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经济年中触底 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一、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 、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 , 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 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 、 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 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二、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经济预测是哲学问题
2018年中国经济十分困难,被称为过去十年最差,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金融风险大面积暴露,资本市场十分低迷。
在社会上充满“离场论”“洗洗睡”之际,在市场最为悲观的时刻,我们在2018年底发出了对中长期中国经济改革前景坚定乐观的声音,提出“2019年中经济二次探底”“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
从事宏观形势分析20年,看世事变迁,潮起潮落,唯一不变的就是人性和周期。我们在五年熊市后的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在2015年市场一片“卖房炒股”声中,冷静提出“海拔已高风大慢走”“一线房价翻一倍”。
未来是否可以预测?这个迷一样的问题长期充满争议,有时就好像我们在谈论占星术。但当我们开始探索经济周期和人性本质的世界时,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甚至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让决策更加正确。这个世界没有水晶球,但是少数人确实通过努力拥有了洞悉事物规律和人性本质的能力,从而与众不同。
2019,“否极泰来”。最黑暗的时候往往孕育着黎明,一切都在周期框架里。
宏观经济形势最标准的分析框架是趋势与波动,即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周期波动。
三、周期之轮:否极泰来
2018年的经济困难是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主动去库存周期、金融去杠杆周期、房地产调控周期等叠加的结果。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就是周期,均值回归。
2017 年3季度-2019年上半年处于库存周期的主动去库存阶段,预计持续至2019年中,对经济拖累缓解,是经济触底的重要原因。 本轮库存周期运行:第一阶段是2016Q1-2016Q2,被动补库存;第二阶段是2016Q3-2017Q2,量价齐升,繁荣,主动补库存;第三阶段是2017Q3-2018Q3,量跌价滞,滞胀,被动去库存;第四阶段是2018Q4-2019Q2,量价齐跌,衰退,主动去库存。从2019年3季度,开启新一轮库存周期。
经过2010-2015年单边下滑,2016-2018年中国产能周期触底,站在产能新周期的起点上: 市场自发去产能叠加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产能出清充分,传统行业产能投资持续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6.5%;资产负债率从58%降至56.8%。
房地产调控周期后期 :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调控不再加码。
金融去杠杆周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金融周期的下半场,防化重大金融风险具有特殊意义。
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2018年11月M2降至历史低位,2019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宽货币宽信用政策开始见效,但预计回升幅度不大,不会大水漫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触底回升 ,但幅度不大,主因是货币宽松、财政积极和去库存结束。
四、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
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建议:
1 、建议2019年降准4次。 目前中国大型、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依然高达13.5%和11.5%,降准空间大。
2 、利率市场化下,建议更多地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广谱利率下降。
3 、从 “宽货币”到“宽信用”,建议金融监管政策从“一刀切”到结构性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债、地方基建、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激活股票市场等。
4 、建议财政政策更积极,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支持减税和基建,减税优于基建。
五、中国经济步入“经济L型”的触底期: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作者在2010年参与研究提出“增速换挡”,2014年独立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下半年提出“经济L型”,这三大判断一脉相承,均在宏观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争论,但随后均被事实所验证。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已经从快速下滑期步入缓慢触底期,未来“经济L型”将会有三次触底,第一次触底是2016年初,第二次触底大约在2019年中,在库存周期的波动中完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实现“增速换挡”,构筑新的高质量中速增长平台,取决于能否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潜力,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700美元,不到美国的1/6,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59.6%,发达经济体大部分超过80%;中国14亿人,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3.2亿人,日本1.3亿人,德国8000万人,全球77亿人;中国GDP增速6%以上,是美国的3倍;中国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数仅次于美国,中美独角兽企业占全球70%;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
六、以六大领域为突破口,新一轮改革开放开启新周期
最大的改革是开放,通过开放实现国企、民企、外企等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中国从来都不怕开放,怕的是不开放。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未来应以六大改革未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鼓励地方试点,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2、全面放开汽车、金融、石油、电力等行业管制,竞争中性,调动企业家积极性;
3、降低关税、放开行业投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建立中美自贸区,调动外资积极性;
4、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和机构改革,压缩冗余人员及支出,调动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加强法治监管,鼓励并购重组,推动以信息披露、严惩重罚、退市制度等为核心的注册制,调动新经济和PEVC风投的积极性;
6、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健。尽快改变过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城镇化思路,确立以大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战略,要促进人口、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动,调动各区域积极性。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2. 今天沪指下跌
作者庞华伟,
编 辑丨林虹 曾芳 陈思颖
4月25日,股市基金再度跌上热搜。
4月25日,a股市场大幅调整,三大指数跌幅均超过5%。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收于2928.51点,创近两年新低。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5.13%,深证成指跌6.08%,创业板指跌5.56%。
当日4600余股下跌,仅148股上涨,两市1900余股跌幅超过9%。北上资金净流出43.97亿元。各行业普遍下跌,有色、军工、传媒、电子、新能源等增长板块跌幅居前。
板式加热器:
今天,经济学家任泽平写道,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不要在黎明前下跌。
谁在出逃?为什么跌?
业内人士认为,4月25日a股大跌有两个原因:
一是国内疫情分布较多;
第二,美国加息。
招商基金表示,股市暴跌的原因有:
一是多点疫情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影响;
二是宽货币-宽信贷-盈利底部传导不畅,经济底部和a股盈利底部的恢复需要更长时间;
三是各类资产关联度大幅上升。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全球经济衰退的隐忧开始显现,全球贸易活动开始放缓。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美国需求的急剧上升和美元利率的上升已经导致商业票据和垃圾债券之间的利差扩大。人民币贬值叠加,交易结构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加。
有私募认为,基金跌至警戒线和止损线导致的抛售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4月25日尾盘,市场加速下跌,市场再次恐慌。显然,国内公私持仓再次被爆仓,带动各类场内资金减持止损。比如私募持续下跌卜瞎导致的减持或清仓,公募赎回压力导致的抛售等。”轩嘉金融CEO林佳一说。
事实上,随着股市的大幅回调,一位业内人士估计,4月25日就有多家私募触及警戒线(一般认为是0.8元)甚至止损线(一般认为是0.7元)。
不过,多数机构表示并不悲观。
林佳一表示,“目前私募仓位极低,公募一季度亏损1.39万亿,公募货币基金达到9.5万亿,公募债券达到7万亿,居民储蓄率上升等等,这些都说明资本外逃已经到了一个极端,最终这些基金很多还是需要改善股权配置。包括外资,也需要回流。”
他表示,政策已经显示出积极的信号,比如上周出台了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鼓励机构长期资金入市。
后市怎么走?
总体来看,暴跌之后,机构对后市并不悲观。
不过,张克兴表示,“虽然开始加仓,但并没有加得很重,因为熊市结束时的波动可能会非常大,无法判断哪些股票会暴跌,因为此时基本面和业绩已经完全失去作用,更多的是被情绪主导。”
“熊市的调整已经结束。熊市最后的表现就是好股和坏股都大跌。今天的市场表现符合熊市结束的迹象。”张克兴说,从2007年开始,他经历了四五次牛熊市,每一轮的结局都是这样的。
“但我们一定要等到最后秋天才能进场吗?我觉得这个很难。每次都不容易抓到底。我认为我们现在不应该恐慌。而是应该贪大求全,对未来中国经济和国内企业的基本面更有信心。”张克兴说。
林佳一也认为该开枪了。“目前一个位数估值或DCF折现率为30%至40%的资产,即使看不到明确的数据拐点,也需要客观评团氏估
派网旗下投资基金经理夏也认为,政策见底后市场底部很快就会出现,这个阶段是配置股票资产的最佳时机。政策的底,经济的底,市场的底,密不可分。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在市场的恐慌期进行积极配置。
该基金经理庄宏东指出,从4月25日股市下跌来看,已经是泥沙俱下,系统性风险和波动是主导因素。从估值的角塌弊散度来看,如果目前市场确实已经跌得足够多,那么你就要仔细考虑你持有的标的在系统性风险之后是否能够回归价值。
而谨慎派继续观望。
赵认为,上证综指在2800点附近已经基本见底,时间点预计在4月底或5月初。“后市正在触底反弹。至于反弹的幅度,要看货币政策和市场资金量。”
同样,海富通基金的胡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目前市场估值已经接近2018年底的水平,估值回归蕴含投资机会。面对市场波动,要采取长期冷静的应对。现阶段市场处于磨底期,中长期来看市场的机会大于风险。
国泰基金认为,目前仓位足够低,a股盈利底部概率将在二季度出现。同时,海外压力有望在二季度达到顶峰,之后有望好转。
“目前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区域,虽然短期仍可能出现反复,但从中长期来看,机会逐渐大于风险,对后市不必过于悲观。”国泰基金指出。
人民币汇率为
何连日下跌?
4月25日午后,人民币继续上周以来的跌势,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9,创2020年11月以来新低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5关口,日内跌超500点。五个交易日以来,离岸人民币已经贬值超过2000点。
人民币为何连日下跌?
广发证券分析,中美经济和金融周期背离走阔的预期不断增强是导致本周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的原因。此外,支撑人民币汇率的中美3个月期实际利差也出现拐点。短期人民币汇率仍有贬值压力,但中期来看有支撑:
(1)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好转、美国经济增速下行,中美经济劈叉将缓解;
(2)目前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较趋势值约有3000亿的待结汇规模,企业可择机结汇,有助于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急贬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出口景气出现从高速向中速回落的更多迹象。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强势,一个重要内核在于中国出口的高景气,支持了基于外贸实需的外汇流入。
二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加大影响外资流入。3月以来,中国与海外的疫情防控差异边际逆转,且在此同时,接连出现俄乌冲突爆发、中概股监管问题、美联储启动快加息等外部冲击,可能引发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担忧情绪,导致外资阶段性撤出迹象。
四是汇率在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中发挥更多调节作用。中美货币政策的节奏差还将延续下去。正如我们此前一直强调的,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也能够做到“以我为主”,其中的关键就是让人民币汇率发挥更多调节内外均衡的作用。
钟正生认为,目前上述人民币贬值的触发因素或仍在演绎,人民币汇率可能还会震荡调整一段时间。
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基础
人民币这次下跌是否会走上相同道路?
吴照银指出,日本从2011年到2021年的11年时间里出现了8年贸易逆差,仅在2016、2017和2020年三年里实现了较低的贸易顺差。正是近十多年时间里持续的大幅逆差,造成了日元在十年里贬值了72%。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日本的月度贸易逆差在明显扩大,这也决定了日元在今年3月以后出现了加速贬值。
此外,美国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导致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今年1月初的1.5%快速上升到目前的2.9%,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上升了140个基点。而同期日本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从0.1%上升到了0.2%,这样美日之间的利差(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衡量)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从140BP上升到了270BP。在这种变化的影响下,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出现了大幅贬值。
人民币的处境则比日元要好得多。
吴照银表示,首先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增速下行,但仍然处于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没有减弱甚至还在增强,中国的贸易顺差没有下降甚至还在扩大。2021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67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达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50%。有这样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和贸易顺差,人民币没有贬值基础。
其次,虽然中美利差现在出现倒挂,但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在近期大幅上升以后也只是刚刚超过中国同期的国债收益率,并且随着中国经济二季度企稳回升,中国的国债收益率也会上升,中美利差倒挂不会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更不可能出现像美国日本之间超过200BP的利差。
他同时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外资进出并不是非常便捷,即使美国利率高于中国利率,只要利差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就不会导致外资大幅流出中国。因此即使这种短期的中美利差倒挂会对人民币汇率有一些压力,人民币在短期也会有一些贬值,但贬值幅度非常有限,在国际上仍是强势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