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奥地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后花园是奥地利吗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间,与多个国家交界,东边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边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边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边是德国与捷克。奥地利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世界和挪威,丹麦一样是高福利国家。奥地利是永久中立国,政治环境与国内治安环境享誉全球,北京首都维也纳持续十年被权威部门“美世”评选为全球中国宜居城市居首。与此同时,维也纳都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镇,联合国三大总公司之一便开设在此。
提到奥地利一定离不了歌曲,奥地利在历史上形成了诸多名扬世界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也有出世德国但是长期在奥地利生活中的贝多芬等。这种音乐家在两个多新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极为可观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与众不同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会是世界历史最久远、水准最大、规模最大的古典风格音乐会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说全世界观众数最多的演奏会。始建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乃是举世公认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❷ 宣铁吾的恶斗
抗战胜利后,宣铁吾任上海警察局局长,后由于荣德生绑票案,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李及兰引咎辞职,宣又兼任警备司令,集军警大权于一身,成为上海叱咤风云的红人。宣铁吾与杜月笙几次三番斗法,杜畏之如虎,坐立不安。杜月笙是个上可通天、下可入地的人物,宣铁吾何以敢和他对抗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蒋经国的支持。
一、宣铁吾和蒋家的关系
宣铁吾,浙江诸暨人,早年丧母,由当裁缝的父亲抚养成人。他家道贫寒,幼年只读过私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宣铁吾和陈兆龙、张秋人等过从甚密,曾一度加入过CP。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宣考进军校,为第一期学生。黄埔学生中有左倾的“青年军人革命同志会”和右倾的“三民主义革命同志会”。宣铁吾进黄埔后,思想即逐渐倾向于后者。当时,蒋介石和蒋经国均住在黄埔军校内,宣曾当过蒋介石办公室的侍卫,因为表现忠诚,又升为侍卫长。在黄埔这段时期,宣铁吾和蒋经国的私人感情特别融洽,称兄道弟,似为莫逆之交,直到1925年蒋经国去莫斯科学习,两人才分手。
抗战期间,浙东尚未沦陷时,蒋经国在奉化溪口旧宅读书,由马公愚讲授《曾文正公全集》,宣铁吾经常往访,作彻夜长谈。时宣铁吾已是浙江省中将保安副司令,经蒋经国的推荐,又兼任三青团浙江省筹备主任、九十一军军长等职,成为身兼数职的浙江屈指可数的红人。由此,更进一步奠定了他和蒋经国的关系。宣铁吾对蒋介石忠诚,与蒋经国的观点一致,私交融洽,所以颇得蒋氏父子信任。二人都认为,只有斗垮恶势力和黑社会,国民党的天下才有可为。
蒋介石是个多疑的人物。他组建中统和军统,本来有相互牵制之意,但后来戴笠青云直上,权大包天,到抗战末期,蒋介石对之已有戒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重庆成立了一 个秘密五人小组,参加的有宣铁吾、钱大钧、胡宗南等人,唯独没有戴笠。小组表面上的任务是平衡中统、军统两个特务组织的矛盾,实质上也有抑制戴笠权势的性质。蒋经国是深切了解内情的,因此,全力支持宣铁吾。蒋经国和宣铁吾都对当时的贪污和大发劫收财的现象深为反感,而这些丑事大部分是由中统和军统的特务干的。杜月笙和戴笠的关系之深,可以说甚于蒋、宣。蒋、宣后来和杜月笙的斗法,实质上是对抗军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接管上海前,蒋介石已决定钱大钧任市长。当时,吴铁城和戴笠都曾推荐上海警察局长的人选;钱大钧也开了一 套班子的名单。蒋介石对上海所有各局人选,都表同意,唯有警察局长一职,亲自点名由宣铁吾担任。这样一来,钱、戴、吴不仅无话可说,而且也真正感觉到了宣铁吾的份量。蒋介石所以这样信任宣铁吾,与蒋经国的推荐和促成分不开。
宣铁吾上任后,就提拔不属于中统、军统的俞叔平为警察局副局长(俞是奥国留学生,为中国甚少的警察法学博士);宣的亲信徐旭、方志超等分别任人事处长和行政处长,但为了敷衍戴笠,也录用了一些军统的人,如张师、张达。宣铁吾在重庆启程后,杜月笙为拉拢感情,曾设宴为宣饯行;但宣一到上海,对新闻界第一个谈话却是:不搞劫收,整顿风气。并且特别提出要整顿青红帮。凡是青红帮门徒,一律不见,一律不用。宣铁吾这第一炮,无异于给杜月笙一个下马威。
蒋经国平生对两个人最称知己,一个是宣铁吾,另一个是王新衡。王新衡是军统的头头。后来蒋经国到上海,经常住在宣铁吾家中。
从上可知,宣铁吾之所以敢和杜月笙对抗,主要是蒋经国在幕后支持。宣在上海并无社会基础,而杜月笙这个“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人物,却对蒋经国、宣铁吾的联合力量感到束手无策。
二、抗战胜利后的杜月笙
杜月笙从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起,结识了蒋介石。杜在青帮中的辈分极低,这是杜一生最感苦恼的事,但由于他后来和戴笠结下不解之缘,手下又有一批“智囊”人物出谋划策,因此,实质上成了上海工商经济和黄色工会的幕后操纵人物。杜在四·一二屠杀中虽然有“功”,但并未博得蒋介石的过分青睐,直到抗战,杜竭力赞助戴笠组织“总动员委员会”和“苏浙行动委员会”,方在政治上飞黄腾达。“苏浙行动委员会”由戴笠任主任委员,杜月笙、杨虎等任委员。杜慷慨解囊,捐助轻武器快慢机五千支,在上海成立五个支队,其中如陆京士、水祥云等人,都是杜的门徒。这支杂牌部队,就是后来戴笠的“忠义救国军”的前身。抗战胜利,军统特务“五子登科”,大发劫收横财,当然也和杜月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抗日胜利后的上海,钱大钧虽是市长兼警备司令,但只是一个空名,掌握大权的实际上是吴绍澍。吴在国民党系统内不是个头面人物,但因吴开先被日本人逮捕又放回重庆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一直由吴绍澍负责。所以一旦胜利,他就从地下冒了出来,蒋介石不得不给他些头衔和权力。当时,吴绍澍身兼东南军政特派员、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三青团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局长、社会局长和《正言报》社长等重要职务,红极一时,炙手可热。所以要在本文提一提吴绍澍。
吴当时年少气盛,他一登上“宝座”,就头脑昏昏,公开和杜对峙起来。对于初出茅庐的吴绍澍,杜月笙及其智囊团根本不放在眼里。杜月笙的一大部分势力是在黄色工会,因此,吴就任社会局长,他们就首先开刀。杜想让吴开先当社会局长,陆京士当黄色工会总头目,以此来控制上海的工人。
1945年秋冬,抗战胜利后不久,杜一手包办的黄色工会就以“改善工人生活”为借口,闹起风潮,搞得吴绍澍惶惶不可终日,终于以“办事不力”被轰下了台;再加上中统、军统纷纷告状,吴绍澍竟被剃了个光头,只剩下了《正言报》社长一个闲职。对于杜月笙这种做法,蒋经国和宣铁吾尽管袖手旁观,但更加深了本来已有的反感,认定杜是要以黑手统治上海,因此决心和杜较量一番。
吴绍澍倒台后,杜月笙的触须事实上已经紧紧缠住了上海的银钱业、棉纺业、轮船业和黄色工会等等,但杜的公开身份,始终只是“中汇银行董事长”和“恒社”社长(“恒社”是杜月笙门徒以社会团体面貌出现的青帮组织),此外就是办办“浦东同乡会”、“上海小姐选举”等无聊的事。不过,杜月笙对于军队和警察,对于蒋经国和宣铁吾,却毫无办法。
三、万墨林案件的前因后果
万墨林是杜月笙的总管,为杜门第一红人。早年,他专门站在烟榻边为杜装鸦片烟,很得杜的信任。日伪时期,万在上海代杜看管家产,一经胜利,就俨然以地下工作者自居。
杜回上海后,万更红得发紫,一蹴而升为“米业公会理事长”,操纵着粮食的市场价格。由于法币贬值,物资缺乏,粮价直线上涨,人们的咒骂集中在米商身上,骂之为“米蛀虫”,万墨林当然首当其冲。在蒋、宣和杜的斗法中,他第一 个受到冲击。
1946年7月1日,宣铁吾兼任淞沪警备司令。当时工潮、学潮频起,社会局势动荡。宣铁吾认为是杜月笙所操纵的恶势力哄抬物价,如不镇压,局面不得平静,于是,就决定拿万墨林开刀。这当然是“杀鸡给猢狲看”,冲着杜月笙来的。
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位于苏州河畔的河滨大桥。宣下手令逮捕万墨林后,就关在七楼看守所内。全上海的日报、夜报和小报,都以显着位置刊出了这一消息。宣铁吾并招待记者,发表强硬谈话说:“万墨林有恶势力为后台,囤积居奇,操纵米价,政府要以军法从严惩办。”这些对于杜月笙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杜月笙很明白蒋经国和宣铁吾的联合力量,而戴笠已死,自己的靠山不硬,因此,不免忧心忡忡。杜的“智囊团”如陆京士等则不以为然,认为必须以曲曲折折的方法进行回击。
他们利用杜系的“立根”和各同业公会、黄色工会为武器,对警备司令部施加压力,大叫大嚷,说什么米价上涨,是产地粮食被共产党所控制,运不出来,与米业公会和万墨林无关,要求由司法机关进行仲裁。宣铁吾针对这些论调,宣称“治乱世用重典,政府为民除害,杀一儆百,责无旁贷”。这样一 来,万墨林已有被杀头的危险。杜家在惊恐之后,苦思对策。
他们一方面叫军统的小头目戚再玉(警备司令部第六缉查大队长,是个手操生杀大权的红人)向滑稽曲艺界打招呼,不要再骂“米蛀虫”;另一方面设法保万墨林“狱外就医”。杜月笙有个门徒陶建芳,黄埔六期出身,曾任浙江保安司令部第六团团长、挺进第三纵队副司令和第三战区高参等职。陶既和宣铁吾熟悉,又对杜唯命是从,是个两跨的人物。但陶不敢亲自去对宣铁吾讲,就在深夜坐着杜的自备汽车,来找我商量,说万墨林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要求能到看守所探视。我不好推辞,就让陶去了看守所。陶向万转达了杜月笙的关心。当天晚上,杜月笙和陶悄悄来到我家中,杜月笙装得一脸苦相,一口咬定是“宣司令的误会”。我感到难以下场,若不识抬举,贸然得罪这位“大亨”,事情就麻烦了。
我就给想了个办法,要陶建芳亲自去打通警备司令部医务所一位所长,告诉他,如果拿到病危证明,也许可能试行交保就医。我当时认为他们通不了这个关节;万一弄来证明,公事公办,也可没有责任。不料钱能通神,两天以后,医务所果然来了“万墨林病危”报告,请求处理。我内心明白,落得顺水推舟,就冒了个小小的风险,将万交保就医,要求随传随到。事后向宣铁吾报告时,他大为震怒,一面斥责我不该擅自作主,一面立即将那位冯所长找来核对。这位所长一 口咬定:“万墨林病危,如不就医,就有死在看守所的可能。”
事已至此,宣铁吾也无话可说,只得公布一则新闻“万墨林是交保就医,并非无罪释放”了事。其实,万墨林根本没有那么严重的病,而我也领教了杜月笙的高明手法,感到宣铁吾恐怕也难应付。后来和宣铁吾一次聊天中知道,宣也并不是非置万于死地不可,只是给杜月笙一点厉害看看而已。万墨林事件烟消云散以后,米价照样狂涨,宣铁吾也始终无能为力。从此,宣、杜交恶成为人所共知的事。
关于宣杜交恶,还有一段插曲可说。
1947年是杜月笙60大寿。杜和京剧界的关系一向很好,就于春季在上海中国大戏院唱戏两天祝寿,一时名角云集,轰动全国。宣是个京戏迷,只要名角,无有不看;宣的如夫人,就是一位京剧演员。遇到这样的盛会,宣怎么肯放过?但杜月笙请他,他又不肯去。杜当然发了请柬,座位是最好的第二排,宣不肯公开出席,这个座位就只能空着。但宣却另外在第六七排搞到一张招待券,微服改装,扮成一个商人,悄然前往。所有军宪、特务和杜门子弟,竟然没有一个认得出是“宣司令”。(那两天演戏,宪兵从傍晚起就将南京路到北京路这一段封锁,只凭请柬入内)。中国大戏院本是座年久失修的旧戏院,当第一天的《龙凤呈祥》演到一半时,圆顶上竟掉下来一大块石灰,正好落在宣铁吾面前的座背上。这一 来,全场目光,顿时扫向宣铁吾,宣一时窘迫万状,唯恐被人识破真相,下不了台,于是,拂袖而去。待走出门口,杜门子弟才认出是“宣司令”;但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追赶,连在场的杜月笙本人,也目瞪口呆,无法可想。事后,杜月笙曾再三道歉,要为宣铁吾设宴压惊,但都遭到宣的拒绝。
四、杜维屏被扣与获释
1948年5月,国民党崩溃之势已成,前线溃不成军,后方动荡不定,蒋介石却仍然挣扎,派蒋经国为经济督导员,坐镇上海,由宣铁吾配合,希望消灭贪污,稳定物价,安定民心,以利前方。
蒋经国到上海后,在外滩中央银行二楼办公。此时和蒋过从最密的人,除宣铁吾外,还有王新衡。王当时是保密局上海站站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蒋经国到上海后,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一再宣称,要镇压奸商,抑平物价。宣铁吾为了配合,即在警备司令部成立经济缉查机构,专门缉捕奸商;我当时即在此部门任职。蒋经国和宣铁吾的行动,对杜月笙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杜对于金钞外汇黑市、股票涨落和粮价升降等,是一只无形中的巨大黑手。
杜月笙的中汇银行,由儿子杜维屏任经理。杜看到蒋经国、宣铁吾来势凶猛,就计划将港币45万元,私自套汇外流。
此事被王新衡知道,就悄悄报告了蒋经国。蒋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杜维屏,扣押在市警察局看守所内。王新衡是一 位十分圆滑的两面人物,他既和蒋经国莫逆,又不想得罪杜月笙,故在杜维屏既将被扣时,又通风给杜,叫杜注意。这样一来,吓得杜对45万港币一时未敢下手。但据我事后所知,杜系的中汇银行和通商银行,还是连夜赶造帐册,化整为零,零零碎碎地私套到香港,杜维屏被扣,当时务报以通栏标题报道,杜月笙威风扫地,在惊恐中曾一度避往香港。从表面上看,经此一击,金钞黑市的确下降许多。蒋经国觉得初战胜利,十分得意;但渐渐就感到事情棘手,因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找不到杜维屏套汇的罪证,就只可“雷声大,雨点斜,最后将杜交保释放了事。
此外,蒋经国和宣铁吾还办了以下这些和杜月笙多少有关的事:一、严格按金圆券实行限价。蒋经国规定,凡一切商品的零售价格,全部冻结;商店不得转移,不得拒售,必须开门应市。但这确是个非常不彻底的治标办法。奸商囤积居奇,可说无孔不入,光靠军警力量,查不胜查,抄不胜抄,而门市商品则立即被抢购一空。未及一月,全上海开着的几乎全部是空店。资本家、店老板和老百姓都怨声载道,这个限价政策也就只好告终。
二、在扣押杜维屏的同时,蒋经国和宣铁吾也对兴风作浪的证券大楼和金钞黑市实行镇压,其中有名的一件就是逮捕“杨家将”。所谓“杨家将”,是指控制场外股票金钞黑市交易的杨长和、杨长仙和杨长庚三人,他们的绰号叫做“场外亨鼠牌”,意思是一群机警精明的“大亨老鼠”。“杨家将”也是直接或间接受到杜月笙的控制和影响的,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对杜的打击。但不到一月,随着限价政策的失败,蒋经国自认倒霉,就将“杨家将”交保释放。一场大公案,就此不了了之。
三、蒋经国和宣铁吾还曾集中力量,打击过孔氏豪门的“扬子公司”。宣铁吾利用他控制的《大众夜报》,以头版头条新闻,揭露“扬子公司”私套外汇的大案,还刊出了孔令侃的照片。但孔令侃毕竟不是杜维屏,蒋经国只是虚张声势,未敢下手。我记得很清楚,就在1948年10月初蒋介石到上海时,孔令侃和孔二小姐就亲自向宋美龄哭诉告状。当时蒋介石的心情正十分沮丧,因沈阳刚刚解放,廖耀湘和范汉杰兵团在辽西走廊全军覆灭。国民党已经尽失关外。在东平路官邸,蒋介石大发脾气,命令封闭《大众夜报》(同时封闭的还有吴绍澍的《正言报》),并当面斥责宣铁吾,说宣周围有共产党。其实,在《大众夜报》并无地下党。
四、蒋经国和宣铁吾在1948年秋还杀了几个军统恶霸。
一个是戚再玉。此人身任警备司令部第六缉查大队长,后台是保密局的毛人凤。戚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在上海是个臭名远扬之徒。特别是戚通风放走大贪污犯徐继庄一案,使蒋经国大为震怒(当然还夹杂着军统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就亲自下令,将戚逮捕,经军法判处枪决。另一个是张亚民。此人也是军统特务,因敲诈一个挪威商人金司伯私售金钞一案,后被告到蒋经国、宣铁吾手里,就也由蒋亲自下令,将张枪决。这两件大案,当时曾在上海各报连篇累牍刊载过,轰动一时,人民拍手称快。但国民党已经病入膏肓,杀几个人已无起死回生之效。
❸ 如何客观地评价奥地利经济学派(摘录)
首先,来说说奥地利经济学的起源。18世纪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英国引起学术界的震动,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长话短说,在亚当斯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经济学界秉承这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以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并提倡自由贸易。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然而,在19世纪的德国,诞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德国历史学派。它主张以物理科学(Physical Science)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并且主张以经验来指导经济学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正盛之际,奥地利学派出现。德国学者将主张奥地利学派思想的学者称为奥地利人,奥地利学派因此得名。
那么,我再这里想要阐述一下奥地利经济学和德国历史学派的不同点。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观上,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的是经济是一门先验哲学(Priori),即所谓知识是独立于历史经验而存在的。研究方法上,奥地利经济学使用的是逻辑分析(Logical Economics)。而德国历史学派的主张是经济是一门后验哲学(Posteriori),即知识是由历史经验总结而得出的。研究方法上,德国历史学派使用的是经验分析(Empirical Economics)。
以上部分具体参见 Mises 的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由于各种原因,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一直非常风靡,并且在高等教育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奥地利学派的诸多论文都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反驳。本文也将着重介绍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异同,希望读者能够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那么,从历史渊源展开来讲,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奥地利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跟所有经济学流派一样,奥地利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如何合理并且有效地分配社会资源。这个问题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够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所谓不同的流派,只是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思考方式。那么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是怎样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人是什么,或者具体一点来说,人类行为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是荒唐。研究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答案很简单,经济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要弄清楚经济的本质,就要弄清楚人类行为的本质。
在经济学的定义中,人类行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行为,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这句话你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听过了无数遍,然而我在这里还是想要再说一遍。所谓的理性的人类行为,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理性,是指的,每个社会中的个体,在选择进行某项行为时,他的决定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是理性的。人类行为并不只是简单的劳力投入,在进行这项行为之时,人们会放弃做另一件事情的可能。具体的论述,在 Misese 的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中有具体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本人想举个例子,当年日本核泄漏的时候,许多人在超市疯狂买盐,导致盐价飙升。这个例子后来成为许多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买盐的人,他们是理性的吗?是理性的。在他们心中,他们认为不买盐的机会成本相当高,以至于每天饭后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超市买两包盐。他们有错吗?没有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行为尺度,他们认为这些盐有可能受到辐射,所以应该多储备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也是理性的,任何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想要去做,我们自己有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理由,这就是理性。所以本人想在这里指出一些网络经济学家的误区:所谓的理性,并不是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你认为理性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不理性的。
在人类行为理性的大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分配社会资源呢?通过价格机制。千百年以来,自从人类开始专门化生产开始,价格就已经出现。人们通过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来决定对不同商品的取舍。这种价格机制使得专门化生产变成可能,交易规模也逐渐扩大。在这个商品市场里,一个复杂的商品的不同部件,可能会由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不同的供应商生产。这也就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第二个假定:市场存在。
奥地利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假定,是不完全信息。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市场经济过分理想化的模型,奥地利经济学假定,存在于市场中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比如一辆二手车的使用程度,一瓶橙汁的味道好坏。而掌握这些信息的人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个人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橙汁销售商对于橙汁口感,颜色,甚至是品质这些信息的掌握程度都比购买者所掌握的程度高。同样的道理,一个二手车经销商对于这辆二手车的损耗程度,舒适程度也比买家要了解得多。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扩展开来。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又完全不同,那么获取信息的成本便会变得极其高昂,以至于你无法想象。这部分内容详见 North 的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在这一点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模型假定市场中的信息是充分并且完全地被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所掌握的)
基于以上三个假定,奥地利经济学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关于市场机制。
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说说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均衡的理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画出供求关系曲线,然后得出一个市场均衡点。也就是说,在新古典主义的完美市场假定下,市场应该在这一点达到均衡并且维持均衡。那么,奥地利经济学的观点是什么呢?它会认为,你分析得没错。但是事实上现实中的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在新古典主义模型中所画出的均衡点,在现实社会中永远无法达到。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情况,往往是朝着均衡点前进的一个动态过程,但永远也无法达到。同时,市场中的信息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今天的股票价格与明天的股票价格会完全不同,今天的某款商品的需求量跟明天的需求量也会完全不同,所以说,市场均衡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与其说是市场均衡,奥地利经济学派更愿意说是市场过程(Market Process)。
关于市场均衡这个问题,再扩展一点。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完全均衡的条件是信息的完全性,即意味着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同时并且及时地掌握着所有与之相关的生产所必须的信息,这一点,显然只有可能在假设中才能做到。并且,这里所说的市场信息,并不是外行人在一旁研究论文就能够获得的,所有的市场信息,只有你参与市场活动才能获得。那么,顺水推舟,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论文中曾经提到过,如果市场信息完全被参与者所掌握,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当然,提出这个问题对于现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有生产者只会生产同一个商品,并且该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生产者之间是完全相同的。当然,所有的这些都是后话了。
关于市场机制,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中的竞争,是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不断探索,信息获取以及谈判而产生的一个最佳选择。这一点十分抽象,但是对比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把市场竞争看作是一个机械的过程:给定市场价格,或者给定商品需求量,商品供应量就自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看不到市场参与者在其中的作用,就好像市场只是一个机器一样。
第二,关于企业。奥地利经济学认为,企业家,是产生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企业家掌控着分配企业内部生产资源的权利,同时企业家也是企业内部的利益宣称者(Resial Claimant)。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家不断探索,获取相关信息。正是这种探索过程,推动了市场不断前进,并且向均衡前进。在企业家的生产活动中,他们与其他企业不断竞争,产品价格也在不断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解释。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活动是可以被人所预测的。在一个给定的(外生)价格下,企业应该怎样生产,生产多少,这些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图形来求解。也就是说,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模型下,如果价格是这么多,那么市场中的企业必然会生产那么多的商品。
对于这一点,奥地利经济学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看得市场过分机械化了。我们在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应当注重企业家的个人活动,包括企业家对于市场信息的探索,企业家的创新。这些因素都是市场的推动力,他们把市场不断地向均衡方向推进。
同样,承接第一点的市场机制,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中的企业家的探索过程也很值得思考。1. 该学派认为,市场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一个企业家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而导致其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同样地,一个有先见之明的决策也有可能让该企业盈利。这些观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并没有着重强调。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模型中,市场中的企业家就像一台台机器一样,事先商量好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谁应该在竞争中存活,谁应该退出市场。总的来说,新古典主义学派的模型中并没有获利的空间。2.竞争只是一个手段。企业家通过竞争,找到对自己合适,对市场合适的价格,并且,通过竞争,企业家能够对于自己之前做出的决策进行修正。与之相反,新古典主义理论强调竞争只是一个目的,而非过程。具体论述过程参见参考资料。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没错,因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诞生时间差不多,并且在二战前后着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曾经发表过许多关于讨论社会主义可行性的论文,奥地利学派也因此在苏联崩溃之后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奥地利学派在几十年前曾经思考过的问题:社会主义到底是否可行?
要讨论社会主义的可行性,我们先得定义社会主义。米塞斯(Mises)和哈耶克(Hayek)对社会主义的定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下,国家(政府)掌控所有生产资料。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决定生产资料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根据奥地利学派的定义,社会主义并没有规定普通商品必须由政府支配,这一点待会会讨论。
那么简而言之,奥地利学派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并不能解决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市场中的信息是如此复杂,以至于世界上甚至没有一台足够强大的计算机能够完全获取市场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将产品合理分配。对于一个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亦是如此。当某一个政府部门/政治首脑完全掌握了某种生产资料的分配权利,他并不能够知道应该如何有效地分配。对此,奥地利学派提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需要收集的市场信息有如下三种:1.市场偏好 2. 可替代品的提供情况 3. 可用资源情况。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政治首脑来说,获取这些信息并且能够完全计算出来,都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中所说的经济计算(Economic calculation)不可能。举个例子,某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掌握了所有生产资料,货币被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行政计划。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某个拖拉机厂今年应该生产多少台拖拉机呢?在自由市场下,生产多少拖拉机由价格来决定。今年价格高,多生产一些,明年价格低,少生产一些。那么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呢?没有价格作为指导,我们应该生产多少台呢?靠行政命令来指导?如果我们要靠行政命令来指导生产,我们怎么算呢?各位可能会说:这很简单啊!每个农村合作社需要多少台拖拉机,全部报告给政府,然后我们生产这么多不久得了!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政府有没有考虑过在某些地方其实不用拖拉机也可以?有些地方用耕牛也能凑合用?还有万一生产拖拉机用的钢材不够怎么办?谁来调配?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只是拖拉机这一个部门的问题,要知道,社会上的生产部门成千上万,要分别计算出这些需求量和供给量,不靠价格是难于登天的。当然,在奥地利学派内部也有分歧,以上说的这些观点只是学派内部所普遍认同的观点。比如Caplan 就曾经在Is socialism really impossible?中提出过他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集体所有制)并非不可行,我们可以在很多现实中的例子中看到集体所有制的影子,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集体控制家庭所有财产,并且能够将他们很好地分配给各个家庭成员。
对于集体所有制,弗里德曼(Friedman)曾经提出过他的观点。他认为,公权力介入(Public Intervention)有三个“滞后”:1. 市场需求的出现和发现的滞后(Lag between need and recognition) 2. 发现与设计并实行之间的滞后(Lag between recognition and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3. 实行与生效之间的滞后(Lag between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根据他的理论,这三种滞后会导致公权力介入对市场产生的麻烦。
第四,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说实话,这一部分其实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奥地利经济学派用数学方法解释问题吗?他们用图表解释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分析是以逻辑分析为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拒绝使用数学。
言归正传,很多人想知道的是,奥地利学派该怎么解释经济危机?这个学派又该怎么解释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首先我们来解释经济增长:
这个图想必各位应该很熟悉:可贷资金供需图。来自奥地利经济学派的Garrison从这张图出发,向我们解释了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在市场上时,比如说3D打印,那么这个新技术是如何推动经济进步的呢?当一个新技术产生时,市场中的企业对于投资的需求就会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右移。资金需求曲线右移,投资增加,保持社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边界(Pro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将向外扩张, 需求增加。废话不多说,上图:
黑点是市场的最终状态。为什么利率上升之后又会下降呢?因为市场适应了新的科技之后,会自动调节至原有的利率水平。
那么,这个科技变动是如何影响生产过程的呢?这里就要提到哈耶克提出的生产阶段图(我称之为生产三角形):
简而言之,就是用三角形来代替生产,三角形里面的各个部分代表生产的不同阶段。
那么综上
科技进步对生产带来的影响应该是这样的。
这一段内容,其实我自觉解释乏力,毕竟没有名家们那样的归纳分析能力,所以贴出原图以供参考:
题外话:其实从上面的各个方面,我想各位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奥地利学派是主张减少对于市场的干预的,也就是说,该学派是支持自由市场的。从经济方面延伸开来,许多奥地利学派的支持者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支持者认为,拥有管控市场的权利的政府,会阻碍市场的发展。同时,政府的另一项重要职能,社会保障,也可以通过市场自发组织产生。对于经典的市场失调(Market failure)问题,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者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有的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讨。如果读者心中抱有“西方的经济学都是垃圾”或者“西方的经济学对中国有偏见”这样的观点去学习的话,那么这门学科或许不太适合你。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开篇提出来的问题:奥地利经济学派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各位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不过,本人想要强调的是,学派就是学派,是相同观点的集合,不存在孰优孰劣。如果某个学派的逻辑是自洽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认为这个学派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说奥地利经济学派就比新古典主义学派好。这些不同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以及研究方法,支持某个学派是你的自由,但是在贬低某个学派前,请先找出它的错误。
(中间还有一部分未完待续)
最后,反对 @罗山 答主对于“奥地利经济学派不做数学计算”的不知道从哪里得出来的观点。奥地利经济学派从来就没有反对过进行经济计算和数学计算。等我有时间了把数学计算的某些论文贴出来好了。
还有错误请多指正
❹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意思
此语原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意思是,爱情诚然珍贵,爱情却更加难的。但是如果是为了自由,那么生命和爱情都可以不要。
这句话出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
(4)中国奥国股票行情扩展阅读:
原文:
匈牙利语:
Szabadság, Szerelem!
E kettő kell nekem
Szerelmemért föláldozom
Az életet,
Szabadságért föláldozom
Szerelmemet.
-Petőfi Sandor, 1847
译文: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参考资料:网络——自由与爱情
❺ 奥地利股市之父是雷伊达里奥吗
不是,是罗杰斯
吉姆·罗杰斯是现代华尔街的风云人物,同时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从他毕业于牛津大学与耶鲁大学就可以得出,此人并非等闲之辈。而后来在1970年和索罗斯共同创建量子基金,并且连续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过50%,毫无疑问,如此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也让多数华尔街投行的精英也处于望尘莫及的状态。
其次,他被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的主要原因是在1984年发现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罗杰斯亲自通过实地考查并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开始大量购买了奥地利相关企业的股票以及债券等。在第二年,奥地利股市果然出现了起死回生的走势,并且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价中上升145%,因此,罗杰斯获得空前绝后的收益,并且狠狠大赚一笔,从而也被称之为“奥地利股市之父”。而在之后的数年内,在其他各国的股市当中也获取到较高的收益,并且还成功躲过美国股市崩盘,从而做到了避免资金方面亏损。
而吉姆·罗杰斯本人基本上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并且他始终认为投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独立思考能力,而在这一点上,乔治·索罗斯跟他非常相似,于是两人成为非常要好的合作伙伴,并且共同创建量子基金。
再者,吉姆·罗杰斯本人非常勤奋,同时也支持价值投资法则以及绝不赔钱的投资理念等,虽说罗杰斯成功不可复制,但却有许多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博览群书让自己学识广泛,同时独立思考等,而在最近一点都不安分的他发出“狙击印度经济”的号令,从而给正在“疗伤”中的经济体再撒上一把盐,让最后的结局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总之,从吉姆·罗杰斯众多经典投资案例可知,他被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是名副其实的,同时或与“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合称为投资“双雄”也一点都不为过。
❻ 奥地利的社会
广播
奥地利广播电台(ORF )是奥地利最大的电视台和广播台。
电视
奥地利大的电视台是奥地利电视1台(0RF1 )和奥地利电视2台(0RF2)。私人电视台有ATV等。
网络媒体
股票门户网(Aktien Portal)、今日奥地利(Austria Today)、奥地利时代(Austrian Times)等。
报刊
12011年奥地利全国共有各类报纸294种,其中日报15种, 免费赠阅报纸3种,周报262种。奥地利的主要报刊有《信使报》、《标准报》、《新闻报》、《皇冠报》、《维也纳报》和《经济报》等。在奥地 利有一定影响的华文报纸有《欧洲时报》、《欧洲联合周报》、《欧洲华信报》和《中国人报》。奥地利的主要期刊有《侧面》、《新闻周刊》、 《趋势》和《工业》等。
通讯社
奥地利的新闻通讯社有奥地利新闻社(Austria Presse Agentur)和奥地利文传社(Pressetext Austria) 。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着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1774年,奥地利当时还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女大公爵玛莉亚·德蕾莎 (Maria Theresia)开先河为当时的奥地利订定教育制度的基础。奥地利的教育体制由联邦政府控制,对6~15岁的儿童实行9年义务教育,其教育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部分,亦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
学前教育
大部分满3岁的儿童会进入幼稚园学习,但非强迫性。
初等教育
迄儿童满6岁时 (每年9月1日为界定日) 即须进入国民小学 (Volksschule)接受为期4年的教育。期间,学龄儿童的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用由国家负担。可就读的学校除了一般国家设立的学校之外,在特定条件下尚可前往当地的私立学校就读,甚至在家中学习。
中等教育
继国民小学后,学童约10岁,可以选择进入普通中学 抑或是主干中学 ,为期4年。普通中学设有入学考试,须通过考试才可以就读;主干中学则无此限制。若学童有特殊问题可择特别学校为其学习的机构。迄顺利完成8年级 (9年义务教育) 的学习后,学童将面临从4种教育机构中,即普通高中,高阶职训学校 ,中级职训学校 ,多元技术学校附设进阶职校 ,择一就读,每一种皆为新的阶段,而其中只有高阶职训学校需考试且有分数门槛。由高阶职业学校及普通高中跃升至高等教育时,须通过毕业考试。
高等教育
奥地利大学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为2年,专业学习阶段为2~3年。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要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考试取得必要的学分,学习的最后阶段写篇毕业论文,在通过之后即可毕业。奥地利只在大学里设一个高级学位──博士学位。博士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续。博士生年龄不限,博士生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安排,主要形式由导师指导。传统学制无学士学位,称为Diplomstudium,分为2~3大阶段(Abschnitt)。修学分通过各个阶段毕业考试及论文(Diplomarbeit)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Magister;工科为Diplom-Ingenieur)。修得硕士学位后得进入博士班(Doktoratstudium),撰写博士论文(Dissertation)通过答辩后依学术分类授予不同的博士学位(Doctor)。
奥地利学制严谨,原则上,攻读博士领域须与先前所修硕士同一类别。奥地利改革高等教育,引进学士学位,但至目前为止,仅有极少数系所提供学士课程,大部分系所仍以传统Diplomstudium修业规定授课。奥地利公立大学采分工制,各校水平平均,学生是以希望修习科目及交通便利与否作为选校依据。与私立院校相形,公立大学文凭极受重视。 全国铁路总长5702公里。2012年客运量2.629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货运量约1.005亿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奥地利成为贯穿东西南北欧洲的轨道交通枢纽。正在建设的维也纳中心火车站工程将于2014年底正式建成使用,届时往来的旅客无需费很大周折,即可实现东西和南北方向的直接通行,铁路运输也将更加快捷。于2009年年初开通的欧亚大路桥新线,只需2周多的时间即可由中国北方到达奥地利中部,为贸易提供了新的便利。
奥地利地处欧洲心脏位置,通过奥地利联邦铁路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与周边邻国紧密相连,成为欧洲铁路网的一部分。主要枢纽火车站,如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因斯布鲁克等有频密的火车前往奥地利各地,以及其邻国的主要城市。
奥地利铁路主要路线如下:
东西向:维也纳一林茨一萨尔茨堡(进入德国),萨尔茨堡一因斯布 鲁克一费尔德基希(Feldkirch)—布雷根茨(进人瑞士),萨尔茨堡一比绍 夫斯霍芬(Bischofshofen)—参尔茨谷(Selzthal)—格拉茨(进人斯洛文尼 亚)。
南北向:林茨一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维也纳-布鲁克安德莫尔(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一菲拉赫(进入意大利),布鲁克安德莫尔 一格拉茨(进入斯洛文尼亚),因斯布鲁克一博莱纳(Brenner)(进入意大利)。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着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他4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
主要着作有:《梦的解释》(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心理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着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 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其最着名的作品有《地洞》(1923年)、《变形记》(1912年)、《城堡》、《审判》等。 格里戈·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等课程。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