;个人存款按20万亿计算(扣除公款私存部分);股票按16万亿计算。除此之外的非上市股权、商业地产、黄金外汇债券都是小头,且跟绝大多数国民没什么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在房产和存款上的分布规律也会类似于股市资产的分布。那么,由此推断,一个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标准中产家庭,也不过就只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和20万左右的金融资产罢了。请注意,这还是一线大城市的标准,根本不包括农民和中小城市居民。
其次是中国人的财富集中度可能比想象的还要高。几千万股市资产不到十万的散户和几十万资产超百万的大股民比,我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最后,中国股市的重要性远比想象的还要低。折腾了这么多年,也不过就三千万股民活跃在市场,而且95%以上都没几个钱,仍然仅仅是少数人的财富游戏。因此当局注定今后还要不断折腾这个市场,反正股民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无关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对比一下,房子的重要性可就大多了。
Ⅷ 散户最多能持有股票的多少份额
散户最多能持有公司全部股票,百分之一百的份额。
没有规定,限制散户持有多少比例的股票。但是达到5%了,按规定需要举牌。需要公告。
谢谢你的提问
摘录网上文字:《收购办法》将持股5%以上股东每增加或者减少5%股份的“限制买卖期”延长至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3日内;增加对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增加或者减少1%时的通知和公告要求。
此外,《收购办法》明确,违规买入在上市公司拥有权益股份的,在买入后36个月内,对该超过规定比例部分股份不得行使表决权。
Ⅸ 我国股民数量达 1.89 亿,这意味着什么
炒股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散户也越来越多,意味着股票市场作为普通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来了。
综上所述,这对于股票市场来说是一个好的趋势,对于我们的资产持有方式也会逐步的形成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Ⅹ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A股牛市因杠杆而生,最高上涨幅度超过150%,其间推动股市上涨的资金不少是杠杆资金。杠杆起初得到默许甚至鼓励,官方媒体亦鼓吹“国家牛市”,当更多散户以及资金涌入市场之际,监管层却在6月突然强力驱逐杠杆资金,预期骤然变化之下,指数急速下挫。这是一个负向正反馈过程,担心杠杆检查从而卖出,而卖出压力越大导致更多融资盘被迫平仓,平仓资金的卖出进一步导致股指下挫,于是股灾酝酿而成。
至于救市成败,也在于杠杆。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维持加杠杆,若任由股市继续下挫,其实是在降杠杆。7月初那个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写下一则专栏《强力救市?还是末日清算?》,夜班伦敦同事看了说能否明确一下是否应该救市——问题确实很复杂,我的心态也很矛盾,其实救市与否并非一个道德选择,而是一个现实两难,不救融资盘层层杀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话则意味着吹大泡泡,权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许最终更为正确,但我预计最终政府会在压力之下出手。
时到今日,国人已经无需朴素的市场常识启蒙。事后来看,虽然预测到压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识到国家队入场开头几天居然不支败落。只有当股市指数成为稳定首义之时,清算恶意做空以及民间自发停牌复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数之后,股指开始稳定。令人感慨的是,几天上涨之后,又有改变人生观的散户蠢蠢欲动,关于短线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卷社交媒体。
还是那句老话,最终人们还是会走上自己擅长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暂时看不到尽头。至于中国经济,其实也是一样道理。
三周之内,中国股市跌去18万亿元有余,市值损失超过十个希腊。有资深财经媒体人私下问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财富?提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需要勇气,身边比比皆是一口斩钉截铁表示有或者没有的人,难免有理性的自负。谈股市是否蒸发财富,要点在于财富的定义为何。我认为财富本身是对资产的估值,上涨时刻的数字并非全是纸上富贵,下跌时刻的损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银,即下跌的损失与上涨的收益对应,资产或许依旧,但损失是确实是财富。人们通过价格代表集体判断,而价格在非常时刻往往由小部分边际买家决定——如同一座小区,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这套房屋的成交价很大程度就决定了其他房屋的价格,哪怕这些房屋的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变化。
也正因此,说股市涨跌只是虚拟经济变化,未免太过武断。股市繁茂湮灭之间,不仅使得国家杠杆转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业更多考虑人民币之外的资产配置,这方面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对于人民币形成空前压力,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方向。至于此前热炒的资本账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预计在在这次股灾之后,步伐将会放慢。目前如果还期待通过股市上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杆,那么显然是镜花水月。
当下核心问题在于,股灾对于对于实际经济影响几何?既然财富损失切实存在,股灾当然会影响实体经济,那么影响多大。目前不少经济学家觉得影响不大,估算逻辑主要有三条,分别是针对金融机构、消费以及居民财富而言。首先对金融机构影响不大,目前市场大致估计场内外融资约在4到5万亿人民币,对比之下金融机构潜在损失有限,有分析师估算极端情况亏损4千亿,但对比商业银行总资产131万亿元,可谓“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的影响,考虑到中国消费驱动主要在于收入,从消费数据来说没有明显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对于经济影响不大。第三则是觉得炒股人数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么不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等重大因素,因此影响不大。根据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年一季度仅6%的中国家庭持有股票。
这三条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场的主流逻辑,当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国做空中国等惯性看法,价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条理由,第二条成立,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确实有限,虽然强调总需求的经济学家总是看重消费,其实从股市到消费的链条很长,亦如从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链条很长一样。关于第一条与第三条,则需要仔细斟酌。
仅仅从数据层面看,银行资金直接入市确实不多,家庭层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质疑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使得多数人相信股灾不会蔓延到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那么对于实体经济也影响不大。问题在于,经济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各项简单加总等式,家庭和银行在实际经济之中并非分隔个体,家庭与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经济体之间各个单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负债;民间投资明显受到动物精神的驱动,而后者则与物质资产的财富估值密切相关。股灾消灭的财富不仅挫伤民间投资冲动,降低信贷抵押物价值,连带也压低未来投资回报预期,影响整体人民币资产的可能估值。更进一步,再加之金融体系风险厌恶程度上升、可预见性降低等等潜在影响,如此情况之下,单纯以直接进入股市数据考察股灾带来的损失,显得过于线性思维。
当极端情况爆发之际,惯常分析的逻辑就会出现漏洞。回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岁末,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危机迹象,但是多数经济学家在费城美联储一项调查中还是预计2008美国会实现2.4%增长,事实上当年美国经济是负的3.3%。直到今天,多数人都知道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高杠杆,对于各类高杠杆“毒资产”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从非政府负债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整体水平并不低于美国。
不仅股市如此,经济也是如此,杠杆仍旧是核心问题。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司(Bridge water)创始人雷?戴利奥(Ray Dalio)对于去杠杆颇有心得,桥水以宏观对冲见长,而且也挺过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衰退。他认为去杠杆有四个方式:财富转移、减少支出,债务重组、债务货币化。去杠杆一般是四种方式并存,往往意味着痛苦的过程,但是也有“美丽的去杠杆”,四种方式达到平衡,使得经济重新回归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过程,至于“丑陋的去杠杆”则也不罕见,要么过分紧缩引发大萧条,那么是恣意印钞引发大通胀,哪一种后果都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无论丑陋还是美丽,长痛还是短痛,减少杠杆其实就三个门路,要么转移杠杆,那么清算债务,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杠杆比例。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背后经济逻辑更为更重要。随着经济走软,越来越多人关心宏观数据,但多数人并不明确宏观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刚刚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0%,高于市场平均预测为6.8%,这看起来类似复苏的迹象,但与实际情况感受已经是冰火两重天,当前工业增加值目前仅仅为6.8%,与以往两位数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未来的去杠杆之路如何诞生?或许存在两种可能,要么类似80年代日本式的缓慢去杠杆,以漫长的低增长来熨平杠杆的伤害,要么类似90年代韩国式的通过金融危机方式,通过一次性清洗换得日后的重生。
无论哪一种道路,或许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韩国爆发危机之际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结构都好于中国,具体分析可以看我两年前专栏《中国,下一站韩国》。
已经发生必然再发生,当股灾如预期爆发,当救市也如意料发生,当杠杆还没有完成清算之际,已经暴露的风险已经足以令人生畏,投资者应该更加小心没有完全暴露的风险。如同黑暗的剧院人头攒动,一旦突然有警报拉响,此刻应该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报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没有明白状况就大呼别慌多少有点不负责任,至于抱怨拉响警报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没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们做最坏的打算,此刻贸然断言乐观也可能带来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