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汇成股份上市前景
一、公司介绍:(总股本834,853,281 股) (一)公司是集成电路高端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商,目前聚焦于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具有领先的行业地位。公司主营业务以前段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为核心,并综合晶圆测试(CP)及后段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环节,形成显示驱动芯片全制程封装测试综合服务能力。公司的封装测试服务主 要应用于 LCD、AMOLED 等各类主流面板的显示驱动芯片,所封装测试的芯片 系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智能穿戴、高清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类终 端产品得以实现画面显示的核心部件。公司是中国境内最早具备金凸块制造能力,及最早导入 12 _晶圆金凸块产线并实尺段现量产的显示驱动芯片先进封测企业之一,具备 8 _及 12 _晶圆全制程 封装测试能力。2020 年度,公司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出货量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 封测领域排名第三,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测试领域深耕多年,凭借先进的封测技术、稳定的 产品良率与优质的服务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联咏 科技、天钰科技、瑞鼎科技、奇景光电等全球知名显示驱动芯片设计企业,所封 测芯片已主要应用于京东方、友达光电等知名厂商的面板。2020 年度全球排名 前五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中三家系公司主要客户,2020 年度中国排名前十显 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中九家系公司主要客户。 (二)公司目前主要所封装测试的产品应用于显示驱动领域,以提供全制程封装测 试为目标,涉及的封装测试服务按照具体工艺制程包括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晶圆测试(CP)、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 (三)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二、行业和竞争: (一)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个子行业,封装测试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该业务实质上包括了封装和测试两个环节,但由于测试环节一般也主要由封装厂商完成,因而一般统称为封装测试业。封装是将芯片在基板上布局、固定及连接,并用绝缘介质封装形成电子产品 的过程,目的是保护芯片免受损伤,保证芯片的散热性能,以及实现电信号的传 输。经过封装的芯片可以在更高的温度环境下工作,抵御物理损害与化学腐蚀,带来更佳的性能表现与耐用度,同时也更便于运输和安装。测试则包括进入陵桥誉封装 前的晶圆测试以及封装完成后的成品测试,晶圆测试主要检验的是每个晶粒的电性,成品测试主要检验的是产品电性和功能,目的是在于将有结构缺陷以及功能、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芯片筛选出来,是节约成本、验证设计、监控生产、保证质量、分析失效以及指导应用的重要手段。封装测试业是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中发展最为成熟的细分行业,在世界上拥有 较强竞争力,全球的封装测试产业正在向中国大陆转移。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 会统计数据,消含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 销售规模大约呈 4:3:3 的比例,产业结构的均衡有利于形成集成电路行业的内 循环,随着上游芯片设计产业的加快发展,也能够推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封装测 试行业的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早期从欧美地区发展,随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源要素的全球 配置,封装测试环节的产能已逐渐由欧美地区转至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区域,目前全球封装测试行业已形成了中国台湾、中国 大陆、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 年中国封装测试 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 64.00%,其中中国台湾企业占 43.90%,中国大 陆企业占 20.10%,均高于美国的 14.60%。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带动,境内封装测试市 场跟随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6 年至 2020 年,中国大陆封测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2.54%,远高于全球封测市场 3.89% 的增长速度。从封测业务收入结构上来看,中国大陆封测市场依然主要以传统封 装业务为主,但随着国内领先厂商不断通过海内外并购及研发投入,中国大陆先 进封装业务有望快速发展。近些年,高通、华为海思、联发科、联咏科技等知名芯片设计公司逐步将封 装测试订单转向中国大陆企业,同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以 及全球晶圆制造龙头企业也陆续在大陆建厂扩产,在此背景下,国内封装测试企 业将会步入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同时,未来先进封装将为集成电路产业创造更 多的价值,随着智能汽车、5G 手机等的先进封装需求增加,产能紧张,将会带 动封测价格提升,国内提前布局先进封装业务的厂商将会受益。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未来五年中国大陆封测市场预计将保持 7.50%的 年均复合增长率,在 2025 年达到 3,551.90 亿元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封测市场比 重约为 75.61%,其中先进封装将以 29.91%年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在 2025 年占中国大陆封测市场比重将达到 32.00%。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的产业格局中,韩国厂商和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三星、联咏科技、奇景光电、瑞鼎科技等。近些年,随着中颖电子、格科微、明微电子等厂商的崛起,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未来随着我国芯片设计 的人才资源逐步丰富、晶圆制造业的产能供给提升、封装测试技术的集成度进一 步提高以及显示面板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大陆的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 受益于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的增长,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也快速增长。根 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从 2016 年的 123.91 亿颗增长 至 2020 年的 165.4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7.49%。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到 2025 年出货量增至 233.20 亿颗。LCD 面板出货量稳步增长,带动 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逐步提升。2020 年,全球 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为 151.40 亿颗,预计未来将继续稳定在高出货量水平,到 2025 年增至 208.70 亿颗。得益于 OLED 屏幕的高速增长,OLED 驱动芯片出 货量亦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24.50 亿颗,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13.24%。 受下游显示面板市场增长的驱动,叠加国家政策利好及大量资本投入,中国 大陆显示驱动芯片以高于全球平均速度增长。据统计,2016 年中国大陆显示驱 动芯片出货量仅为 23.50 亿颗,但 2020 年已增至 52.7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2.37%。其中,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从 2016 年的 22.70 亿颗增长至 2020 年的 50.0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21.82%;OLED 驱动芯片从 2016 年的 0.80 亿颗增 至 2020 年的 2.7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35.54%。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将达到 86.90 亿颗,其中 LCD 驱 动芯片产量将增至 79.10 亿颗,OLED 驱动芯片产量将增至 7.80 亿颗。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服务的产业格局中,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包 括颀邦科技、南茂科技等。近些年,随着汇成股份等大陆厂商的崛起,中国大陆 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未来随着我国芯片设计的人才资源逐步丰富、晶圆制造业 的产能供给提升、封装测试技术的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服务销售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规模于 2020 年达到 36.00 亿美元,较 2019 年增长 20.00%。未来从需求端来看,依然将有新增的面板产能释放,对于显示驱动芯片的需 求持续走高。从供应端来看,晶圆代工厂虽然一直有新建产能投产,但多数都还 未能实现量产,预计 2023 年晶圆产能才有望达到供需平衡。显示驱动芯片的产 量不足,将持续推高销售价格,因此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规模将也随之上涨,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56.10 亿美元。 未来随着国内芯片设计厂商的发展以及晶圆产能紧缺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局 面,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中国整体显示驱动封测 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184.30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80.80 亿元,年均复合增 长率约为 11.10%,2025 年中国显示驱动封测市场占全球市场比重将提升至 77.01%。 (二)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除部分专门提供对 内显示驱动封测服务的厂商集中在韩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均集中在中国台湾及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在经过行业整合后,中小型封测厂纷纷被大厂并购,目前仅剩 颀邦科技、南茂科技两家全球领先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中国大陆起步相对 较晚,且由于缺乏成熟的芯片设计厂商,市场需求不足,因此中国大陆地区的封 测企业规模相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封测企业规模较小。随着中国大陆近年来对芯片 设计企业的不断扶持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成熟,急剧上升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需求 将会推动现有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的持续扩产,并吸引更多领先的封测厂商进 入行业。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统计,2020 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中,独 立对外提供服务且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企业包括颀邦科技、南茂科技、汇成股份、颀中科技与通富微电。其中,颀邦科技和南茂科技均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颀中科技原为颀邦科技境内子公司,后被境内其他股东收购;通富微电为中国 A 股上市公司。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日益精细化,衍生出众多细分 领域,公司目前聚焦于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在整个集成电路封测行业,主要 公司有日月光、Amkor、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晶方科技、利扬芯片 与气派科技等,其中,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产品线横跨封测行业多个 细分领域,晶方科技专注于 CMOS 图像传感器的封装和测试,利扬芯片专注于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气派科技系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内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 之一。在细分行业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主要的公司有颀邦科技、南茂科技、汇成股份及颀中科技等,其中,颀邦科技和南茂科技均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 三、特别风险: 1.本次公开发行前,实际控制人郑瑞俊、杨会夫妇合计共同控制发行人 38.78% 的表决权,本次公开发行后控制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公司所处行业为资金密集型 行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较大,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瑞俊为支持公司发展、为员工 持股平台支付增资款以吸引优秀人才和维持团队稳定,以及受让股东持有的部分 股权,资金需求较大,存在以个人名义对外借款的情形。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 日,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瑞俊存在多项未到期的大额负债,借款本金超过 3 亿元,负债到期时间为 2025 年 1 月至 2026 年 9 月不等。自发行人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或大额负债到期后,如 实际控制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则届时实际控制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可能被债权人 要求冻结、处置,存在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2.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经审计的累计未弥补亏损为-22,400.72 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形尚未消除,主要系所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及技 术密集型行业,要形成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及研发投入。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后,若公司短期内无法弥补累计亏损,将导 致缺乏向股东现金分红的能力。 四、募投项目: 五、财务情况: 1.报告期内: 2.2022 年 1-6 月,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为 44,935.58~48,226.58 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25.25%~34.43%;净利润预计为 8,095.95~10,034.23 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37.64%~70.6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058.14~7,576.42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95.02%~143.90%。2022 年 1-6 月,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较上年 同期大幅提升。一方面,合肥生产基地不断导入优质客户以及高端产品,营收规 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合肥生产基地持续扩充产能,凭借先进的封测技术、稳定的产品良率与优质的服务能力,客户订单保持增长使得产能充分释放。 六、无风个人的估值和申购建议总结: 汇成股份主营业务以前段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为核心,并综合晶圆测试(CP)及后段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环节,形成显示驱动芯片全制程封装测试综合服务能力。2020年度公司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出货量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排名第三,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细分行业巨头冠军,作为消费电子上游封装企业,受益于21年疫情红利,下游电视、PC销量大增,同时公司成功扭亏,未来增速肯定放缓,短炒关注,长线受压,开盘给予发行人公司140亿市值,建议保持关注,建议积极申购 作者:无风说次新股 链接:https://xueqiu.com/1071411538/227270743 来源:雪球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⑵ 雪灾受益股(雪灾有哪些股票)
雪灾受益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晶圆代工厂商:
设备厂商:
功率器件厂商:
封测厂商:
MCU厂商:
风险提示:虽然上述股票在雪灾背景下可能受益,但投资者仍需注意市场竞争加剧、疫情持续导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晶圆厂产能释放节奏不及预期以及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因此,在投资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谨慎判断。
⑶ 中国十大芯片制造厂
中国十大芯片制造厂有中芯国际、韦尔股份、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兆易创新、闻泰科技、沪硅产业、紫光国微、纳芯微、华润微等等。
1、中芯国际
公司是中国芯片晶圆代工企业之一,在国内,基本代表了国产芯片的前沿技术,将以亿计的晶体管、三极管、二极管等与电阻、电容基础电子元件连接并集成在小块基板上,成为复杂电路功能的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通常称为芯片。
2、韦尔股份
韦尔股份是数字成像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公司,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领域,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网络摄像头、安全监控设备、数码相机、汽车和医疗成像等。
3、北方华创
公司从事基础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具有8英寸立式扩散炉和清洗设备生产能力,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为核心,向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TFT-LCD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作产品拓展。
4、中微公司
公司的芯片刻蚀设备从65纳米到14纳米、7纳米和5纳米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及芯片封装中有具体应用。
5、兆易创新
公司是国内闪存芯片设计企业,根据行业研究报告,兆易创新在全球NORFlash的市场占有率为6%。
6、闻泰科技
子公司安世集团持有安世半导体全部股份,安世半导体是中国目前拥有完整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大型垂直半导体企业。
7、沪硅产业
公司主营产品涵盖300mm抛光片及外延片、200mm及以下抛光片、外延片及SOI硅片,沪硅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数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硅片企业,半导体硅片是生产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
8、紫光国微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智能卡芯片设计和特种集成电路两部分,自主研制的微处理器、可编程器件、存储器、总线等核心特种集成电路产品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靠前地位。
9、纳芯微
纳芯微是一家聚焦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覆盖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10、华润微
公司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半导体企业,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领域,提供丰富的芯片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
半导体龙头股票有哪些?
韦尔股份、中芯国际、卓胜微、北方华创、兆易创新、华润微、紫光国微、鹏鼎控股、沪硅产业、三环集团在半导体企业中排名前十。
1、新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已经率先站上万亿市值,那么,代表着人类最先进的半导体科技也应该有万亿市值的龙头。那么,我们来简单说说这十大半导体龙头,其实,这十大龙头和半导体ETF(512480)中的十大重仓股基本一致,韦尔股份、卓胜微、北方华创、兆易创新、紫光国微等在列,这里面没有科创板的中芯国际、沪硅产业、华润微等,但是多了长电科技、汇顶科技、澜起科技、华天科技、中微公司,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些个龙头。
2、韦尔股份 603501:242209亿,主营业务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等产品的研发设计。以CIS业务为核心,多产品线协同发展开启韦尔新征程。2019年收购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豪威科技,除豪威外,韦尔股份近两年对外先后收购思比科、Synaptics 等优质资产,对内加大在分立器件、 射频 IC、模拟 IC 等领域研发力度,形成了以 CIS 业务为核心,多产品线协同发展的业务布局。2020年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9824 亿元,同比增长4543%;实现归母净利润 2706 亿元,同比增长48117%,在疫情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下 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21 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和利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创下单季历史新高,体现了公司主业横向拓展后良好的成长性。预计公司业绩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3、中芯国际688981:226381亿,大陆晶圆代工龙头,被给予厚望,目前全球最领先的芯片制造商是台积电,占了全球芯片加工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芯国际却只有6%的市场份额,上市即巅峰,后面股价持续低迷,主要还是我们依然被卡脖子,而中芯被给予的希望太大了,最后大家失望了,中芯国际目前的先进工艺主要是14nm和28nm制程,大家都在等中芯国际量产出7nm制程的芯片,而台积电7nm和5nm制程的芯片早就量产了,现在人家已经大力投资建厂在研发3nm制程的芯片了,而现在高端手机都是5nm,所以,这是中芯国际的软肋。业绩方面,20年及一季度都不错,目前半导体景气度在提升,股价还是有希望的
芯片股票龙头前十名
1、紫光国芯
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紫光国微”,SZ002049)是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之一。
公司以智慧芯片为核心,聚焦数字安全、智能计算、功率与电源管理、高可靠集成电路等业务,是领先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政务、汽车、工业互联、物联网等领域。
2、中颖电子
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MCU及锂电池管理芯片领域的芯片设计公司,是首批被中国工业及信息化部,及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也是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3、全志科技
全志科技(Allwinner Technology)成立于2007年,是卓越的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设计厂商。总部位于中国珠海,在深圳、香港、西安、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4、国民技术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民技术)是中国信息安全IC设计领域领军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二十年商用密码的领先优势,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0年源于国家“909”集成电路专项工程成立,2010年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077),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单位。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香港、新加坡、洛杉矶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5、长电科技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 600584 )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为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微系统集成一站式服务。
包括集成电路的系统集成封装设计、技术开发、产品认证、晶圆中测、晶圆级中道封装测试、系统级封装测试、芯片成品测试并可向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直运。
⑷ 汇成股份上市前景
一、公司介绍:(总股本834,853,281 股) (一)公司是集成电路高端先进封装测试服务商,目前聚焦于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具有领先的行业地位。公司主营业务以前段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为核心,并综合晶圆测试(CP)及后段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环节,形成显示驱动芯片全制程封装测试综合服务能力。公司的封装测试服务主 要应用于 LCD、AMOLED 等各类主流面板的显示驱动芯片,所封装测试的芯片 系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智能穿戴、高清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类终 端产品得以实现画面显示的核心部件。公司是中国境内最早具备金凸块制造能力,及最早导入 12 _晶圆金凸块产线并实现量产的显示驱动芯片先进封测企业之一,具备 8 _及 12 _晶圆全制程 封装测试能力。2020 年度,公司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出货量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 封测领域排名第三,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在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测试领域深耕多年,凭借先进的封测技术、稳定的 产品良率与优质的服务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联咏 科技、天钰科技、瑞鼎科技、奇景光电等全球知名显示驱动芯片设计企业,所封 测芯片已主要应用于京东方、友达光电等知名厂商的面板。2020 年度全球排名 前五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中三家系公司主要客户,2020 年度中国排名前十显 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中九家系公司主要客户。 (二)公司目前主要所封装测试的产品应用于显示驱动领域,以提供全制程封装测 试为目标,涉及的封装测试服务按照具体工艺制程包括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晶圆测试(CP)、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 (三)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二、行业和竞争: (一)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个子行业,封装测试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该业务实质上包括了封装和测试两个环节,但由于测试环节一般也主要由封装厂商完成,因而一般统称为封装测试业。封装是将芯片在基板上布局、固定及连接,并用绝缘介质封装形成电子产品 的过程,目的是保护芯片免受损伤,保证芯片的散热性能,以及实现电信号的传 输。经过封装的芯片可以在更高的温度环境下工作,抵御物理损害与化学腐蚀,带来更佳的性能表现与耐用度,同时也更便于运输和安装。测试则包括进入封装 前的晶圆测试以及封装完成后的成品测试,晶圆测试主要检验的是每个晶粒的电性,成品测试主要检验的是产品电性和功能,目的是在于将有结构缺陷以及功能、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芯片筛选出来,是节约成本、验证设计、监控生产、保证质量、分析失效以及指导应用的重要手段。封装测试业是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中发展最为成熟的细分行业,在世界上拥有 较强竞争力,全球的封装测试产业正在向中国大陆转移。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 会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 销售规模大约呈 4:3:3 的比例,产业结构的均衡有利于形成集成电路行业的内 循环,随着上游芯片设计产业的加快发展,也能够推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封装测 试行业的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早期从欧美地区发展,随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源要素的全球 配置,封装测试环节的产能已逐渐由欧美地区转至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区域,目前全球封装测试行业已形成了中国台湾、中国 大陆、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 年中国封装测试 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 64.00%,其中中国台湾企业占 43.90%,中国大 陆企业占 20.10%,均高于美国的 14.60%。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带动,境内封装测试市 场跟随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6 年至 2020 年,中国大陆封测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2.54%,远高于全球封测市场 3.89% 的增长速度。从封测业务收入结构上来看,中国大陆封测市场依然主要以传统封 装业务为主,但随着国内领先厂商不断通过海内外并购及研发投入,中国大陆先 进封装业务有望快速发展。近些年,高通、华为海思、联发科、联咏科技等知名芯片设计公司逐步将封 装测试订单转向中国大陆企业,同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以 及全球晶圆制造龙头企业也陆续在大陆建厂扩产,在此背景下,国内封装测试企 业将会步入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同时,未来先进封装将为集成电路产业创造更 多的价值,随着智能汽车、5G 手机等的先进封装需求增加,产能紧张,将会带 动封测价格提升,国内提前布局先进封装业务的厂商将会受益。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未来五年中国大陆封测市场预计将保持 7.50%的 年均复合增长率,在 2025 年达到 3,551.90 亿元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封测市场比 重约为 75.61%,其中先进封装将以 29.91%年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在 2025 年占中国大陆封测市场比重将达到 32.00%。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的产业格局中,韩国厂商和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三星、联咏科技、奇景光电、瑞鼎科技等。近些年,随着中颖电子、格科微、明微电子等厂商的崛起,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未来随着我国芯片设计 的人才资源逐步丰富、晶圆制造业的产能供给提升、封装测试技术的集成度进一 步提高以及显示面板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大陆的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 受益于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的增长,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也快速增长。根 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从 2016 年的 123.91 亿颗增长 至 2020 年的 165.4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7.49%。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到 2025 年出货量增至 233.20 亿颗。LCD 面板出货量稳步增长,带动 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逐步提升。2020 年,全球 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为 151.40 亿颗,预计未来将继续稳定在高出货量水平,到 2025 年增至 208.70 亿颗。得益于 OLED 屏幕的高速增长,OLED 驱动芯片出 货量亦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24.50 亿颗,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13.24%。 受下游显示面板市场增长的驱动,叠加国家政策利好及大量资本投入,中国 大陆显示驱动芯片以高于全球平均速度增长。据统计,2016 年中国大陆显示驱 动芯片出货量仅为 23.50 亿颗,但 2020 年已增至 52.7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2.37%。其中,LCD 驱动芯片出货量从 2016 年的 22.70 亿颗增长至 2020 年的 50.0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21.82%;OLED 驱动芯片从 2016 年的 0.80 亿颗增 至 2020 年的 2.70 亿颗,年复合增长率为 35.54%。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将达到 86.90 亿颗,其中 LCD 驱 动芯片产量将增至 79.10 亿颗,OLED 驱动芯片产量将增至 7.80 亿颗。 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服务的产业格局中,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包 括颀邦科技、南茂科技等。近些年,随着汇成股份等大陆厂商的崛起,中国大陆 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未来随着我国芯片设计的人才资源逐步丰富、晶圆制造业 的产能供给提升、封装测试技术的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预计 2025 年中国大陆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服务销售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规模于 2020 年达到 36.00 亿美元,较 2019 年增长 20.00%。未来从需求端来看,依然将有新增的面板产能释放,对于显示驱动芯片的需 求持续走高。从供应端来看,晶圆代工厂虽然一直有新建产能投产,但多数都还 未能实现量产,预计 2023 年晶圆产能才有望达到供需平衡。显示驱动芯片的产 量不足,将持续推高销售价格,因此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市场规模将也随之上涨,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56.10 亿美元。 未来随着国内芯片设计厂商的发展以及晶圆产能紧缺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局 面,中国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的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中国整体显示驱动封测 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184.30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80.80 亿元,年均复合增 长率约为 11.10%,2025 年中国显示驱动封测市场占全球市场比重将提升至 77.01%。 (二)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除部分专门提供对 内显示驱动封测服务的厂商集中在韩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均集中在中国台湾及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在经过行业整合后,中小型封测厂纷纷被大厂并购,目前仅剩 颀邦科技、南茂科技两家全球领先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中国大陆起步相对 较晚,且由于缺乏成熟的芯片设计厂商,市场需求不足,因此中国大陆地区的封 测企业规模相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封测企业规模较小。随着中国大陆近年来对芯片 设计企业的不断扶持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成熟,急剧上升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需求 将会推动现有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的持续扩产,并吸引更多领先的封测厂商进 入行业。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统计,2020 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行业中,独 立对外提供服务且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企业包括颀邦科技、南茂科技、汇成股份、颀中科技与通富微电。其中,颀邦科技和南茂科技均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颀中科技原为颀邦科技境内子公司,后被境内其他股东收购;通富微电为中国 A 股上市公司。随着技术的创新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日益精细化,衍生出众多细分 领域,公司目前聚焦于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在整个集成电路封测行业,主要 公司有日月光、Amkor、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晶方科技、利扬芯片 与气派科技等,其中,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产品线横跨封测行业多个 细分领域,晶方科技专注于 CMOS 图像传感器的封装和测试,利扬芯片专注于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气派科技系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内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 之一。在细分行业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主要的公司有颀邦科技、南茂科技、汇成股份及颀中科技等,其中,颀邦科技和南茂科技均为中国台湾上市公司。 三、特别风险: 1.本次公开发行前,实际控制人郑瑞俊、杨会夫妇合计共同控制发行人 38.78% 的表决权,本次公开发行后控制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公司所处行业为资金密集型 行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较大,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瑞俊为支持公司发展、为员工 持股平台支付增资款以吸引优秀人才和维持团队稳定,以及受让股东持有的部分 股权,资金需求较大,存在以个人名义对外借款的情形。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署 日,公司实际控制人郑瑞俊存在多项未到期的大额负债,借款本金超过 3 亿元,负债到期时间为 2025 年 1 月至 2026 年 9 月不等。自发行人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或大额负债到期后,如 实际控制人不能按期偿还借款,则届时实际控制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可能被债权人 要求冻结、处置,存在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2.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经审计的累计未弥补亏损为-22,400.72 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形尚未消除,主要系所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及技 术密集型行业,要形成规模化生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及研发投入。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后,若公司短期内无法弥补累计亏损,将导 致缺乏向股东现金分红的能力。 四、募投项目: 五、财务情况: 1.报告期内: 2.2022 年 1-6 月,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为 44,935.58~48,226.58 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25.25%~34.43%;净利润预计为 8,095.95~10,034.23 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37.64%~70.6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058.14~7,576.42万元,相较 2021 年同期增长 95.02%~143.90%。2022 年 1-6 月,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较上年 同期大幅提升。一方面,合肥生产基地不断导入优质客户以及高端产品,营收规 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合肥生产基地持续扩充产能,凭借先进的封测技术、稳定的产品良率与优质的服务能力,客户订单保持增长使得产能充分释放。 六、无风个人的估值和申购建议总结: 汇成股份主营业务以前段金凸块制造(Gold Bumping)为核心,并综合晶圆测试(CP)及后段玻璃覆晶封装(COG)和薄膜覆晶封装(COF)环节,形成显示驱动芯片全制程封装测试综合服务能力。2020年度公司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出货量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排名第三,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细分行业巨头冠军,作为消费电子上游封装企业,受益于21年疫情红利,下游电视、PC销量大增,同时公司成功扭亏,未来增速肯定放缓,短炒关注,长线受压,开盘给予发行人公司140亿市值,建议保持关注,建议积极申购 作者:无风说次新股 链接:https://xueqiu.com/1071411538/227270743 来源:雪球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⑸ 国内有哪些公司可成长为芯片巨头
随着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持续紧张,以及受到疫情、材料和设备、罢工、需求以及囤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芯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MCU(微控制器)供应周期长、价格飙升,并探讨国内企业能否在这股全球芯片热潮中崛起,成长为芯片巨头。
疫情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影响深远,马来西亚作为全球重要的封装基地,其疫情反复直接影响了包括ST、NXP、瑞萨、Microchip等大厂的产能,尤其是用于MCU生产的6吋硅晶圆供应,导致产能紧张。而8吋晶圆需求的激增也加剧了全球晶圆供应的紧张态势。此外,设备供应的滞后性,使得即使增加产能也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罢工事件,如ST的罢工事件,尽管是特定事件的产物,但它加剧了MCU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对MCU的需求更加迫切。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需求激增,使得MCU供需失衡,各行业如汽车、工业、消费等领域都受到影响,特别是汽车市场,MCU需求倍增,智能化趋势推动单车搭载MCU芯片的数量迅速增长。
在需求方面,工业MCU需求暴增,MCU成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其在工业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实时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家居、物联网、安防监控、指纹识别等领域的需求同样强劲,反映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
囤货现象加剧了MCU市场的紧张局势。在动荡市场环境下,为了应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下游厂商和部分MCU生产商开始大量囤货,这不仅推高了市场上的MCU价格,也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而在疫情期间,这种囤货行为更加普遍,导致MCU市场供应更加紧张。
面对全球芯片市场的动荡,国内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国际MCU大厂纷纷涨价和延长交期的情况下,国产替代成为重要趋势。尽管国内企业也面临着涨价压力,但相比国际厂商的MCU芯片,国产MCU在供应稳定性和服务方面更具优势。对于小批量用户而言,选择国产MCU不仅能缓解供应压力,还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价格优势。
随着国产MCU厂商如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旦微电子等的崛起,国内企业在芯片领域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在当前全球芯片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这些企业不仅有望填补市场缺口,还可能在全球芯片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内企业若能抓住这一机遇,加速技术创新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同时加强与下游应用领域的合作,就有望在芯片产业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芯片巨头,推动国内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