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平安融资为什么会导致大盘下跌
真正造成A股爆跌的不是次级债,也不是中国平安的1600亿融资,这些只是借口,最多也就是外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机构和基金的内讧.
原因如下:
1.占整个A股市场份额1/3以上的基金由于在2007年第四季度大幅建仓银行和地产股,结果2008年到来的时候,政策上调控了信贷和地产,不是热点,国家政策导向:农业/新能源等,尴尬的局面以大盘股不配合"2.8"行情出现了两周时间,所以基金有必要大幅度降低蓝筹股,为08年重新布局准备仓位.
2.奥运前股市很容易出现过热(国际惯例),现在调整下,为奥运留下上升空间,符合管理层的意愿.
3.从4800点到5500点主要是私募资金发动的,占领了08年的所有热点板快,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基金由于80%的仓位在银行和地产等大盘蓝筹股,根本没有仓位去参与,干着急,无奈之下,只能砸自己控制的大盘股,来个推倒重来,再抄底08年的热点板块,夺回市场话语权.
原因很很多,真相只有一个,所以的原因是:机构和基金的内讧.结果散户成了牺牲者!知道了原因,我们就没有必要恐慌,最恐怖的是广大散户投资者割肉的操作!将自己黄金般的筹码拱手让人!
Ⅱ 个股机构参与度高好还是低好
这里首先给出一个前提:个股机构认可度高,参与度才会高。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在股市上要获得比较好的收益从来就只有一种方式: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就是跟随机构(即所谓的庄家)式投资方法。因为基金、QFII、社保、券商自营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话语权不断增强,投资者更容易发现哪些个股才是机构所认可的。不过,随着机构规模的增大,所选择的个股也开始增多,在2003年机构持仓超过流通盘20%的个股不到50只,但是到了2005年,机构持仓超过流通盘20%的个股已经超过了100只。机构重仓的这些个股在2006年的涨幅平均达到了94%,超过大盘将近一倍。那么如何运用机构认同度选黑马呢?机构认同度、参与度是指对于某一只个股,主体投资机构的持仓意愿。对于单只个股,机构持有的股票数量越大,机构数目越多,增持幅度越大,那么机构认同度就越高。两方面分析机构认同度分析某只个股的机构参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十大流通股股东所持股数占总流通盘的比例;二是看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的变化度。机构对于一个板块或者某只个股的关注程度会随时发生变化,而且当一只个股的股价开始超过机构认同的该股的价值的时候,机构就会开始减持该股。在财务报表上表现为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减少。但是在开始减持时,我们会发现该股的十大流通股东占比仍然很高,甚至有新的机构介入,可是该股却开始见顶回落。举例说明:如中集集团在2005年年报披露中,十大流通股股东占比达到了35%,如果仅从这一方面考虑,该股依然为机构认同度较高的个股,但是2005年三季度报表显示第三季度十大流通股东占比为40%,由此看已有机构开始减持,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中集集团股价一路下跌,最大跌幅超过50%。反过来,如果当季度股东持股数相对上季度有大幅增加,那么该股在当期启动的概率就会增大很多,如宝钛股份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股东持股数相对200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25.4%,造就了一波300%的行情。关注机构的相关评论除了在以上两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定量分析比较外,还应该考虑个股的持仓机构的资金规模和机构对于该股在近一段时间的评论。因为机构资金规模的不同,各个机构在对于个股的资金分配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就造成了对于同一只个股机构的参与度不一样。大规模机构的参与度越大,那么该股的上升潜力会越大,而大幅回调的风险就越小。如果个股的持仓机构数很多,但是参与的数量很小,这时候可能就是该股的最佳介入时机。如果机构对于一个行业或者个股有很高的认同度,那么在启动之前或者启动开始的时候,很多的研究机构会有频率比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者即时评论。
Ⅲ 天津泰达在赛季初经历了内讧和大清洗之后,目前实力大降,为什么却取得了第3名的好成绩
开始成绩不好和实力大降没太大关系,因为开局的时候主力和现在的主力差距很明显,泰达的成绩和一些球员的复出有很大关系,比如说于大宝等。
泰达赢的第一场球就是于大宝的首演,之后赛季半程又引进了萨沙,卢西亚诺,陈涛,何塞,个个都是实力级引援。
何塞感觉不太适合这个队,他是那种影子前锋角色,更适合双前锋阵形,而阿里汉一直都在用451.
卢西亚诺实力还是很强的,比起以前的路易斯,卢西亚诺更喜欢分球从不粘球,而且人高马大,正好起到单前锋支点的作用,最关键一点还是这球员心理素质非常好,屡屡上演救世主角色。
陈涛在中场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成绩好除了锋线加强之外中场也非常流畅,陈涛出场的第一场比赛就上演绝杀,后面还频繁助攻于大宝卢西亚诺等人,属于典型的润滑剂是的人物,毕竟是租来的估计很难留住。
萨沙和佐利奇组成的后防线还是相对比较放心的,就是速度有点满,但防空能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