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语 国富民丰 的出处
国富民丰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拼音]
guó fù mín fēng
[释义]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Ⅱ 什么是pghl国富民丰
释义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Ⅲ 美福天下万代昌,国富民丰千秋盛,怎样区分上下联
上联:国富民丰千秋盛
下联:美福天下万代昌
Ⅳ 历史上的十大盗墓狂人都是谁
历史上的十大盗墓狂人:伍子胥、项羽、刘去、曹操、董卓、黄巢、温韬、刘豫、杨琏真珈、陈奉
1、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者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杀雪恨。
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 伍子胥——最毒的盗墓者
2、项羽——最牛的盗墓者
项羽与伍子胥是老乡,都是现在的宿迁人(这层历史关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时人称西楚霸王,其战争的竞争对手是邻边徐州的刘邦。项羽在进入关中后,实行了杀光(杀掉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杀掉王室贵族)、抢光(掳掠咸阳城)、烧光(火烧咸阳、阿房宫)的“三光政策”。
由于项羽与秦始皇一样野蛮,很不得人心,天下归心刘邦。刘邦也会拍天下马屁,《史记》中记载,刘邦把“掘始皇帝冢”作为项羽的一大罪过,昭示天下。现代考古探测则发现,秦陵“完好无损”。项羽当年到底是否掘开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许考古发掘之前,仍是历史之谜,无从验证史实的真伪。
3、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
盗墓有的是泄愤,有的是贪财,但中国历史上有一盗墓者却很变态,首先是为了好玩,他就是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据晋人葛洪编着的《西京杂记》记载,在其封国内“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有点名气的古墓几乎没有一座能逃过刘去的铁锹。
刘去盗掘的对象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晋灵公的陵墓都让他掘开了。但盗墓多了,刘去也害怕。《太平广记》记载,在掘开且渠墓时,刘去被吓得半死,里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刘去赶忙让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
史称,刘去盗掘古墓的数量“不可胜数”,但具体有多少,又获得多少宝物,现在已无从考证。 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
4、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
盗墓,多是王者行为,从伍子胥,到项羽,再到刘去,都是这样。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是最专业的盗墓者。曹操盗得的最着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
5、董卓——最恶的盗墓者
在中国历史上三大盗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现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这一历史时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戏般交替频繁,因此世道很乱,饥民遍野,民间盗墓之风盛行,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盗曹操外,还有董卓、黄巢等人。
西汉最有为作为,也是中国众多帝王颇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被掘开,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宫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记载的第一盗是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干的。盗掘茂陵前,赤眉军先把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掘开,已盗走了大量财宝。
6、黄巢——最蠢的盗墓者
黄巢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狂人,是因为其盗掘的对象都是重量级。一是效法项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学赤眉军、董卓,掘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三是掘武则天与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对于黄巢盗掘的文字散见诸陵的盗掘记载中。
在乾陵记载中,黄巢掘陵时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据说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仅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此至今仍有迹可寻。由于农民军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结构实在太坚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内部结构,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躲过了劫难,否则保存不到今天。
7、温韬——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温韬,易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这一时间内动手掘掉的。 温韬——危害最大的盗墓者
8、刘豫——最不义的盗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断,中国现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盗墓者光顾过。唐“十八陵”让温韬盗掘了,北宋“巩义八陵”则让叫刘豫的人盗掘破坏干净。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追尊“宣祖”)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相比汉、唐帝王陵冢巨葬丰,北宋帝王陵普遍简单;汉、唐帝王生前就开始卜穴营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
9、杨琏真珈——最没道行的盗墓者
历史上,僧人盗墓并不鲜见,但如杨琏真珈这般丧尽天良的十分罕见。其罪行,史上记载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睐的杨琏真珈被任为江南释教总摄(总管江南地区佛教事务的官员)。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着《葵辛杂识》、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所着《辍耕录》,均记载有杨琏真珈盗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杨琏真珈伙同僧人允泽等人,带人到陵区。
当时负责护陵的罗铣坚决阻止,允泽竟然抽出刀来,当场要杀了罗铣。在毁陵盗物之外,还有最令人发指的事情。杨琏真珈将帝、后们的骨骸全出掘出,弃之荒野。
10、陈奉——最荒唐的盗墓者
陈奉,明湖广承天(今湖北钟祥)人。本为御马监奉御太监,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钧旨意,去湖广一带征收矿税,官方身份是“税监”。 陈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压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陈奉及其手下剖孕妇,溺婴儿,无恶不作。
谁家有钱敲诈哪家,弄得众多殷实人家倾家荡产。陈奉最让人痛恨的行为是挖坟掘墓,《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八个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陈奉的盗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内发生的乡民盗掘李林甫之妻杨氏墓“得黄金巨万”的一事启发,而“悉发境内诸墓”,走上盗墓之绝途的。
(4)国富民丰股票分析软件扩展阅读:
盗墓,是进入他人坟墓,作出不问自取的行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墓葬破坏现象仍然遗存到现今。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数十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决文物犯罪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会商机制、加强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下一步,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长效机制也在持续探索
网络-中国盗墓史
Ⅳ 为何国富民丰的北宋会联金灭辽
因为辽国和北宋之间有世仇,辽国当时太强,北宋只有联合金国灭亡了。
Ⅵ 如果法正还在,他能不能阻止刘备伐吴为什么
刘备兵败夷陵,致死蜀汉元气大伤,更为严重的是,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空中楼阁。
刘备和诸葛亮原计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现在荆州之兵除了被歼灭就是投降东吴,兵没了;关羽被潘璋马忠擒杀,上将没了;荆州被孙权拿去,通向宛、洛的路被堵死了。
经过谍报分析,曹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刘备身边多了一个法正法孝直。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实话实说,三国三巨头中,以曹操军事谋略为最高,刘备次之,能惹事儿不能平事儿的孙十万最差。法正能把刘备变得让曹操刮目相看,说明他的真实水平,在三国前期是可以排进前三名的——陆逊有投机取巧之嫌,他后来的日子很不好过(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就说明他的综合能力,还是稍有不足。
Ⅶ 两汉前期和唐朝前期呈现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试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盛世的出现有其共性。两汉的盛世,首先政治休养生息,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对人民思想统治,经济力量发展。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建立在国富民丰的基础之上。盛世需要开明的君主,贤良的臣子,开放包容的政治等。回答不周谅解,高二文科学生。
Ⅷ 猜成语
国泰民安。
百家兴旺。
国富民丰。
国富民康。
【国富民安】:国家富强,人民安定。
【国富民丰】: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国富民康】: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Ⅸ 作文... 转弯也是一种智慧.........急需素材
1把直路走弯
面对拥塞的马路,聪明的司机会选择绕道走,多走一段路,却节省一些时间,提早到达目的地。人生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困难、挫折亦或其他大大小小繁杂的事情挡住了我们的捷径,那就学会绕道而行吧。生活中,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学会绕道而行不仅是生存的智慧,也是成功的关键。
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商人,自小深深迷恋《荷马史诗》,并下决心要成为一名考古学家。但家境贫寒无法支付进行考古研究的大量费用。显然,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贫困阻挡了他前进的直线,于是他决定走曲线。
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在做学徒、销售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以及经营石油业中积攒了一大笔钱,一股脑地将金钱花在了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不出几年,他发掘出了9座城市,最终挖到两座爱琴海古城。谢里曼成了发现高度发达的爱琴海文明的第一人。
谢里曼不惜走这条长长的弯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倘若他只顾眼前的直路,赚一些可以糊口的钱,而不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赚足够的钱,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发现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城市,也不可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不懂得绕道而行的人,只会留下令后人悲哀的身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四面楚歌在霸王“力拔山兮气盖地!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慷慨悲歌声中响起。摆在他面前的两条路,渡与不渡。他选择了后者,拒渡乌江!血溅乌江亭畔!只剩下江东父老永远的哀叹和后人“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评说。
项羽不懂得走弯路。假如渡过乌江,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那么历史就将重写。
从英雄的身影中,我读出了绕道的智慧,及不会绕道的愚蠢。
人活着应学流水,前面的大山挡住了通向大海的路,就绕过去。人活着也应学牵牛花,绕出美丽的人生。不要害怕走弯路,亦不要畏惧弯路上的坎坎绊绊,把直路走弯,通向成功的曲线就最短!
2绕出斑斓的人生
高三、三十班 满成芝
是顶礼膜拜的信念与理想让你追风年少的心跌落在了大漠的中间?是渴望大鹏展翅,鹰击长空,雨水却打湿了你的翅膀?你执拗地告诉自己:确定了方向,就不再回头张望。
无奈!生命中流下多少叹息,尘埃中淹没多少欢乐。当你喋血流泪为挫疼的伤口匍匐在地上,是否听到大地的爱怜与教诲?学会绕道转弯,才能寻到柳暗花明的村落。
我敬仰那个满身芳香站在草丛中才华横溢胸怀报国之情的奇男子,却也为汩罗江流不尽的哀愁与悲叹而长太息。当残酷的现实将他信念的堤坝冲垮时,他无声地走向了滔滔的江水。然而,我却不想称之为“从容”。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我看来,屈原的“能入不能出”的人生惨剧,是他不懂得绕道转弯的结局。人生的路有好多条,何必非要撞进一个死胡同,头破血流不肯回头另寻他路?
通往罗马的路不只一条,当你被迷雾挡住了去路,莫要效穷途之哭。绕个道,转个弯,说不定前方就是一条月华飘香带你回家的路。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他出身鲁国没落贵族,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做地方官时政绩显着,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担任司寇时,兢兢业业,忠心一片天地可鉴。由于鲁国统治腐败,他失望地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张,没想到处处撞墙。但圣人的抉择是明智的,晚年,他回到鲁国,潜心办学,立志着述,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人生路上绕道的智慧成就了孔子的辉煌,为孔子人生的价值与精彩添加了砝码。绕道其实是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开路。
如果“力拔山兮气盖士”的项羽不为“无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待到他日重新收拾旧山河,就不再会有那流不尽的乌江泪;如果三毛不为荷西的逝去而凄美地诀别,转而背起记忆的行囊让爱支撑起生活的信念,就不会有父母天崩地裂的疼痛。
微风吹亮月的眼睛,空中荡起如霜的月华,月儿是挂在人们心灵窗口的一只充满灵性的风铃,用天籁之音唤醒我们迟钝的思维,于是有多少人绕上了一条星辉斑斓桂花浮月的美丽的路。
绕道的智慧让多少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优雅潇洒,跳出动人的华尔兹!
录入/责编:[email protected]
【例文3】
让心转个弯
高三、三十八班 陈涛
人生是一段不断向成功跋涉的征程,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们争先恐后地选择了公认的“近道”,可是,当我们发现这条路上人满为患,举步维艰时,我们是否能及时改变方向,让心转个弯?
让心转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远见。昔时,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心里便有了壮志:杀进咸阳。于是,将披坚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陷一座座城池。然而,等到了咸阳城外,却发现刘邦已先入关破城。这就是刘邦的智慧:强敌面前,刘邦绕道而行,并非害怕,而是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而项羽则不然,这种“小聪明”他是不屑为之的,也不符合他的为人处事的准则,所以在垓下兵败后,心灵始终转不过弯,最终血洒江畔,留下了千古遗憾。
让心灵转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生命韧性的表现。勾践受辱于吴后,改正原来的缺点,努力使国富民丰,最终灭吴。红军反围剿失败后,并没有死拼,而是明智地选择了长征,保存实力,最后夺取政权。“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生死抉择的时刻,保持这种“大丈夫”的韧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心灵转弯,才会不被世俗所累,及时找到自己的桃花源。可惜屈原却没有明白这一点。他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国。“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佩服他的抱负,仰慕他的人格,然而在那个时代,谁又能理解他呢?
屈原没有让他的心转个弯,最终他的抱负随他沉入汩罗江底,幽幽悲鸣。试想,屈原如果能像陶潜那样,在认清仕途现状后,让心灵转个弯,耕耘自己的精神世界,岂不快哉!
历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词在荡漾,然而亦有丝丝遗憾。江畔依稀可见那一袭白衫,在微风中渐飘渐远。
人生旅途,并非只有一条道路通向成功,此路不通时,我们何不绕道而行,让心灵转个弯?
录入/责编:[email protected]
【例文4】
绕道的智慧
高三、五班 张晓太
人的一生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看似很短的旅途往往布满荆棘,而看似迢遥的旅途常常一路平坦。面对人生之路的抉择,我们应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未必最短。找准属于自己的方向,绕道而行才是一种智慧。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淡泊旷达让人折服。苏轼遭贬,然而我们看不出有丝毫的颓废情绪。官场上不得意,于是他找准自己的位置,绕开官场的烦绕。身系眉州父老的希望,心念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穿越千年时空,一路走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自信让人钦佩。在遭遇仕途挫折后,他并没有消沉。怀着那份自信,找准自己的方向,他抛却尘世的无奈,以酒为乐,以歌为友,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绕道而行,这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它是在找准方向的前提下做出的抉择;绕道而行,这不是在逃避困难,这是一种路到尽头另辟新径的理智。绕道而行,是一种智慧。相反,若不知变通,一味地钻牛角尖,后果将不堪设想。
岳飞,他那块中原在地般宽厚的脊背,背负着精忠报国的壮志。可是,那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即然报国无门,你为什么不把那包袱丢掉,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你一身报负,你满腔热血,却免不了被杀的悲剧。你,缺少了一种绕道而行的智慧。
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缺少绕道的智慧,注定是一场悲剧。绕道而行不是消极处世,它是一种理智的变通。
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我们要慎重选择。路到尽头天作岸,找准方向绕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