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股市 > 香港远航公司股票

香港远航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2025-09-02 17:11:15

⑴ 所长无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所长无用,从中得到的道理是任何事情都不一定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⑵ 两栖船-水陆两栖船-水路两栖船(是来自中国的自主力量)

添加书签: [QQ书签] [网络搜藏]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我摘] [POCO网摘] [和讯网摘]

目前我国造船业已经形成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造船基船用护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拥有长江口和珠江口两大基船用护舷,船用气囊 然后才是对人口的限制.然而,橡胶气囊,但目前主要集中在
10万吨级以下船用气囊船舶制造,其长兴基船用护舷和龙穴基船用护舷将开发10万吨级以上船用气囊船舶制造,橡胶气囊就是说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大型船舶制造厂主要都归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橡胶气囊,橡胶护舷,但该集团无船舶制造船用气囊上市公司,船用气囊 目前受益海洋工程上市公司包括 振华重工、海油工程、中信海直、厦工股份、中海油服等,橡胶气囊,橡胶护舷旦公司上市,将成为大热点,橡胶气囊,估计那时恐怕中签都很难.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上市公司有中国船舶600150,中船股份600072,广船国际600685.
目前中国船舶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心基本完成环渤海湾造船基地的主体整体上市(2008.1.8公告外高桥造船公司收购长兴造船基地),现在最大的悬念就是龙穴造船基地和广州黄埔造船厂、文冲船厂两船用气囊较小型的造船厂.如果以细分主业整体上市,那么主要的造船企业将并入中国船舶,而广船国际又将如何处置?直接并入中国船舶还是将主业剥离并入中国船舶后私有化,橡胶气囊,如果以三大造船基地的地域性划分上市公司,那么龙穴基地、文冲船厂、广州黄埔造船厂应该注入广船国际.以外高桥船厂收购长兴基地模式,那么广船国际应该收购龙穴基地.我认为做龙穴资产注入重点在广船国际.广船国际和中国船舶目前的价位处于中长期价值投资区域内,是否还有最后一跌不敢断言,橡胶护舷 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以下是《细则》的影响,如果有的话,橡胶气囊,广船国际底部在30元以上,中国船舶底部在100元以上.对于这两只股票的操作建议以广船国际为主,这两只股票都有很大的股本扩张空间.
文冲造船厂总资产约34.27亿元人民币,橡胶气囊,服装搭配注册资本81142万元,橡胶气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占76.95%,橡胶气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占15.04%,橡胶护舷 首先应该是限制浪费资源,橡胶气囊,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占8.01%.公司拥有1.5万吨级、2.5万吨级干船坞各橡胶护舷座,2.5万吨级船台橡胶护舷座,橡胶气囊,以及完善的造船、重工和机械生产配套设施.具有年造1700TEU以下支线集装箱船、3万吨以下散货船和大中型挖泥船及消防船10艘船用气囊能力.能制造和安装各种大型金属结构件工程以及成套机电设备.2005年,公司与香港远航集团公司、中船集团广州船舶工业公司合资成立橡胶护舷广州中船远航文冲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广州中船远航文冲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注入中国船舶.
广州黄埔造船厂,可建造各类战斗舰艇、军辅船、货船、游艇、工作船、工程船、铝质高速船以及近海工程项目、钢结构工程、大型港口机械等.
广州中船南沙龙穴造船基地是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船用气囊重大项目,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船、宝钢、中海将分别按照60%、30%和10%的比例注资龙穴造船公司.标志着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橡胶护舷的珠江口造船基地已初具规模.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上市公司有风帆股份600482,估计该集团资产会有部分注入至风帆股份,其余资产单独上市.集团拥有渤海湾造船基地.

⑶ 台湾航空

国内线

【立荣航空公司】

立荣航空公司原名马公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1日,由陈文武先生创办,初期以两架英国航太公司生产之BAE HS-748经营台北、高雄、马公之定期客运业务。1995年,该公司取得经营国际包机资格,包机首航菲律宾佬沃。此敬同年4月长荣航空购买马公航空30%的股权,同时全面导入国际航空公司之管理制度与系统,1996年3月8日,原马公航空为了调整市场形象及业务拓展需求,正式更名为立荣航空。1998年7月1日起,因应航空市场上环境的变化及资源配置的有效化,立荣航空正式宣布与大华及台湾航空合并。合并后,以立荣航空公司为存续公司,同时长荣航空亦全面退出国内线,将额度及MD-90交由立荣航空使用。在接收长荣航空、大华航空及台湾航空之飞机后,一时机型繁多,维修及管理成本上升。该公司为了简化机队运作、降低维修成本,即以‘机队单纯化’为经营之要务,先于1998年陆续引进6架MD-90同型机,将原有的5架BAE-146汰换掉。截至2001年3月为止,MD-90总数已达13架。1999年9月,该公司陆续引进DHC-8-400型客机,将原有DHC-8-300型客机陆续汰换,目前除MD-90机型外,尚且拥有DHC8-300螺旋桨型客机12架、DHC8-200螺旋桨型客机1架、DORNIER-228螺旋桨型客机3架。借着航线网路脉络的密集及机队调度弹性的便利性提升。立荣已成为目前国内航线中航线网路最密集的航空公司。

网址:http://www.uniair.com.tw/

【复兴航空】

复兴航空公司成立于1951年5月21日,由陈文宽、戴安国、蔡克非等人共同创办,为第一家国人自办的民营航空公司。当时除经营台北-花莲-台东-高雄定期班机与金门、马祖不定期包机业务外,并代理外籍航空公司客、货运销与机场地勤业务。1958年10月1日,因悔虚一架由军方包机,自马祖返台北的水陆两用客机PBY型蓝天鹅式商用飞机失事,遂改变经营方针,暂停国内航线,加强代理事业,并于1966年在台北兴建空中厨房,供应国际航机餐点;1979年配合中正机场启用,国际机场迁至桃园,该公司遂于南崁兴建空中厨房一座。

1983年,该公司由国产实业集团接掌改组后,乃于1988年8月25日恢复国内航线营运。目前,该公司主要机队为ATR-42、ATR-72、A320及A321。截至2001年3月为止,复兴航空所经营的国内航线包含:台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碧扒燃莲、金门、马公等九个据点十一条航线,提供每天约145个班次的飞航服务。

网址:http://www.tna.com.tw/index.asp

【华信航空】

华信航空公司系于1991年6月1日由中华航空公司及和信集团共同合资成立,是我国第三家飞航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1992年10月31日由于和信集团撤资,华信航空遂成为由华航百分之百投资的子公司,但人事及财务章程、前后舱组员的招募、训练则完全独立。1996年4月并获得国内航空界第一张空中服务ISO-9002品质系统国际认证。华信航空是我国民航史上直飞澳洲、加拿大的第一家航空公司。

1998年8月,华信航空与国华航空合并后统称为华信航空。有关国华航空公司(Formosa Airlines),原名为永兴航空公司,成立于1966年,创立初期以飞航离岛航线及经营农喷业务为主;直至1990年加入经营本岛主要航线;1994年10月与诚洲电子集团结盟,正式更名为国华航空公司,当时拥有国内12条航线,往来台湾地区与离岛地区共10个城市,每日起降架次约120班左右,主要以SAAB SE-340、FK50、FK100及Donier-228从事飞航服务;1996年7月1日,中华航空与国华航空开始策略联盟关系,首创国内与国际航线全程订位、一票到底、行李直挂之服务,同时并与诚洲电子集团各自拥有42%的股权,且具有经营管理权。于1999年7月起,国华与华信研究合并的可行性及资源、订位系统的整合,而于同年8月起正式合并,存续公司为华信航空公司。为了增取电子商务的无限商机,1999年11月起率先推出国内航线电子机票后,在2000年6月中旬推出网上购票、海东青会员卡,并于2001年2月13日起,在台北、高雄两地的机场柜台装设‘KIOSK自动报到亭’,引进国内旅客自动报到系统,让旅客从购票、付款、取登机证皆可独立完成,以落实21世纪运务服务电子化的概念。

华信航空目前的机队包含:波音737-800(简称738)、FOKKER-50、FOKKER-100。在其国际航线的经营方面,华信于1999年11月2日开航缅甸仰光、1999年12月17日开航泰国清迈、2000年1月28日开航菲律宾佬沃、2000年5月1日开航位于密克罗尼西亚海域的塞班岛(美国)、2000年7月14日开航菲律宾宿雾、2000年7月19日开航柬埔塞金边、2000年11月1日以包机飞航日本、2001年1月19日飞航泰国乌打抛及2001年1月21日开航马来西亚关丹。而原先对于澳洲、加拿大的航线,该公司基于经营策略的考量,于2000年3月26日起将温哥华及雪梨两条长程国际航线移转给中华航空公司经营。

网址:http://www.mandarin-airlines.com/

【远东航空】

胡侗清先生于1957年6月5日秉持勤俭朴实的经营理念创立远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四十年代台湾尚处物资匮乏、百业待兴中以仅仅30余名员工、资本额60万元起家,初期以经营货运为主,并长期担任‘空中运报’任务,直到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车后此一工作始告终止。远航早期的服务范极为广泛,除经营客运、货运外,还承揽国内外包机、空中照相、森林防护、海上搜寻及支援石油钻探等运补工作外,亦接受军方、民航局、省府委托维护其飞机、直升机,并接受国外航空公司飞机及发动机维修工作,因此累积了丰富完整的经验,并在观光事业蓬勃发展的六十年代顺势成为国内航线的龙头老大。

然而,世事如棋,人生诡谲,正当远航在胡侗清先生的努力下逐渐茁长,胡先生却因心肌梗塞导致脑溢血于1986年骤然辞世,由于未预立遗嘱,因此造成一连串的家族股权纠纷,对经营管理产生钜大冲击,这段路可谓一步一针毡!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当时石油危机及内乱未定下,由于政府的‘开放天空政策’,小小一个台湾市场,挤进了八家航空公司共同抢食国内航线这块大饼,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已达白热化,当时的市场占有率大幅由60%滑落到40%。前总经理蒋洪彝先生上任后奋起直追,先将管理权与股权分开,使公司业务运作不受股权纷争影响,经过一连串经营革新之后,逐渐把市场占有率拉回到50%左右,重新登上国内线龙头的宝座。

‘天空虽然浩瀚,却无处容纳错误’要求飞安不打折的李云宁先生于1994年8月继蒋洪彝先生回华航担任董事长后,任职远航的总经理,成立‘加强服务委员会’,宏观在多元化的社会型态转变中,消费者意识逐渐高涨,处于竞争更激烈的时代,要有属于远航专有的异质性产品。遂提出‘飞安第一、顾客至上、员工为重、品质为先’的经营理念,深信只有绝对的确保飞行安全、真诚的以顾客为导向、满意的员工及标准化的服务品质才能创造满意的顾客。在此明确的方针指引下,一切的作为均是朝着‘制度化、标准化、资讯化、国际化’的企业方针,并以‘稳定国内、发展区域、放眼两岸、进军国际’为企业目标。期能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及大众提供更多的贡献,亦将永远以‘关怀之心’为社会贡献服务。1995年,中华开发信托公司(现为中华开发工业银行)及南山人寿保险集团入主取得经营权,拥有53.17%之股权,并于八月一日成立董事会。以AIG投资集团台湾分公司负责人角色入主董事会的副董事长崔涌先生上任后,面对外在环境的改变及远航的定位,认为:‘是一项资产,就不要把它变成负债。’突破旧有体制成规,导引远航由员工自主迈入企业经营的模式。

网址:http://www.fat.com.tw/

国际线

【中华航空公司】

中华航空公司自1959年12月16日创始以来,即致力以最好的飞航品质,满足每一位乘坐的旅客;1993年2月26日股票正式挂牌上市,营运绩效迈向新的重要里程;目前由董事长江耀宗先生及总经理魏幸雄先生率领整个华航团队。

由早年的两架水上飞机开始,至今已拥有波音、空中巴士等各式新型飞机近60架。同时进行机队更新及机种简化,目前为世界最年轻机队之列。从1959年开航以来,至今已拥有逾40条客货运航线,飞往全球近44个大城市。华航货运营业额占总体营业额之40%。至2003年底,已全面汰换B747-200F机型,并拥有15架波音747-400F全货机,是全球最大的B747-400F全货机机队之一,加上现有逾40个客货航点,串联欧、亚、美、大洋洲等地,华航已跻身为全球前七大航空货运公司。

华航于1993年成为台湾第一家股票上市的民营国际航空公司。

网址:http://www.china-airlines.com/ch/index.htm

【长荣航空公司】

长荣航空公司为台湾第二家经营国际航线的国籍航空公司,该公司的中文名称传承长荣集团一贯之命名。公司英文名称‘EVA’(EVA Airways Corporation)乃取自长荣集团英文名称EVERGREEN GROUP之字首,加上航空事业AIRWAYS之字首组合而成。该公司在政府宣布‘天空开放政策’后,集团总裁张荣发先生构想利用海运的基础延伸航空业务,整合海、陆、空为一全面性之运输网路,遂于长荣海运公司内部成立一航空筹备小组,开始进行规划,并于1988年9月1日长荣海运二十周年庆时,向该集团之各分公司、代理商宣布此项计划,并由交通部将此申请案转报行政院,复由行政院指示经建会研究评估,于经建会完成研究报告后,送呈行政院裁示,并经过交通部和学界、业者沟通后,于1988年1月 17日公布了国际航空客、货运公司的申请条件,长荣航空于向民航局申请筹设甲种民用航空运输业后,于1989年4月7日正式成立,并于1991年7 月1日正式起飞。

发展至今,长荣航空拥有近四十架的飞机,包含波音747-400全客机,747-400客货两用机,767-300 ER全客机,767-200全客机,MD-11 全客机及MD-11全货机等。在机务部分,1998年9月1日该公司机务本部改制成为‘长荣航太科技公司’,除了提供长荣航空机队的维修服务外,也扩大代理其他航空公司的各项业务维修业务,并以提供航空业界最精良的维修品质为目标,努力于维修能量及技术能力之提升。

中正机场二期航站完工后,长荣航空更自2000年7月29凌晨起,所有由中正国际机场出入的班机均透过二期航厦营运。第二航厦的行李输送设备系采全自动之行李分拣系统,不仅使得团体行李而易于处理,提早报到的出境旅客,甚至还可以享受提早存放行李之便利。

目前服务网已发展至亚、欧、美、澳四大洲,开辟约三十个国际航点。除了不断开拓新的国际航 线,长荣航空更以其独到的航空事业经营理念,领导国内航空资源整合;自1995年即陆续投资立荣、大华、台湾等多家国内线航空公司开创国内航空事业合作经营新趋势。1998年7月1日起,三家航空公司更合并为立荣航空公司。

网址:http://www.evaair.com/html/b2c/chinese/

【远东航空公司】

1995年时,开辟两条国际定期包机高雄至帕劳及高雄至苏比克航线;1996年,机务维修获得ISO-9002认证;1996年获得经营国际定期航线的资格及飞安评鉴甲级的殊荣,而于同年九月将两条包机航线升格为定期航线,并于12月时股票正式上柜,随着业务量的扩大,1998年成立远航集团,总裁由胡定吾先生担任,李云宁先生任远航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10月新增亚庇航线。2000年李云宁先生入主中华航空公司担任董事长,远航董事长由崔涌先生接任,陈每文先生为总经理。

历经四十余年漫长岁月,追溯远航的历史,从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成长期、股权纠纷的休养期,到企业化经营的革新期,一路行来的点点滴滴,彷佛是一部民航发展史。为了回馈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的支持,远航更从1998年12月起陆续引进全新的MD-83及设有商务舱的波音B757-200机队,以机队年轻化、卓越的飞安品质及舒适便捷的运输服务满足国人旅运需求,缩短城乡差距及创造旅游市场的繁荣。

网址:http://www.fat.com.tw/

【国泰航空公司】

国泰航空由美国籍的 Roy C Farrell 及澳洲籍的 Sydney H de Kantzow 于1946年9月24日创办。最初,他们均以上海为发展基地,后来决定迁往香港,并成立国泰航空(据说,国泰的名字原是由 Farrell 及一群外国通讯员于马尼拉酒店的酒吧想出来的。

成立初期,国泰开办往返马尼拉、曼谷、新加坡及上海的客运及货运航班,业务发展十分理想。1948年香港最主要的商行之一的 Butterfield & Swire(即太古集团前身),收购了国泰的四成半股权。于John Kidston Swire的领导下,Butterfield & Swire 随即全权负责国泰的营运。

期后10年间,随着国泰引进头等客位及经济客位,机队不断扩展,而且服务日益完善。

对于国泰来说,60年代可算是全速前进的年代 --由1962年至1967年,业务每年平均跃升20%,成绩斐然。此外,国泰亦再开先河,成为世界第一间为多个日本城市,如大阪、福冈及名古屋等提供国际航班服务的航空公司。

网址:http://www.cathaypacific.com/tw

【复兴航空公司】

而于1992年1月28日包机首航菲律宾佬沃,而于1994年11月4日升等为国际定期航线。其间陆续增辟马尼拉、金边、宿雾、普吉岛、泗水、澳门、菲律宾克拉克及马来西亚亚庇等地。1995年3月启用全球独步中英文双语旅客订位系统(MARBLE 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同年6月和8月,高雄及桃园空中厨房双双荣获‘ISO9002品质认证’,确保空中餐饮的卫生与品质。10、12月陆续开航中正泗水与中正澳门国际定期航线;1996 开辟高雄澳门国际定期航线区域联盟‘厦门航空’及‘云南航空’,提供国内旅客联程转运服务,经澳门转机至福州、厦门与昆明;1998年增辟马来西亚亚庇航线。而复兴也与‘上海航空’联程转运,旅客可经澳门转机上海。国际则有台北-澳门、高雄-澳门、台北-沙巴、台北-普吉。另与上海、厦门、云南等三家中国大陆航空公司联程转运合作,经澳门转机上海、厦门、福州、昆明,等四大城市。

除此之外,复兴航空也代理美国大陆航空及北欧航空的相关业务。并充任美国大陆航空、泰国航空、越南太平洋航空、泰华航空等外籍业者的客货包机代理及地勤代理。

网址:http://www.tna.com.tw/index.asp

【港龙航空公司】

港龙航空于1985年成立,拥有世界上其中一队最年青及最先进的机队,客运服务网络遍及亚洲30个精采、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航线网覆盖范围遍及拥有全球一半人口的地区。

1985年7月,一架波音737-200A型客机从香港国际机场起飞往马来西亚的亚庇。该航班是港龙航空有限公司的首航客机,这次首航为香港航空史展开新的一页。而港龙航空有限公司其后发展成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地区性航空公司。

港龙航空为商务旅客及旅游人士提供一系列灵活妥善的高质素假期精选。旅客可透过各地的港龙航空办事处、港龙航空联系公司 - 国泰航空的世界性销售网或主要的电脑订位系统订座。

港龙航空拥有一支先进及为乘客喜悦的空中巴士机队,包括单走道式 A320 及 A321 客机,和广体式 A330 客机。港龙航空采用三架波音 747-300 货机提供全货机服务往欧洲、中东、日本、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将当地的出入口商直接与港龙航空在中国大陆和亚洲区内的广大网络联系一起。

网址:http://www.dragonair.com/icms/servlet/template?series=66&lang=big5

⑷ 什么是中概股

1992年,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汽车”)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纽交所”),开启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先河,也标志着中概股的正式诞生。华晨汽车IPO价格为每股16美元,受到大家一路追捧。
自此,中概股大幕拉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
赶海
中国概念股,是指外国投资者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由于同一家企业既可以在国内上市,也可以在国外上市,所以这些中国概念股中也有一些是在国内国外同时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我国大陆注册、国外上市的企业;另一类是虽然在国外注册,可是主体业务和关系仍然在我国大陆的企业。
截至2022年4月13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主要集中在美国,美股中概股公司数量为280家,其中在纳斯达克上市数量为190家、纽交所上市数量为83家,AMEX上市数量为7家。
从华晨汽车在纽交所上市拉开中概股序幕至今已有30年之久,这30年,中概股的发展有着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中概股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2年-2004年左右。
此时的中概股公司以国企居多。当时的中国要融入世界发展经济,需要借助国外的资本扩大国内的产业规模,促进国企改革发展。在这样的需求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随后便批准了第一批公司海外上市,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大门被打开。
1993年上海石化分别在纽约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海、纽约三地上市的公司。同时期还有马鞍山钢铁等7家国企赴美上市,然而仅一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价普遍大跳水,但这并没有阻碍国企境外上市的热情,在之后的几年中,广深铁路、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联通、中国人寿保险等纷纷在美国上市。
中概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2004年-2014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互联网公司境外上市的繁荣期。其实早在1999年我国就有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该股发行价为20美元,开盘即飙升到67.2美元,全日涨幅220%。
中华网的开门红成功刺激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二年,新浪、网易和搜狐纷纷紧随其后登陆纳斯达克,但不巧赶上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狂跌至谷底,互联网公司一度面临退市的危机。
但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蓬勃发展,2003年,网易股票崛起,10月10日股价升至70.27美元,比年初股价攀升了617%,丁磊也凭借网易股价的上涨成为2003年的中国大陆首富。2004年,空中网、盛大网络集团(以下简称“盛大”)纷纷在纳斯达克上市。盛大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股,盛大创始人陈天桥掌握的股票市值达到约11.1亿美元,一跃成为当年新的中国首富。中国互联网公司自此进入增长黄金期。2005年网络、分众传媒在美上市,网络融资1.09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IPO融资纪录。巨人网络和完美时空2007年在美国上市,网络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历史性突破300亿美元,成为纳斯达克第一家迈入百亿美元市值的中概股公司。
随后的两年里,畅游、优酷、薯仔网、麦考林、当当网、搜房和易车网纷纷赴美上市。2010年仅一年就有63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IPO,创下历史纪录,华尔街开启中国年。一直到2014年阿里巴巴敲响纽交所的钟声,京东上市纳斯达克。
中概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2014年左右至今。
中概股公司在上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做空公司的注意,2010年知名做空公司浑水先后做空东方纸业、绿诺国际,致使其股价大跳水,后者被逼退市。2011年一年内做空机构猎杀46家中概股公司,中概股迎来“做空潮”,此番做空洗礼下,最终约有超过40家中企以停牌、退市告终,因此这两年中概股也迎来了第一次私有化高峰期,2014年中概股迎来持续数年的退市潮。
2015年-2016年中概股公司股价普遍被低估,在遭遇腰斩、破发和集体诉讼的情况下,中概股迎来第二次私有化高峰。这两年有38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计划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也有一些公司选择拆除VIE架构借壳A股回归。
近10年中概股的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在经历过两次私有化退市潮后,2018年-2019年再次迎来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小高峰,有250多家公司赴境外上市,但仍面临着做空机构带来的威胁,2018年-2020年就有超40家中概股公司遭到浑水等知名做空机构围猎。
2021年哈啰出行、小红书、Keep、喜马拉雅等多家公司纷纷宣布取消赴美上市。
虽然近10年中概股频繁遭遇剧震,动荡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概股”仍是近10年来全球经济中耀眼的明星,是中国经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借船
为何中国企业如此热衷到海外上市?肯定不是想去听听纳斯达克等市场的敲钟声有多响。
很多人辛辛苦苦创业,其目的就是为了等公司上市,原因不一而足:可以引入更多的资源;让公司管理更加规范;提高创始人团队的财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融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等。
可为什么不选择在国内上市呢?那是由于当时国内资本市场处于初创期还不成熟。首先,当时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和政策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国内资本市场要求企业上市前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利润,创业板和主板的上市要求都比较高,而许多新兴行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
其次,国内上市中股权激励、募集资金投向等隐性门槛也阻挡了许多企业在国内IPO的步伐。
第三,在A股上市的审批工作在两三年左右,更久的甚至在5年以上,很多企业上市是为了尽快实现融资帮助企业发展,国内上市的时间成本过大,许多企业无力承担。
1999年,纽交所调整上市标准,只要企业满足市值不低于10亿美元、年收入不低于2.5亿美元,即便没有盈利也可以上市。同时,美国资本市场可以给予企业较高的估值,而较高的估值代表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企业发展。美国的市场相对稳定,市场资金容量大。如纳斯达克市场资金容量是香港创业板的几百倍。此外,在美国上市也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今后现金流发展带来好处。
然而实现境外上市并不容易,国内法律与境外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要求也不同。我国在政策上限制或者禁止电信、传媒等多个行业外资投资,因此一些公司通常选择红筹模式来规避政策的限制从而实现境外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红筹模式泛指所有中概股的“出海”模式,红筹模式分为“小红筹”和VIE模式。
“小红筹”模式,指的是公司的创始人在境外设立离岸主体,通过该主体持有境内运营公司,离岸主体作为接受境外资本投资和境外上市的主体。
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即可变利益实体,也被称为协议控制架构,即国际投资者通过投资离岸控股公司来控制设在中国境内的技术服务公司,并由该技术公司通过独家服务合作协议的方式把境内增值电信公司和境外离岸控股公司连接起来,达到离岸公司合并报表的目的,进而获得上市资格。最早采用这种结构上市的中国公司是新浪,因此也被成为“新浪架构”。
据彭博社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7月,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超过90家企业使用了VIE架构,占总体60%。
如果说“VIE模式”是一条快速路,那借壳上市就是不折不扣的高速路。所谓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已挂牌上市的公司,然后向收购的公司注入自己的有关业务及资产,达到间接上市目的的一种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来说,企业都会找业绩差、发展前景不佳、股本结构简单或者股本规模较小、股价较低的壳公司。
借壳上市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情推向了高潮,仅2020年一年,就有63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
VIE架构确实使中概股跨越了国内政策对海外上市的限制,但该架构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这也是中概股后期遭到做空机构围猎的原因。选择VIE架构的企业多为我国限制上市的企业,而多数企业选择VIE架构来逃避政策的限制,必然会使国家安全存在风险。
由于我国外汇管制政策没有放开,因此使用VIE架构的企业在将境外募集的外资调回境内运营实体以及境内公司利润转移海外等方面都存在外汇管制风险。
2021年12月24日,证监会公布《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备案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对协议控制(VIE)架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在遵守境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备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
屡冰
从2010年浑水针对东方纸业发布39页做空报告打响狙击中概股第一枪到现在,过去的10多年间,中概股经历多次合规事件。一次次退市浪潮总是阶段性地不期而至。
中国高速频道、东南融通等公司相继步东方纸业的后尘,到2011年底,共有58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因财务、信息披露等问题面临退市。
做空机构一直热衷于围猎中概股公司,有一些公司确实存在信息披露上的问题而被做空,却也不乏做空机构恶意做空致使无辜企业受冤的情况。一旦被做空,中概股就面临着信任危机,股价暴跌并且市值缩水。在上市过程中如果存在财务数据造假、欺诈等违法行为,那么中概股公司将面临集体诉讼风险和刑事责任风险。美国投资人有权利提起集体诉讼,追究相关人员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的规定,中概股公司还需要根据事件严重情况而定面临罚款和监禁。
当时赴美上市热潮一瞬间降至冰点,2011年,只有16家中国企业在美IPO,仅为上一年的四分之一。
此后,跨境监管问题始终暗流涌动。中美双方的证监部门就这些风险带来的相关问题积极地协商沟通,不断完善相关监管法案,致力于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然而自2018年以来,中概股站的浪尖越来越高。
美国监管机构从“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审查”“限制对中国企业的证券投资”和“提高上市融资的制度门槛”三方面层层加码不断收紧政策。2019年3月《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简称HFCAA)雏形初现,2021年《加速HFCAA》(Accelerating HFCAA)步履急迫,让遭遇多方围堵的中概股遭遇空前压力。
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细则要求,符合以下两条规定的公司,可以进入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PCAOB)的临时被识别名单(Provisional List):1、公司聘用了PCAOB无法对其进行展开检查或调查的审计师事务所;2、经过PCAOB认定,公司“无法检查”或者“无法调查”的状态是由公司所在地政府立场造成的。
根据这一法案,企业必须证明不受外国政府控制并提供审计工作底稿审核。如果连续3年未能遵守法案要求,上市企业将无法在美国交易所包括场外市场进行证券交易。
而在国内,新《证券法》再次重申,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3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将5家中国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暂定清单。
受这一消息影响,中概股股价一度普遍暴跌。据统计,当日至少38家下跌幅度超过10%,120家超过5%。
3月16日,在市场最艰难的时候,国务院金融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的形势。明确要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各方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特别提到,对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
消息一出,港股、中概股均实现了较大反弹,此前的恐慌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中概股反弹与美国股市走稳有直接关系,也是对前期超跌的修正。中美保持良好沟通,中方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同时,近段时间美股投资者看到部分受影响中概股采取易地上市和多地上市等不同策略应对美国监管政策的变化,中国股市监管者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欢迎中概股回归,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政策变化并没有对中概股公司产生实质性不利影响。”张跃文表示,各方面信息使投资者对中概股问题的看法趋于理性,使中概股反弹有了更充分依据。
何从
这波大浪不过是无数浪花蓄势已久的奋力一涌。
截至2022年4月15日,美国SEC共将包括网络、爱奇艺等明星中概股在内的23家中概股公司列入预摘牌名单,他们面临着被退市的威胁。
围绕中概股产生的担忧有三:
市场担忧之一,中概股能否“留得住”。
沸水里游泳,也不是长久之计。
市场担忧之二,中概股能否“回得来”。
目前来看,中概股回归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私有化后回归A股主板或港股;二是保留红筹架构,回归A股科创板;三是以第二上市或双重上市方式回归香港市场。
如今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为新经济公司上市创造了更加开阔的条件。
张跃文表示,我国已经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试点效果良好,国内股市包容性提高,企业发行上市审核速度加快。A股市场即将全面实行注册制,配合刚刚发布的CDR和GDR新规,中概股回流A股基本没有制度障碍,国内企业在境内上市的便利度也将明显提高。
董登新认为,我国内地的资本市场加速改革,尤其是北交所和科创板与创业板的互联互通的转板机制建立之后,内地的企业在新三板孵化,在北交所挂牌,然后再转板到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与转板的闭环已经形成,它将对我们的内地企业挂牌上市更有吸引力,同时挂牌的门槛更低,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沪深交易所的互联互通,尤其是转板机制的达成,将为我们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新经济公司的上市大开方便之门。
张鹏表示,近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蹄疾步稳,金字塔式结构已现。随着内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包容性不断增强,准入门槛高、上市流程慢的现象已有所改观,这从近年来一些案例就可以得到验证,特别随着科创板成立、创业板改革和北交所成立等重大举措实施,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体系完备、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的格局已在初步形成。此外,中概股回归大多都是新科技和硬科技部分企业,此类“明星”登陆一般都会有较高风险溢价,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但私有化回归不易,再次上市同样要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相较于境内公司,回归中概股在上市过程中除了要满足A股上市的相同条件外,还需要特别处理好有可能遇到的一些特殊问题,如法律、规范性、财务、税务、筹资等方面的问题。
张鹏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要通过建设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架构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继续充实资本市场体系,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稳步推动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完善转板机制,优化板块联动,细分上市条件,实现更大范围市场扩容,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硬科技,及早发现有潜力和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优质市场主体,使更多的优质企业成长壮大并脱颖而出为龙头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若中概股短期批量密集回归,或将对A股和港股产生一定压力。
根据Wind统计,截至4月13日,美国纳斯达克、纽交所和AMEX的市值分别为261542亿美元、371561亿美元、1762亿美元,总市值为63.49万亿美元,而A股各市场目前最新总市值为78.06万亿元人民币,港股总市值为38.93万亿港元。
张鹏表示,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规模,与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两大主要市场规模差距很大,短期内中概股密集回归对A股和港股承接能力形成较大考验。此外,美国除了具有巨大市场规模的市值优势外,其最大特征还在于相对完善的生态、监管体系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方面面,中概股很多企业成长壮大也与此密切相关,如果中概股全部回归,相当于彻底脱离美国市场,与海外资本市场形成“脱钩”,不利于已有和未来中国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由于企业股价主要在于反映“未来”,这将会降低行业整体发展预期,可能加剧投资者看空中国,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和吸引战略投资者初心不相符。
去与留,都看如何取舍,还需理性对待。
返港
2022年中概股回港热潮不减。
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偏重长期的价值投资,以科技企业和新兴消费类企业为主的中概股总体业绩较好,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回港上市能使这些中概股企业保持自身市场估值的竞争力。
企业的“返港”速度在加快。
据交银国际研究,2018年以来,大部分在美国的中概股都是采用二次上市的方式回港上市,也有百济神州、小鹏汽车等少数企业选择双重上市。根据港交所的规则,二次上市的规则较一般上市宽松,发行人大致还是受其主要上市所在司法权区的规定及机关规管。
据交银国际估算,虽然新增的融资需求难免将对中国市场造成压力,但中国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容量是足够的。“当前,在美国的中概股的总市值大约为1.3万亿美元。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包括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改革等措施,已经回归香港市场的中概股市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到如今,符合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总市值大约为1300亿美元,也就是约1万亿港元。如果乐观地估算,至2024年底,满足第二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公司很可能会带来约2000亿港元的新增融资需求。相对于中概股回归潮之前香港市场每年的IPO融资额平均大约2300亿港元的体量来看,中概股回归对于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冲击理论上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假设中概股在2024年以前以一个相对平稳的节奏回归。考虑到未来2年到3年是中概股回归的重要时间窗口,假设所有满足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均在这个时间区间内完成二次上市。在我们的假设路径中,2022年满足二次上市要求的中概股公司的融资需求被平摊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完成,2023年满足二次上市的新增融资需求被平摊在2023年和2024年完成,而2024年满足二次上市的新增融资需求将在2024年完成。如是,因中概股二次上市给香港市场带来的融资压力理论上是可控的。”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截至今年2月底,国内M2总量已超244万亿元,相当于美国与欧盟的总和。2021年,A股共有493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高达547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港股市场去年有96家企业IPO,首发募资金额共计2850亿港元。
至于回归后可能的市场表现,还有待观察。历史上看,从美国退市的中国公司回归中国上市,无论是在岸市场还是离岸市场,刚上市一段时期内很多表现都不俗。
但黑天鹅总是不期而至。
远航
市场担忧之三,企业赴美融资还能否“去得成”。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仍然是主基调。
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强调:关于中概股,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等等。
张鹏表示,上述会议释放的关键信息不仅给中概股市场送上了一颗“定心丸”,也表明了中国未来仍将继续支持企业赴美上市,利用好海外资本市场。
4月2日,证监会就修订《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为支持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提高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推动深化跨境监管合作,证监会会同财政部、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对《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证监会公告〔2009〕29号)进行修订,形成了《关于加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针对近年来境外发行上市相关新情况、新问题,本次修订拟主要对原规定作出以下调整:一是完善法律依据,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作为上位法。二是调整适用范围,与《国务院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相衔接,明确适用于企业境外直接和间接上市。三是明确企业信息安全责任,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活动中境内企业、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保密和档案管理方面提供更清晰明确的指引。四是完善跨境监管合作安排,为安全高效开展跨境监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继续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上市,不断深化跨境监管合作,相信规定修订将进一步提升境外上市企业的合规水平,促进境外上市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是否还具有“性价比”?
在张鹏看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性价比”仍然较高。
另一方面,考虑到美国毕竟还是全世界第一大市场,投资者结构较为成熟,主要以券商、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美股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监管各方面制度也较为完善,市场生态也最为完善,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股市还是其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优良的生态为优秀企业成长提供了支持,也为加速劣质企业淘汰和出清提供了方便,所以中国赴美上市除了能够获得全世界资金支持外还能够汲取较为成功的创新、管理经验,当然也为全世界投资者提供了分享中国经济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机会。因此,无论从上市条件、融资便利性、市场生态还是审批效率方面看,赴美上市仍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早期发展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重要选项之一。
但是也有专家表示,赴美上市并非唯一选择。
在董登新看来,从2018年以来,随着香港市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内地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沪深港和北交所足以抵消美国股市的影响。内地的企业在沪深港和北交所完全可以找到替代美国股市的上市环境和条件,北交所市场的包容性非常强,任何新经济公司和高科技中小型企业都可以在北交所上市。“港交所从2018年以来已经开始接受亏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以及双层股价结构的企业上市,再加上港交所的国际化、自由化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所以港交所已经具备了完全替代美国股市来满足中资企业上市挂牌的需要。”
尽管美国市场是中国境内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但并非唯一彼岸。除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外,还包括港交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泛欧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等。
张跃文认为,国内企业对于境外上市有现实需求,除美国外,新加坡、英国、日本和韩国也是中企境外上市的备选国家。2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境内外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明确了国内企业可以发行GDR方式在德国和瑞士交易所上市,进一步拓宽中企在欧洲资本市场上市通道,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国新监管政策对中企海外上市的不利影响。此外,上文提到我国已经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试点效果良好。
近期证监会发布了中企海外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这是对中企境外上市监管规定的重要补充。
现在来看,此次的中概股事件客观上加快加深了我国同欧洲和周边资本市场的合作与联通,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开放,提高了我国股市的国际化程度,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阅读全文

与香港远航公司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当代科技股票代码 浏览:969
郑州银行股票几个涨停 浏览:372
中国支持中医股票就是不涨 浏览:720
股票期权投资散户 浏览:224
今日股票中资金流入最多哟股票 浏览:642
股票投资方式的论文 浏览:68
中国历史以来涨最多股票 浏览:457
etf基金转换股票 浏览:346
听股票行情APP 浏览:446
一只股票同一天高卖后又高买 浏览:775
普林斯顿大学投资股票 浏览:320
如何将境外股票打入国内账户 浏览:479
中国茶叶股票号 浏览:448
手机版股票软件加指标 浏览:874
天茂股份股票最新消息2018 浏览:965
股票策略组合app 浏览:381
阿里股票员工交税 浏览:43
股票杠杆买卖时间段有限制吗 浏览:587
下周一涨停的股票 浏览:564
亚太科技股票值得投资吗 浏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