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各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比较
中央银行独立性大的国家多设单一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就是金融业的主管部门。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或在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小的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瑞士等,对金融业的监管机构是多头的。 中央银行有着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财务基础。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够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一部分剩余上交财政。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政府部门的地方。但是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各国中央银行盈利上交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如美国高达80%左右,日本也超过了80%。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有了相对独立性,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日本银行隶属财政部,但它的货币政策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货币政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其通货膨胀率也是较低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仅有中央银行的愿望和努力是不够的。
㈡ 法国兴业银行炒股怎样
是短期交易证券。
法国兴业银行是标准的短线交易者,在很多股票中短暂出现,但很少有连续大涨,基本都是拉高就出。
炒股,指倒买倒卖股票。炒股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买入与卖出之间的股价差额,获取利润。股价的涨跌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变化,之所以股价的波动经常出现差异化特征,源于资金的关注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好比水与船的关系。水溢满则船高,(资金大量涌入则股价涨),水枯竭而船浅(资金大量流出则股价跌)。
㈢ 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多少钱860万亿英镑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着名城市开设银行[1] 。
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资银行。据Paris Orléans(罗斯柴尔德集团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报数据,罗斯柴尔德家族总资产为96.5亿欧元(这一数据在传播中被广为误传)。
中国人对罗斯柴尔德的追捧,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而在此之前,许多新闻、网帖已经不厌其烦解释过很多次,《货币战争》说的罗斯柴尔德都是错的--罗斯柴尔德既没有控制美联储,也没有坐拥50万亿美元资产。[2]
中文名 罗斯柴尔德家族 外文名 Rothschild Family 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 家 训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地 位 欧洲着名金融家族 经济实力 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评 价 金融界的“影子内阁” 背 景 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展
目录
1 发展历程
▪ 创始人
▪ 罗氏五虎
▪ 折戟美国
▪ 现代影响
2 大事记
3 代表成员
4 家族文化
▪ 家族族徽
▪ 犹太传统
▪ 锡安主义
▪ 反犹主义
5 投资项目
▪ 入股银行
▪ 收购沃尔沃
▪ 相关客户
▪ 后续评价
6 相关资讯
发展历程编辑
创始人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首先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被认为是家族创始人的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Rothschild),最早从事货币买卖业务。由于18世纪后期德国公国遍地(350个),每个公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梅耶的职业几乎可以等同于外币兑换。从德国汉诺威一家有名的家族银行学成归来后,他在法兰克福开启自己的事业,不仅从事古钱币和古玩交易,还从事黄金白银与纸币的兑换,俨然成了一个银行家。
罗氏五虎
罗氏五虎
罗氏五虎 (2张)
在法兰克福小有成就的梅耶,率领他的五个儿子到欧洲大陆开拓市场。内森·罗斯柴尔德(Nathan Rothschild)是梅耶的第三子,他最早走出德国,于1800年在英国伦敦开了分公司--创业,另外几个兄弟要么留守法兰克福,要么出走阿姆斯特丹和巴黎。这一时期欧洲外汇市场缺失,再加上欧洲各国和法国的战争带来了不确定性(例如英国和法国互相封锁),几个兄弟就利用欧洲各地不同的汇率来赚钱。这种赚钱方法非常简单粗暴,他们在通货外汇最低的时候买进,在最高的时候抛出,这也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看过《货币战争》,就知道里头的内森仿佛开了天眼,事先得知英国的威灵顿(Wellington)将军于1815年6月在滑铁卢击败了法国的拿破仑,并借此在急剧变化的局势中发了一笔横财。但按照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说法,"可能由于兄弟几个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一系列估算,他们蒙受了损失而不是获得了利润。"
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 (2张)
1814年3月,在拿破仑被第一次流放前,几个兄弟预测奥地利维也纳和英国伦敦即将进入牛市,从而买进奥地利股票。结果1815年3月,拿破仑逃脱厄尔巴岛,回到巴黎夺取政权,牛市没有出现。内森重振旗鼓又开始在伦敦囤积金银,预测英国政府得奔赴欧洲大陆作战,所以需要通过他来运钱,而他则坚信自己拥有"控制市场的力量"。没想到拿破仑从3月复辟到6月兵败滑铁卢,只经历了3个月时间,内森兄弟们的这笔钱不断贬值,成了没人要的地摊货。疯狂的豪赌让内森·罗斯柴尔德输得和拿破仑一样狼狈,以至于之后几年几个兄弟都在为了弥补损失而寻找机会。
调整姿势后,1818年,内森成功为普鲁士政府提供了500万英镑的贷款,为国际贷款业务提供了新途径。除了通过债券发行给世界各地政府筹集资金,罗斯柴尔德家族整个19世纪挣钱方式还包括皇室、政治家理财,从事黄金和货币交易、进行工业和矿业的投资。据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人考证,1836年内森去世时,他是英国最富有的人,几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算上内森的几个兄弟,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确实站上了世界之巅,拥有600万英镑资产。到了1852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资产更是达到了953万英镑。而且内森的后代也不赖,1870年代,内森的四个儿子遗产总计840万英镑,超过同时期英国任何家族的财产。
折戟美国
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柴尔德家族风光了一个多世纪,但一战结束(1918年)后,罗斯柴尔德迅速销声匿迹。正如米卡·阿罗拉(Mika Arola)所说,"他们没能在美国金融市场立足脚跟,被证明是他们衰败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是因为家族生意的弱点牵制了他们,从1830年代开始与美国有业务来往以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迟迟没能在美国纽约设立分行。内森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罗斯柴尔德(James Rothschild)看到美国州政府债券和商业金融的商机,希望全面进军美国。
1836年内森去世后,掌管巴黎分行的詹姆斯更是希望能派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亲自去美国淘金。但詹姆斯的侄子们不仅对美国不冷不热,还竭力压缩对美国的投资。另外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阴差阳错背负了美国银行的坏账。
1836-1837年正值美国的金融危机,罗斯柴尔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为美国银行在欧洲的代理人。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热情高涨,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美国银行接受了纽约州等州的州政府债券,却不知道美国银行当时已岌岌可危,结果1841年美国银行破产。这件事给罗斯柴尔德家族留下了坏印象,詹姆斯懊恼地希望"从没有涉足过美国"。
20世纪头几十年,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遭遇了数次灭顶之灾。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尽管有着庞大的战时融资需求,但战争却令罗斯柴尔德家族受到重创。德国最初的推进威胁到了法国巴黎,逼迫巴黎证券交易所、法兰西银行和身处巴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搬到法国波尔多,这严重影响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更为要命的是,同盟国的战时融资全靠美国纽约金融中心(以J.P.摩根为核心),而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没在那儿设立分部。此外,经过数代繁衍,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后裔们全然没了企业家精神,面对伦敦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实在是难堪大任,更不用说比肩他们的祖先。战争结束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实质上也让出了欧洲政府融资的主导者角色。
1931年后,国际金本位体系逐渐崩塌,原有业务建立在金本位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每一次重振政府融资角色的尝试都举步维艰。随着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兴起,作为犹太人家族的罗斯柴尔德不可避免变成了受害者。奥地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没能预见希特勒的心狠手辣(这不怪这些成员),眼睁睁看着家族遗产被纳粹德国洗劫、没收。纳粹德国以290万英镑强制收购罗斯柴尔德位于捷克的一家钢铁厂,并且以战争为由不付任何现金。纳粹德国灭亡后,罗斯柴尔德在东欧的资产又被前苏联充公,实在是祸不单行。
二战结束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又保持了一段一蹶不振的状态。纽约华尔街,大量的银行、投资公司采取分股让权的方式让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公司老板会把一部分股权分给干得好的经理,使其成为合伙人,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无动于衷。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里随手辟《货币战争》的谣时,也顺带提到,欧美的大银行,包括瑞士的瑞士联合银行、苏黎世信贷、德意志银行,以及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都纷纷上市,融得大量发展资金,而罗斯柴尔德家族仍然停留在19世纪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上。
1960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传统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家族终于迎来了第一位非家族成员的合伙人,合伙人数量限制逐渐增加到1967年的20名。法国和英国的一些罗斯柴尔德家族男性成员不再恪守近亲通婚的家族规定,与非犹太人结了婚。不过总体上还是如尼尔·弗格森总结,与大多数金融公司相比,罗斯柴尔德集团的所有权和领导权仍然由主要家族成员共享。1992年集团的领导者伊文利退休,就钦定了他的家族继任者,因为他说要"像一个家族一样工作"。
现代影响
许多人已经知道,今天罗斯柴尔德对世界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N·M·罗斯柴尔德集团还健在,在30个国家拥有分支,其中包括巴黎和姗姗来迟的纽约。2001年,它的利润是1.34亿美元,和花旗集团的210亿美元相比,还不够塞牙缝。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普通人仍难以企及,但是他们几次重大投资的偏好和结果贯穿了家族的兴衰史,也告诉人们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像普通人一样也会犯错。
㈣ 请问法国股票市场的一些情况
这里有一个相当全面的《法国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但需要能支持繁体的软件:http://w3.tse.com.tw/plan/report/R4France93.pdf
法国最重要的是CAC 40指数
巴黎证券交易所是法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1724年正式建立,其经纪人由法国财政经济部指定,共有99人,其中巴黎71人,外省28人。证券经纪人的工作是接受客户买卖证券的委托,掌握买卖双方供求数量和要求的价格幅度,代客户进行买卖,从中收取佣金。
巴黎证券交易所内的证券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官方牌价由交易所业务委员会听取经纪人同业公会的意见后公布。 法国从1961年开始,所有交易所实行“单一价格”。巴黎证券交易所发行全国性、国际性和外国证券,7家外省交易所经营地区证券买卖、并划分了各自的管辖区,但有时 一种证券也同时在几个交易所买卖,标价统一。巴黎所买卖的证券,在官方牌价表上约有经济部门的1300个发行者,其中180多个来自外国。交易所的客户是证券持有者,除其 本国法人如保险公司、退休金金库、存款及信托金库、可变资本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基 金、银行、工业发展局和地区发展公司外,外国人(含外国企业)也持有各种证券。交易所在进行现货交易的同时也进行期货交易,期货交易的绝大部分在巴黎所进行。此外, 不属于官方牌价表上的一切证券可以进行场外交易,但只能是即期买卖。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机构包括:(1)经纪人公会,由法国7家交易所的经纪人组成,属私人机构;(2)交易所业务委员会,1967年成立,系国家机构,主席由部长理事 会任命,另加国库司的一个成员作为政府特派员参加该委员会。其职责是对有关重大问 题(如建立或撤销交易所、修改现行法律章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作出决定。如确定期货交易所需要的保证金数额、决定佣金费率;在征求同业公会的意见后,对准许证券列入官方牌价表或注销上市的证券作出最后决定;向共和国总统递交日报和年报。巴黎证券交易所在世界各大交易所中,次于纽约、东京和伦敦,名列第四。
㈤ 请问银行金融机构的演变是指什么啊他们性质的转变还是什么方面的内容呀 谢啦
银行的演变
经济的快速增长(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并随后在整个19世纪扩展到西欧和欧洲的延伸地区北美及澳大利亚广阔的定居点)在多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7世纪以来银行业的发展,金融史学家尚无定论。毫无疑问,金融革命要领先于工业革命。虽然引发工业革命的纺织品加工和钢铁生产的决定性的突破,并未严重依赖银行的融资。但是,银行在欧洲大陆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比在英国更重要。实际上,是更先进的金融机构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要从中寻求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徒劳的。这两种进程相互依存并自我强化,这种观点才是合理的解释。这两种进程伴随着经常性突变(技术创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创造)和间断平衡(危机将决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现出了明显的进化特征。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替大部分的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空中楼阁。”在他出版《国富论》后的年代,金融创新呈爆炸之势,欧洲和北美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激增。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票据贴现银行,为从事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融资。在亚当•斯密时代,伦敦已经成为一些非常成功的银行如巴林银行的基地,这些银行专门从事大西洋两岸的商业金融服务(这类业务后来才为更多人所知)。由于监管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英国银行在此期间都是私营银行。一些银行专门从事伦敦城里的商业金融服务(伦敦东部方圆几英里的地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商业金融中心);一些银行开展地产业务,也就是所谓的“乡村银行”,其兴衰与英国农业收成好坏密切相关。
金融演变和自然演变的决定性差异在于所谓的“智能设计”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兰银行经过长期的试错过程之后,渐渐地开发出公共职能,1826年重新获得了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并在英国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逐步接管了乡村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①。英格兰银行在同业往来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间越来越多的“结算”款项要通过英格兰银行完成。随着限制商业票据贴现率的《重利限制法》于1833年被最终废除,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位于城市的大银行规模优势。银行贴现率越来越多地被看做是“货币市场”(主要是通过商业汇票贴现进行短期贷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旧是,银行储备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19世纪40年代,时任总督的霍斯利•帕麦尔的观点就是准备金只需包括1/3金币或金条,实质上其受到再贴现业务量的调节。当时英国的罗伯特•皮尔爵士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会在货币过量发行与通货膨胀方面冒很大风险。1844年皮尔主持通过《英国银行法案》,把英格兰银行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部;二是独立的货币发行部,它被赋予没有黄金保证的1 400万英镑银行券发行额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币和金块,并根据英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平衡来决定增减,即银行券发行数额不得超过黄金保证的数额。然而,一再发生的危机(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发生三次危机)清楚地表明,这种过于僵化的束缚,使得《英国银行法案》在每次危机中都不得不暂时中止,以避免流动性的彻底崩溃。危机爆发之后,在见证了欧沃伦格尼银行因大规模挤兑而倒闭后,《经济学人》杂志主编沃尔特•白哲特才把英格兰银行在危机中的作用准确定位于不考虑罚息而自由提供信贷的“最后贷款人”,以防止流动性危机。
应当强调的是,沃尔特•白哲特并不能完全解决维多利亚时代的货币问题。根据每盎司黄金兑换3英镑17先令101/2便士的汇率,一英镑可以兑换成一定的、不可改变的黄金数量,这一神圣的原则创立于大师辈出的牛顿爵士时代。在应对这一神圣原则的挑战时,沃尔特•白哲特并不比19世纪其他杰出的经济理论家更高明。为了弄清楚当代有关金本位的讨论,就要在诸多方面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也屈从于贵金属,正如3个世纪之前的征服者一样。“贵金属仅仅是货币,”城市贵族巴伦•奥费斯迪宣称,“纸币能成为货币是因为它们代表贵金属货币。否则,这就是诈骗。并非所有的储户都能获得贵金属货币,因此存款不是货币。”如果这一原则得到遵守,并且英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真正取决于英格兰银行储备的金币和金条数量,那么英国经济的增长将完全窒息—即使考虑到19世纪新金矿发现的扩张效应。
英格兰银行纸币发行由于受到限制,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黄金储量实际超过流通中的纸币价值。这使新型银行,特别是吸纳存款的银行激增,使货币扩张成为可能。1858年以后,股份制银行的限制被取消了,为几大商业银行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伦敦西敏寺银行(成立于1833年)、国民银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兰银行(1836年)、劳埃德银行(1884年)和巴克莱银行(1896年)。自欧沃伦格尼银行倒闭以来,起源于比利时(兴业银行)、法国(信用动产)和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的类似工业投资银行在英国的发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实上银行并没有购买工业企业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纳存款,为新银行贷款的不断扩大奠定基础。
20世纪之交,新的储蓄银行的激增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国储蓄银行吸纳的存款达2.56亿英镑,大约占英国存款的1/4。与那些被称为“大银行”的诸如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贴现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国储蓄银行的资产超过它们2.5倍还多。总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银行的居民存款总计近12亿英镑,而流通中的纸币仅有4 550万英镑。货币目前主要存于银行,虽然离开了我们的视野,却从未被忘却。
(责任编辑:王蕊)
尽管存在差异,但最先进的经济体基本上遵循了英国的做法,即通过独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大型机构进行调节。法兰西银行成立于1800年,德意志帝国银行成立于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国家银行分别成立于1882年、1907年。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英国银行业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倾向,具体体现为乡村银行数量的下降—从高峰时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减少至17家。
金融业在美国的演变迥然不同。在那里,议员唯恐银行家势力过于强大的观念,两次扼杀了央行(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过立法创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直到现在,美国金融界才真正开始享有充分的发展自由。1864年颁布的《国家银行法》,在建立民营银行和欧洲标准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碍。与此同时,建立跨州银行还存在障碍。这些法规条文合并后的影响就是,银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量急剧攀升,从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过8 200家。大批资本不足的银行成为金融不稳定的隐患,恐慌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常态。在那场大萧条危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运作超过15年的货币当局加剧而不是减轻了银行危机。1933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大大降低了美国银行遭受挤兑的脆弱性。然而,银行业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缅因州成为第一个允许州际银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后,在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新的银行危机(见第五章)之后,全美的银行数量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首次低于3 600家。
1924年,凯恩斯把金本位制贬为“野蛮的残余”。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黄金兑换体系的努力,不仅对英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金本位制有其优势。汇率稳定有助于在贸易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预测定价,而长期平稳的价格可以给出一个通胀预期。金本位制还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借贷成本。基于金本位制的货币钉住单一商品或其他货币的困难在于,决策者被迫选择要资本自由流动,还是要独立的国家货币政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换言之,这是一个“三角困境”,即所有货币当局中只能在汇率稳定、资本流动和国内经济稳定三者之间同时选择两个。央行力求在钉住汇率制下保持货币价格稳定,尽管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意味着短期利率波动幅度更高。如果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如19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80年代黄金的供应随需求而变),这可能意味着通货紧缩。钉住汇率制度可以传输金融危机(如1929年后金本位制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于银行存款的货币体系和浮动汇率摆脱了这些制约因素。金本位制已经垂死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其存在不再有意义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终于到来了。那天,尼克松总统关闭了所谓的“黄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这扇窗口可以换取黄金。从这一天开始,货币和贵金属之间百年联系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㈥ 法国巴黎银行自有资金持股赚钱吗
赚钱。
这个股票都是大企业持股,股票都是有赚有赔的,炒股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股票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㈦ 世界的第一次金融危机在那一年世界发生了几次金融危机分别有什么影响
1856年10月12日(星期五)
这个阶段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量已经趋于平稳,曾经大大刺激美国出口的克里米亚战争和欧洲谷物的歉收也已经结束。6月份的《纽约先驱报》写道:"我们的码头塞满了船只,大部分的船只都没有活干,有活干的船只所收取的费用也低得可怜。"同时一家波士顿报纸也指出,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业同样处于痛苦挣扎的境地-因为没有市场需求,6 000架棉纺机只能闲置在那里。
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和早秋,资金往往会流出纽约的银行,这是由于在这个季节,西部的农场主为了支付收割的费用和偿还贷款,会从当地的银行提走他们的存款,从而迫使这些银行将它们存在纽约的银行里的资金调回。所以每逢8月份,纽约的资金供应都非常紧张。8月中旬,《纽约先驱报》写道:"市场上有大量的摇摇欲坠的、急欲抛出的股票,但找不到一个买家,看不到任何需求。"
8月19号,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Michigan Central Railroad)的总裁埃德文·C·利奇菲尔德(Edwin C. Litchfield)辞职,理由是"想在个人事务上花更多时间"。即使在1857年,这样的借口一般也被看成是"公司有了大麻烦"的另一种说法。密歇根中央铁路的股票率先下跌,受其影响,另外几家主要铁路的股票也开始下跌。8月7号,密歇根中央铁路股票价格是85美元;到8月29号,只有了67美元。伊利铁路从34美元跌到了21美元;纽约中央铁路从83美元跌到了74美元。很快,密歇根中央铁路就被国家接管了。
8月24号,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Ohio Life Insurance Trust Company,从它的名字看虽然不像银行,但实际上是家银行)纽约分公司停止营业,宣布破产。大量的欺诈行为很快被揭露出来,该公司在辛辛那提的总部也很快宣布停止营业。股价在4天之内下跌了85%,它的储户在银行外面排成长队,希望能侥幸取回一点点原来的存款。当地的一家报纸引用了当时刚刚出版的《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operfield)中的话,写道:"他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有'等待着奇迹出现'。"
华尔街上的经纪商和投机商中比较脆弱的开始破产了。8月27日,雅各布·利特尔由于不能偿还债务而第四次破产,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破产。到9月份时,实力稍逊的银行开始走向破产,9月12号,市场遭受了又一次严重打击,"中美洲号"(Central America)蒸汽船在好望角外遇到飓风袭击而沉没,船上400名旅客全部遇难,船上装载的价值160万美元的加利福尼亚黄金也随之沉没,对华尔街来说,后者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冲击。
虽然当时大西洋底的电报电缆要到第二年才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实际上,第二年它投入使用仅两周后就无法工作了),但伦敦和巴黎市场还是很快就知道了纽约市场的困境,于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金融危机随之爆发。当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开始保护自己的货币时,欧洲市场上的利率立刻飚升。因此,欧洲投资者立刻抽回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以购买更安全的国内证券。
到10月中旬,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和纽约所有的大银行都停止支付黄金。实际上,这些银行宣布银行放假而暂停营业,经营状况还比较良好的银行则利用这个机会增加铸币储备,有条不紊地提前收回贷款。华尔街最糟糕的一段时期终于过去了,到12月份时,银行已经能够重新用铸币支付了。
但是,这场危机带给纽约金融市场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一半的纽约经纪商都走向了破产,另外还有985名纽约商人破产了,留下了1.2亿的债务,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正如它当初迅速地出现,短命的矿业交易所也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了,街边交易场所又变成了一座不见人影的"空城"。甚至许多度过了1837年恐慌的实力雄厚的经纪商,在这次危机中也被击垮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前一次恐慌中,他们除了证券经纪业务之外,还有其他业务,但是在1857年,他们已经没有了其他业务了。
在许多经纪商离开证券经纪业之后,多年来一直像个封闭的俱乐部一样运作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现在又有席位可供出售了,一些年轻而更有闯劲的经纪人加入了进来。像亨利·克鲁斯、伦纳德·杰罗姆、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丹尼尔·德鲁、奥古斯特·斯盖尔等,他们将不再局限于华尔街那种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方式,他们将给华尔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当时正在进行的南北战争给这些华尔街的新生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随后在这里发生的将是"牙齿和爪子上都沾满了鲜血"的资本主义的活生生的例子,而历史正在拭目以待这一切将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时间 事 件 主 要 原 因 直 接 原 因
1982年 墨西哥债务危机/台湾亚信事件 政府行为失当/违规经营
墨西哥宣布推迟90天偿还到期外债亚/洲信托投资公司违规炒作房地产和股票
1983年 九月港元风景 政府行为失当 港英当局/不干预0
1985年 台湾十信事件0 违规经营 台北第十信用社超范围高利筹资炒作地产!股票
1987年 股票十月风潮 泡沫经济破灭 道琼斯指数猛跌508点
1988年 温州 倒会风潮 过度投机抬会 发生倒会案
1991年 香港/国商事件 0违规经营 被政府指令暂停营业
1994年
长城公司集资潮 金融犯罪 沈太福非法集资被查处
墨西哥金融危机 政府行为失当 国际融资冲击
1995年
2.23国债期货事件 违规经营 万国证券公司违规,国债期货崩盘
巴林风暴 金融监管不力 里森炒作金融衍生工具发生巨大亏损
大和风波 金融监管不力 井口俊英在美元债券投资中让大和银行损失巨款
1997年
罗马尼亚非法集资案 金融犯罪 一个金字塔式集资计划失败
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 政府行为失当 政局动荡
东南亚金融危机 泡沫经济破灭 索罗斯炒卖泰国铢
㈧ 在法国如何开户操作股票买卖
法国开户操作股票买卖,到当地的证券公司咨询详细流程就可以了。外国身份未必可行的,应该以机构的正式解释为准。
㈨ 法国巴黎银行怎么样
简介: 巴黎银行是2000年由BNP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合并而成,目前是法国最大的银行。巴黎银行是一家综合性的金融集团,其下隶属有4大金融集团,分别为国际零售银行及金融服务集团、法国零售银行业务集团、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集团和资产管理和服务集团。各个集团下设多个独立的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零售银行业务、公司金融、证券、保险、资金交易及基金管理等多个方面。截至2004年末巴黎银行股本为302亿欧元,资产规模为9059亿欧元,赢利达到46.7亿欧元,其资本的年回报率达到16.8%。 法国巴黎银行业务覆盖逾85个国家,以股票市值及净收入计,在欧元区排行第一。法国巴黎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企业银行服务、贸易融资、电子银行服务、结构融资、出口信贷、资金管理、债务资本市场产品、资本市场产品、衍生工具、私人银行服务、资产管理、合并与收购、企业咨询服务、企业融资、租赁、保险及消费金融。法国巴黎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逾140年,现在北京、上海、天津及广州均设有营运银行。 巴黎银行是欧洲具领导地位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全球第六大银行(2007年排名),欧元区第二大银行(以市值计算)。巴黎银行的核心业务包括企业及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法国国内零售银行和国际零售银行与金融服务四个方面。 2000年5月,法国两家主要商业银行与正式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法国巴黎银行。
㈩ 法国兴业银行破产案
法国兴业银行(14.49,0.24,1.68%,吧)1月26日说,法国警方于25日晚搜查了这家银行位于巴黎商业区的总部。据报道,搜查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违规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电脑中的资料,兴业银行指责他一个人的违规操作造成了银行49亿欧元的损失。这是1月25日在法国巴黎拉台芳斯商业区拍摄的兴业银行总部。
新华网巴黎7月4日电(记者 芦龙军)法国银行监管机构——法国银行委员会4日对兴业银行开出400万欧元罚单,原因是兴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严重缺失”,导致巨额欺诈案的发生。
银行委员会在一份公告中指出,兴业银行内部监控机制严重缺失,使得金融交易在各个级别缺乏监控的情况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被察觉并得到纠正,因而存在较大可能发生欺诈案并带来严重后果。
为此,银行委员会对兴业银行罚款400万欧元。这一罚款金额接近银行委员会的罚款上限。根据相关规定,银行委员会有权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目前其罚款上限为500万欧元。
今年1月,兴业银行曝出违规操作丑闻。该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违规购入大量欧洲股指期货,给银行造成49亿欧元的损失。
兴业银行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管理人员拒绝就处罚决定发表评论。兴业银行将损失归咎为凯维埃尔个人的违规操作,凯维埃尔的律师则说,凯维埃尔上司对他的行为事先知情。
法国银行委员会隶属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督银行系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关注银行财务经营质量等。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