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期指持仓 > 汇源果汁的股票分析软件手机版

汇源果汁的股票分析软件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2-06-11 08:26:14

⑴ 怎么在大智慧中查汇源果汁股票

你可以用国信证券的一个手机软件,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查了。我自己现在就用这个挺方便的,呵呵~~~

⑵ 请问下汇源果汁的股票代码是多少~

汇源果汁属于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代码是01886
汇源果汁是由中国汇源果汁集团生产的一系列果汁产品,“汇源果汁”是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1996年刘先银撰文提出“山区绿化,农民致富,国家创汇”的发展战略。据AC尼尔森2014年的最新数据,按销量计算,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百分百果汁和中浓度果蔬汁生产商,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6.5%及42.7%,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汇源果汁经过20余年的市场培育,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饮料消费习惯,使果汁越来越成为追求健康人群的喜爱。

⑶ 汇源果汁退市,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它未来的前景会如何

想必大家肯定都有和会汇源果汁,汇源果汁也算是一个老品牌了,而且业内的口碑一直都还算不错,但是如今汇源果汁突然宣布退市引发各界人士的关注热依,很多人无法相信汇源果汁居然要退市了,那么,汇源果汁宣布退市我们是不是就喝不到汇源果汁了呢?汇源果汁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汇源果汁未来的前景会如何?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企业都会面临资金等问题,主要是看企业如何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作为一个果汁老品牌,真的很不想就这么没落了,之前有消息称汇源果汁想要卖给天地壹号,但是没有成功,说明汇源果汁内部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汇源果汁如果想要度过这次难关,必须要先解决内部资金缺口的问题。

⑷ 怎样才能买到汇源果汁的股票

港股呗,现在不是有沪港通还是深港通的?

⑸ 汇源果汁为什么还在卖

汇源果汁只是从股市退市,不是从消费市场退出。
2021年1月18日,停牌近3年的汇源果汁正式从香港交易所退市。对比2007年以来最大规模IPO登陆港股、创下超过300亿港元的风光,汇源果汁退市前的总市值仅为54亿港元,缩水5/6。
退市原因
面对可口可乐的收购和企业战略的调整,汇源果汁显现出了与时代脱节的问题,产品品类布局缺乏思考、多元化策略飘忽不定、转型失败、家族式企业问题重重,尤其是资金困局引发的巨大的财务危机,最终“万箭齐发”,将国内“浓缩果汁”这一品类的创立者拖下神坛,卷入漩涡。
(5)汇源果汁的股票分析软件手机版扩展阅读
很多人都还记得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时的盛况。
那时的汇源果汁意气风发,在港交所创下规模最大IPO纪录,上市当日大涨66%。而如今,曾经的巨人汇源果汁却与消费者渐行渐远。
至2017年,汇源果汁的负债已经高达114亿元。自2014年开始,汇源果汁负债规模逐年攀升。2014至2017年汇源果汁的负债规模分别为65.35亿元、76.62亿元、99.95亿元和114.03亿元。其中,2017年公司负债率为51.77%,相比上一年上升2.91%。
债务到期和资金匮乏使汇源果汁铤而走险,据公开报道,2018年3月29日,在没有得到董事会批准,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对外披露的情况下,向汇源集团旗下北京汇源借出了42.75亿贷款。这一行为违反了港交所上市规则中关于关联交易申报、股东批准及披露的条款。
正是这笔违规贷款,导致汇源果汁的股票从2018年4月3日被迫停牌。

⑹ 汇源果汁大股东有哪些

我国民族企业都要走向被收购的命运吗?

内部报告详解汇源196亿港元交易

一切都进行得悄无声息。总计196.5亿港元——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正准备以此高价将中国最大的果汁品牌企业汇源收入囊中——这也将成为可口可乐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9月3日上午,已经停牌两天的汇源果汁(01886,HK)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宣布,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 Instries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其中,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是上周五汇源停牌时的收市价4.14港元的近3倍。

根据双方协议,交易完成后,汇源果汁将成为Atlantic Instries的全资附属公司,并将撤销其上市地位。而可口可乐的此次收购,苏格兰银行是其财务顾问。

朱新礼,这位1992年起创办汇源的山东汉子,对待企业控股权向来持开放的态度。他在2001年、2005年曾分别与德隆、统一合作,都带来了汇源的快速扩张。而今,他终于决定要卖出为之呕心沥血16年且盈利能力尚可的企业。

朱新礼为什么?

可口可乐开出相当于汇源果汁市值3倍的高价,又是为什么?

记者3日获得的一份来自相关方面的交易资料,对于诸多交易细节进行了“解惑”。

“闪电式”并购

“这场交易进行得很隐秘,外界几乎都不知情。”消息公布后当天,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9月1日,汇源果汁突然宣布停牌。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也在当天发布了相关报告,预测汇源的停牌或因为涉及向母公司收购浓缩橙汁的生产线。而两天后汇源的公告着实让外界感到意外。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汇源方面与可口可乐就此项交易的谈判时间仅仅两个月不到,“进行得很快”。而双方的接触则直接源于投行在其中的穿针引线。但目前具体哪家投行担任了“桥梁”的作用,还不得而知。

根据公告,可口可乐已经对汇源果汁提出了全面收购的计划,但其所提及的全部收购建议均为可能收购建议,须待先决条件达成后方可作出。而共持有汇源果汁近66%股份的三大股东已对该交易作出不可撤回的承诺。这三位股东分别是汇源果汁母公司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达能集团和Warburg Pincus Private Equity(华平基金)。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汇源控股与达能在汇源果汁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1.53%、22.98%。

在可口可乐收购消息刺激下,汇源果汁3日开盘即飙升,下午收盘价为10.81港元,涨161%。而有市场人士担心,这样的价位继续上升达到收购价,可能会影响可口可乐的全面收购计划。

但新鸿基金融分析师Fiona Wong表示,股价不会接近于收购价,因为这一交易还受限于一些条件,如股东同意、政府不干预等,因而收购前景尚存在一些不明朗因素。她指出,如果交易告吹,则股价将会非常迅速地回落。

朱新礼套现

尽管朱新礼仍将担任汇源果汁名誉主席,但根据汇源与可口可乐达成的不竞争承诺,在两年内,朱新礼将促使其任何关联公司不会在中国经营或参与任何与汇源集团核心业务(乳业除外)构成竞争的业务。这意味着,朱新礼彻底套现了其白手起家创建的汇源果汁业务。

有熟悉交易的人士告诉记者,朱新礼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汇源这样以单品牌和品种销售的企业,相比多品牌的饮料公司,其在渠道方面面临的成本压力相对较大,随着未来竞争的激烈,运营难度将随之加大。

事实上,在上市之前,朱新礼曾有意选择统一进行合作。当时,汇源方面就表示,除了资本支持以外,统一与其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上还有整合的可能与需求。而此次收购之后,可口可乐方面也表示,将会利用其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为汇源带来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早在2001年,梦想着将汇源做大做强的朱新礼还曾一度与当时风头正劲的德隆合作。当时,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出资5.1亿元与汇源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拥有合资公司51%股权。而以大部分核心资产入股的汇源只占股49%。这是朱新礼第一次出让汇源控股权。“这至少可以说明朱新礼并不眷恋控股权。”一位熟悉朱新礼的人士说。

“这无论是对汇源还是对朱新礼本人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上述人士说。据他分析,上市之后,不管是汇源果汁还是朱新礼本人都面临新的经营压力和瓶颈,从可口可乐的收购价格而言,溢价已经相当不错。

另外,业内人士推测,接班人问题可能是朱新礼选择转让汇源的因素之一。自白手起家创立汇源之后,朱新礼已经打拼多年。有消息显示,在面临接班人问题时,他曾明确表示不可能让女儿接班,因为不愿意为女儿选择固定的道路。

据记者查阅公开资料,持有汇源果汁41.53%股权、即6.1亿股的汇源控股为朱新礼全资持有,一旦全部为可口可乐收购,朱新礼个人将套现74亿港币。

记者还了解到,汇源品牌的所有产品都装入了上市公司,但在上市公司之外,朱新礼拥有的资产还包括赣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蓝猫淘气音频营销有限公司和很多果园。

可口可乐为什么

据公告称,可口可乐将计划以每股12.2港元收购汇源全部股份,约为汇源上周五停牌前的收市价4.14港元的3倍。据可口可乐自己的估算,整个交易作价将达到24亿美元。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 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第一时间就此交易做出评价。

“可口可乐愿意出高价购买汇源果汁的股份,因为汇源果汁的原材料采购与可口可乐的分销可以协同合作,提高运营效率,而汇源在国内的果汁饮料市场处于领导位置,加上果汁饮料市场增长很快,中国对于可口可乐很重要,拿下汇源,就少掉一个竞争对手。”该知情人士透露。同时,此次收购还包括很多生产设备,对可口可乐全面进入果汁饮料领域具有极大的帮助。

实际上,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果汁的收购价格,是其近期股价的近三倍。

可口可乐公司将以每股12.20港元的出价,收购汇源果汁至最后交易日已发行的1468816204股汇源股份,总代价约为179.2亿港元。加上于最后交易日,汇源尚未行驶的可换股债券73362份,可换购111658245股股份,这部分的收购价格为每份债券每1000美元面额18577.73港元,总计13.62亿港元。

另外,在最后交易日,汇源还有尚未行使的汇源购股权29960500份,购买购股权与注销IPO前后尚未行使汇源购股权的代价,共计1.74亿港元。三项叠加,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总价为196.5亿港元。

而汇源股份在最后交易日在联交所当日报收4.14港元,但汇源股份在之前的5个交易日(包括当日)的每股平均收市价为4.04港元,之前10个交易日每股平均收市价3.96港元,之前30个交易日则为4.10港元,而之前60个交易日的每股平均价报收4.59港元,若以12.20港元的收购价,溢价近3倍。

基于汤森路透对其2008年利润预期,可口可乐此次收购价约相当于市盈率42.8倍。因此,有分析人士对收购价如此之高感到意外。但Fiona Wong认为汇源似乎是可口可乐在内地的惟一选择,因为汇源在内地果汁批发市场占有率最高,可口可乐可立即获得汇源的所有客户和生产厂,鉴于汇源的客户基础,溢价合理。

“我们认为以196.5亿港元的总价收购汇源果汁是合理的,汇源是一个很成功的品牌,很具市场潜力。”李小筠回应本报记者称,可口可乐未来将继续保留汇源的品牌,甚至包括目前的运营模式。但对于汇源前述上市公司之外的资产是否有收购计划,李小筠称目前尚无法回答。

对于为何可口可乐能顺利购得汇源,李小筠的说法则是,价格合适、双方联手进军中国饮料市场与可口可乐生产能力强等。

就可口可乐在收购成功后短期以现金支付196.5亿港元,现金是否充裕,知情人士称,可口可乐公司现金很多,中期可口可乐的盈利为29.9亿美元,经营业务产生的净现金流达31.8亿美元,而截至6月27日,其现金等价物达65.7亿美元。

这位知情人士称,可口可乐能从“感兴趣”的一些买家中购得汇源果汁股份的原因在于,可口可乐在向汇源果汁表示购买意向时,曾经承诺将不改变汇源果汁现行的运行模式。

另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该并购是否也将涉及中国刚刚出台的《反垄断法》相关内容,并相应遭遇相关的反垄断调查?

对此,李小筠认为,果汁饮料市场很大,即使可口可乐联手汇源之后,其在这个领域仍不会有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她也表示,将会向相关部门提交材料以配合收购的批准。

据记者了解,此项收购可能会经历漫长的审批过程。此前,包括双汇和大宝的外资并购案在审批方面都耗时很长。双汇方面曾告诉记者,这期间经历的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会议就有好几次。而大宝的审批更是长达一年半。

PE或为汇源卖出诱因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得知,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果汁的收购洽谈仅有两三个月时间,而汇源出售其股份的原因或许在于,参股汇源的PE到了退出之时,获利了结是PE的本性。

在汇源将股份转让给可口可乐公司之前,汇源的三大股东分别为汇源控股,持股比例为41.53%,达能公司,持股比例为22.98%,以及“其他”,持股比例为35.49%。

从公告中,看不出持股比例为35.49%的“其他”是由哪些部分组成,但从公告中的不可撤回承诺中,一家根据英属处女群岛法律注册的名叫Gourmet Grace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公司浮出水面,这家公司由一个叫Warburg Pincus Private Equity IX,LP的公司全资拥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华平基金)。

Gourmet Grace持有汇源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的6.37%。另外,荷兰银行香港分行、汇源控股与Gourmet Grace还持有汇源的可换股债券,经兑换为股份,荷兰银行香港分行持有占已发行汇源股份的6.14%,汇源控股持0.57%,Gourmet Grace持0.22%,总计占已发行股份的6.93%。

而PE退出或将是汇源转让股份的诱因,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印证,汇源果汁的盈利很好,没有转让自己股份的理由。

汇源果汁于2007年2月23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市距今仅一年零6个月。而从2007年汇源果汁的年报中可以看出,汇源果汁上市以来的业绩不错。截至2007年12月31日,汇源果汁收入达26.563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股东应占溢利较2006年增长188.9%,达6.40亿,按照汇源果汁的说法,2007年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果汁市场的持续增长,百分百果汁产品系列占市场领导地位,导致营业额稳定上升。

从汇源的股份结构(被收购前)可以看出,汇源控股的持股比例为41.53%,而达能公司与“其他”的持股比例共为58.47%(分别为22.98%与35.49%),达能公司是一家根据新加坡法律注册成立的公司,是Group Danone S.A的全资附属公司。

如果达能公司与“其他”联合退出汇源的股份,那么他们将占据一半以上的股份,但“其他”是如何组成的,未得到披露,有一部分是小股民的流通股是可以肯定的,但都可以从市场买到。而如果依据知情人士所言,PE的退出是诱因,PE的性格是只要受让方开价合适,就愿意出售变现,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可口可乐公司愿意以汇源股价近3倍的价格收购汇源。

另一个退出者达能

伴随朱新礼一起退出的还有达能,它的撒手同样值得探究。“按理说,如果朱新礼退出,达能应该是最合适的接盘者。”有业内人士指出。

众所周知,对国内饮料龙头企业均有控制欲望的达能是在经历长达五、六年的追逐之后,才得以牵手汇源的。2006年7月,赶在汇源上市之前,达能同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共同以约2.2亿美元的代价,持有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约22.18%。

2007年2月,距达能参股汇源仅半年时间,达能就在汇源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以1.223亿美元的代价,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上市前的22.18%增持至24.32%,但随后遭遇汇源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摊薄至21.3%。不过,达能在汇源果汁的第二大股东身份却一直牢固,外界普遍认为,一旦有机会,达能将会继续增持汇源的股权。

而此次达能选择了一同退出。对此,达能方面给出的说法是,达能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身份,在可口可乐全面收购后,没有理由再继续持有汇源的股权。同时,可口可乐的身份还是达能的行业竞争方。

据记者估算,达能在此次交易中也将套现41亿港币。而此前达能获得这部分股权的总投入应该在2.6亿美元左右。

但据熟悉达能的人士透露,达能的退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娃哈哈事件的影响导致其整体战略发生了变化,在达娃事件结果明朗之前,达能在中国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动作。

事实上,自达娃事件爆发之后,达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中一直处于淡出的状态。去年10月,达能从光明的股东行列中退出,到去年年底,因为合资批复的原因,达能再度与蒙牛分手。此次撒手汇源,达能对中国饮料市场的控制已越来越小。

达能方面表示,将利用此次投资收益发展主营业务,其中包括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目前,达能已将新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疗营养品作为四大业务板块。据悉,目前达能在中国独资经营的乳制品业务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⑺ 那本书记录了股票所需要的所有计算公式和案例

看过一点书,但只能是看个大概,主要自己要在市场上收集案列,我有几个可以给你
太多了,删掉很多,超过最大字数了,你凑合看看吧。
投资模型3—福耀玻璃
时至今日,$福耀玻璃(SH600660)$ 虽然已经蜕化为分红股,但在当年可是典型的大牛啊!福耀独占国内汽车玻璃70%的市场份额,竞争力超级强大,假以时日,成为全球汽车玻璃老大是大概率事件。福耀玻璃独特的竞争优势其实就是一点:低成本。这是一种超级强大的竞争优势,巴菲特投资的盖可保险、内布拉斯加家具店、波仙珠宝店都是具有低成本基因的企业,构建了超级强大的商业护城河,所以这绝对属于一个强大的投资模型,需要认真汇总分析,总结出某些共同特点。
一、结合福耀玻璃的一些特征总结一下这种投资模型的特点:
(1)低成本优势,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围绕着低成本来构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无坚不摧,超级强大
(2)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前提,要想在成本上比竞争对手低,那就需要比别人做更多更细的工作。
(3)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构建另一种低成本优势,盖可保险的电话直销,沃尔玛的大卖场模式就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重塑行业的盈利模式,对颠覆性创新应该足够的重视。
(4)强大的企业家精神是保障,无论是传统企业的精细化管控,还是新兴企业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都离不开强大的企业家精神。
二、对具备这种模型的一些企业的分析:
1、海螺水泥:全方位符合这种模型,2015年年报显示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31%,行业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不利点在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下行周期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2、中国神华:企业构建的产业链一体化低成本优势,行业内成本最低有争议吗?不利点同样是行业产能过剩,去产能化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3、中国平安:平安大力推广的相关产品和业务的协同效应,本质上就是低成本获取客户的能力,显然也是一种低成本优势,保险业内综合竞争力第一,还有谁可以打败它吗?
4、招商银行:招行最大的优势其实是低成本获取存款的能力,只要存款成本是业内最低的,管理层就不会做太多蠢事,在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周期内,按照常识来判断,招行应该是风险较低的。
5、万华化学:万花虽然竞争优势突出,但本质上是构建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MDI领域内低成本无出其右者,随着烟台八角工业园的建成,全方位的构建了产业链一体化的低成本优势,业内谁与争锋?当然化学品的周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投资没那么简单,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就可以搞定的。
6、金风科技:金风科技除了在技术上领先之外,它的低成本优势更强大,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产,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率先在行业内构建了低成本的优势,随着风口的到来,加上抢装潮效应,一下就飞上天了。
7、国投/川投:水电是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所以不管能源供给方式如何发生变化,水电的市场份额都是稳步增加的,低成本永远处在不败之地。
8、海工/油服:低成本优势极其明显,在国内一股独大,在国际上低成本优势明显,在高油价时代高歌猛进,向全球市场稳步推进,但在低油价时代,当油公司都自身难保时,还有心思增加资本开支吗?所以油田服务类企业全面杀跌在所难免,短期内看不到行业复苏的力量。
9、电商:曾经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卖场全方位的绞杀了百货业,现在更低价格的业态电商的崛起,将大卖场推向了无比尴尬的境地,这就是商业的力量,低成本商业模式的力量!
三、福耀玻璃这种投资模型的最大特点:
1、全方位的构建低成本的商业模式,传统企业体现在精细化的企业管控,新兴企业体现在颠覆旧模式,创造新模式。
2、超级强大的企业家,尤其是在重构商业模式方面,企业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势造英雄,英雄可雄霸天下!

投资模型2—贵州茅台
投资模型1里面重点说了类$伊利股份(SH600887)$ 模式,这种模型里面产生了很多大牛股,值得认真思考合总结,从而找出牛股基因,找出未来的大牛股。今天我重点谈一下另一种投资模型,那就是$贵州茅台(SH600519)$ ,贵州茅台从上市至今,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一面旗帜,许多着名投资者都投资其中,赚的盆满钵满,绝对属于一个强大的投资模型,需要认真汇总分析,总结出某些共同特点。
一、结合贵州茅台的一些特征总结一下这种投资模型的特点:
(1)品牌,只能是品牌,具有超级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品牌溢价,赚取超额利润,高毛利率是基本特征。
(2)有历史和文化做品牌背书,品牌的后面必须有精彩的故事。品牌内涵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基本合格的企业管理者
(4)产品价格逐步提升是最明显的特征,量价齐升是最佳组合,量不变而价提升也不错。
二、对具备这种模型的一些企业的分析:
1、五粮液:基本符合这种模型,浓香型老大,品牌内涵强大,唯一的遗憾是管理存在短板,否则老大的位置也不会被茅台轻易取代呀!五粮液管理的改善程度决定了价值提高的程度。
2、片仔癀:基本符合这种模型,遗憾的是量无法放大,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投资价值是受限制的。
3、同仁堂:基本符合这种模型,国药第一品牌,品牌内涵超级强大,遗憾的是平庸的管理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价值释放,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可为什么市场给那么高的估值呢?
4、东阿阿胶:基本符合这种模型,品牌内涵丰富,但有两点不足:(1)价升量缩,这种模式可以持久吗?貌似提价已经到了天花板了,再提价估计真的流失主流市场,被边缘化了。(2)本质上属于滋补食品类,需要长期服用的,缺少炫耀性基因,所以价格是有天花板的。
5、上海家化:有一部分产品是符合这种模型的,比如佰草集系列和高夫系列,家化的品牌内涵还是可以的,但品牌强度明显不足,背靠草本之国,中药文化之魂,草本和药妆两个重要的定位怎么被韩妆和日妆给拿走了呢!看着韩妆攻城拔寨,家化该作何感想啊?
6、周大福:基本符合这种模型,品牌溢价还是很明显的,问题是黄金消费类企业与黄金价格周期共振,在黄金上涨周期里属于典型的大牛,在黄金下行周期里一地鸡毛,判断黄金周期很关键,问题是没法判断,这的确是个问题!
7、谭木匠:基本符合这种模型,品牌的文化内涵做的不错,但低频消费加上价升量缩,前景不明朗啊!
三、贵州茅台这种投资模型的最大特点:
1、品牌强度就是一切,品牌+历史+文化+故事=成功
这种投资模型最大的问题是可选企业太少了,绞尽脑汁就想到了上面这7家企业,这一点以前真没想到,国窖的1573也算,但并不是泸州老窖的主流产品,所以不能入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但高端品牌真是极其稀少,跟贵族一样稀缺。都说中产阶级崛起,消费要升级,升级的需求没法满足呀,所以钱都让老外给赚走了,身边大部分高端品牌都是欧美的,真是可悲呀!
这种模型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价格,由于大部分人都看好这些企业,所以股价一般都是高高在上,很少有买入点出现,以茅台为例,最近10年就出现了两个好的买入点,一个是2008年的大熊市,一个是2013年底塑化剂+限制三公消费导致的低价格,在两次买入点买入的都是大赢家,所以说好股容易发现,好价格难找啊!下一次一旦有好价格出现,你还会犹豫吗?

投资模型1—伊利股份
$伊利股份(SH600887)$ 股价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到2015年的高点计算,市值增长23倍左右;从2007年牛市最高峰计算,市值增长也在5倍左右,不折不扣的大牛股,企业的发展力量何其强大!绝对属于一个强大的投资模型,需要认真汇总分析,总结出某些共同特点。
一、结合伊利股份的一些特征总结一下这种投资模型的特点:
(1)行业属于大众消费市场,具备高频多次消费的特点。行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寡头垄断模式,强者恒强,其他企业最终变为区域性企业或者细分子行业的小龙头。
(2)行业龙头,必须是行业龙头,必须是行业老大或者老二,行业老三都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3)品牌知名度高,品牌曝光度强,品牌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客户的购买数量而不是品牌溢价,品牌需要每时每刻维护,品牌曝光无处不在。
(4)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大的企业家精神。
(5)强大的渠道推广能力和渠道管控能力,精细化的渠道深耕能力是这种模式的显着特点。
(6)综合竞争优势超级强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行业内占据压倒性优势。
二、对具备这种模型的一些企业的分析:
1、海天味业:全方位的符合这种模型,行业老大位置超级稳固,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2、双汇发展:本质上和伊利股份是一个类型的股票,除了所处的行业不同,两者还有其他区别吗?
3、洋河股份:白酒行业老三,但确是中端酒的老大,更具备大众消费品的特点,产品的市场容量也更大。
4、青岛啤酒:行业老二,品牌美誉度是超过行业老大的,行业的集中度也不错,唯一的缺憾是国企管理体制,谈不上强大的管理,管理上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所以这些年来企业发展也缺乏明显的亮点,但勉强也算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5、华润啤酒:行业老大,管理上明显优于青啤,但品牌美誉度上要差一些,但在渠道能力和营销能力上全面强于青啤,老大和老二之争还未见输赢,拭目以待。
6、张裕A:行业老大位置超级稳固,全方位符合这种模型,最大的不利因素是进口红酒的替代效应,在客户心目中进口酒可是有很深的认知优势和心智优势的,所以张裕还得加把劲,希望向当年的烟草行业和白酒行业一样,全方位的击溃洋品牌。
7、康师傅控股:曾经全方位的符合这种模型,但统一超强的产品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成功的瓦解了康师傅的竞争优势,目前处处被动,虽然还是行业老大,但行业老二英姿勃发,咄咄逼人,前景不妙。
8、加多宝:全方位的符合这种模型,拿着王炸的王老吉把一手好牌给打残了,管理的重要性彰显无疑,竞争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加多宝。
9、华润三九:OTC第一品牌,全方位的符合这种模型,本质上类似于日常消费品
10、云南白药:白药已经类似于一家日常消费品公司,白药牙膏市占率行业第二,高端品牌行业第一,当年成功的从牙膏行业的低价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创高价品牌,占据了行业最大的利润空间,统一企业目前的战略何其相似?康师傅不是一个合格的行业老大。
三、形似而神不似的企业汇总分析:
1、汇源果汁:大部分都符合这种模型,但管理的短板太明显了,活脱脱的将一个好企业给拖累了,如果当年卖给了可口可乐,今天会怎样?
2、承德露露:类似于汇源果汁,行业地位超然,品牌美誉度也不错,但管理上太平庸,坐看六个核桃做大而无能为力,还有比这更差的管理层吗?
3、蒙牛乳业:曾经全方位的符合这种模型,但中粮收购以后就变味了,发生了什么?管理还是管理,管理变差了,这种模型就全方位崩塌了。
4、三全食品:曾经认为是细分行业的伊利股份,但有两点因素导致差异巨大:(1)速冻食品替代品众多,尽管行业基本进入寡头垄断阶段,但还是不能有效提价,提价以后客户就会流失,本质上速冻食品还是非主流市场,限制多多。(2)管理上还是存在短板的,三全鲜食有前途吗?
5、煌上煌:细分子行业,管理上存在问题,手握上市以后的巨资而无所作为,这算是一种犯罪吗?有些企业天生就是长不大的。
6、雨润食品:曾经的行业老二,可惜大股东的贪婪和无节制的多元化扩张把一个好企业给害死了。
7、中国食品:手里一堆行业老二,问题是管理太平庸,与老大的距离越来越远,品牌走向平庸化的的典范。
8、贝因美:曾经国产奶粉市占率第一,占据很好的行业地位,但外国奶粉的冲击+国内巨头的全面发力+战略层面的失误+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导致行业地位一落千丈,企业还可以东山再起吗?奶粉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改变,回不到以前了。
9、好想你:不成熟的商业模式注定没有未来,大众消费品不是这么玩的呀!
四、伊利股份这种投资模型的最大特点:
1、品牌是这种企业的生命线,一切竞争是基于品牌展开的,品牌维护是每时每刻都要做的功课。
2、精细化管理是这种企业的灵魂,管理平庸化注定企业会走向衰落,蒙牛就是一个及其典型的案例。识别这种投资模型的最大抓手就是管理,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成功。
3、精细化的渠道深耕能力是这种模式的显着特征,也是体现管理层水准的最佳视角。

家电业的三国演义
记得2003年的时候,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家电行业的利润向刀片一样薄。”那的确是事实,当时青岛海尔还是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但ROE多年徘徊在5-7%的水平,的确够苦逼,但格力从2003年开始,海尔从2004年开始营收和利润均开始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行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企业的利润飞速增长呢?个人认为有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1、2000年以后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
家电与房地产是息息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终于在2003年前后传导到了家电行业,尤其是家用空调行业,随着大量新房的装修入住开始爆发性增长,格力也是在这一年营收开始高速增长。随着每年新装修房子的入住,家电行业进入爆发期,行业容量逐年增加,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行业巨头赚的盆满钵满,与张瑞敏的说法背道而驰呀,看来大势不可违呀!
2、家电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果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大家照样赚不到钱,但家电行业巨头抓住机会开始快速扩张,大量中小企业被挤出了市场,快速形成了海尔、格力、美的的三巨头市场格局,行业进入有序竞争阶段,行业利润开始快速提升,巨头们享受了双重红利,赚取了巨额利润。
一方面行业高速增长,一方面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市场环境了,这就是我对家电行业过去10年黄金时代的解释。中国房地产的尖峰时刻应该是2012年(或许是2013年,记不太清了),当年的开工量达到了历史峰值,虽然之后房子的价格还在进一步上涨,但每年的开工量都是递减的,意味着每年的新入住房屋开始小幅下跌,并在2015年前后传导至家电行业,可以说家电行业的总容量大概率是到顶了,虽然还有二手家电的置换效应,但家电属于耐用消费品,除非装修新房子,一般人是很少换新家电的,中国人还没有养成将旧家电直接扔掉买入新家电的习惯,所以二手家电置换没有想象的乐观,能够消纳房地产市场萎缩的那部分量就不错了。所以个人判断家电市场的总容量基本到顶,乐观点看,保持个位数的增长态势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说,行业的红利阶段已经结束了。
单独看看家用空调行业,由于一套房子一般都需要3个空调,属于一带三的效应,所以在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期里空调业最具有爆发性,成长为家电业中最大容量的子行业,从而成就了格力和美的,海尔则有战略判断失误的嫌疑,在空调上发力不够,所以从行业老大掉到了老三的位置上。目前房地产周期逆转以后,空调行业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2015年年报显示行业大佬在空调上都是双位数衰退的,其他家电相对好很多,所以空调行业的不确定性要相对大一些。
上面是对行业的简单概括,下面重点分析家电三杰的表现吧。
一、$美的集团(SZ000333)$
1、2015年报:
(1)营收1384.41亿元,减少2.28%,利润127.07亿元,增长21%,合2.99元/股, 扣非后109.11亿元,增长15.14%。股息1.2元/股。10送5股
(2)总资产1288.42亿元,净资产492亿元,总权益560.32亿元,负债率56.5%, ROE=29.06%,减少0.43%。
(3)大家电 营收878.32亿元,减少4.84%,毛利率27.57%,增长0.76%
其中空调类 营收644.92亿元,减少11.3%,毛利率28.25%,增加1.3%
小家电 营收354.46亿元,增长8.36%,毛利率25.03%,增加0.29%
国内 营收791.47亿元,减少2.62%,毛利率30.17%,增加2.28%
国外 营收494.17亿元,减少0.74%,毛利率20.24%,减少2.06%
(4)综合毛利率25.92%,增加0.46%,空调市占率25.2%,上升0.5%;洗衣机市占
率21.3%,上升2.9%,冰箱市占率9.6%,上升1.4%。海外营收占比36%。网上
销售160亿元,行业第一,线下旗舰店2200家
(5)研发人员8672人,研发资金52.63亿元,占比3.8%,高瓴资本为流通股十大股
东之一。
2、2016一季报:
(1)营收383.42亿元,减少9.63%,利润39.08亿元,增长16.91%,合0.92元/股,
扣非后37.45亿元,增长24.02%。
3、最终结论:
(1)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年提升,家电行业利润由刀片薄的利润率提升到如今相当
不错的利润水平,目前行业格局相对稳定,强者恒强,多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明
显,行业利润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家电行业的大发展是伴随着房地产的黄金期而来的,房地产建设的高峰期已
过,新建住宅总量在逐年降低,这制约了家电行业的发展空间,对空调行业影响 最大,负增长成为常态,对冰箱影响次之,洗衣机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对小家电 市场基本无影响。
(3)在空调行业,美的上升势头明显,格力疲态尽显,美的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在
冰箱领域,海尔的优势太明显,美的机会不大,发展前景一般;在洗衣机行业, 美的上升势头强劲,可以与海尔掰掰手腕,发展前景看好;在小家电领域,美的 一股独大,发展前景看好。综合而言,在家电行业成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美的 尚可依靠市占率的逐年提升增加其成长性,随着行业利润率的进一步提升,其利 润增长会持续超过营收的增长。
(4)作为较为典型的分红股来看待,在成长性尚可的情况下,10倍PE以内买入算
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二、$格力电器(SZ000651)$
1、2015年报分析
(1)营收977.45亿元,减少29.04%,利润125.32亿元,减少11.46%,合2.08元/
股,扣非后123.14亿元,减少12.95%。股息1.5元/股。
(2)总资产1616.98亿元,净资产475.21亿元,总权益485.67亿元,负债率70%,
ROE=27.31%,减少7.92%。
(3)家电制造 营收879.31亿元,减少28.36%,毛利率34.72%,减少4.38%
空调 营收837.18亿元,减少29.48%,毛利率36%,减少3.8%
国内 营收745.96亿元,减少31.52%,毛利率37.96%,减少3.61%
外销 营收133.35亿元,减少3.44%,毛利率16.62%,减少3.09%
(4)净利润率12.55%(10.18%),提升2.37%。
(5)2015 年国内生产家用空调10,385 万台,同比下降12%;累计销售 10,660 万台,
同比下降 8.6%。家用空调中,变频能效一级总销量 73 万台(套),同比增长 623.1%,这得益于 2015 年国家出台的近十项关于节能环保的产业政策。2015 年
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整体容量约为 660 亿元,同比2014 年下滑 9.6%。其中家用
中央空调虽然在增长率上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 13.3%的年增长率。从品
牌集中度来看,2015 年权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中美日”三足鼎立
的格局下,以格力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在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占比强势。
2、2016一季报:
(1)营收246.41亿元,增长0.56%,利润31.6亿元,增长13.85%,合0.53元/股,增
长15.22%,扣非后31.33亿元,增长18.01%。高瓴资本位列十大股东之列
3、最终结论:
(1)空调行业天花板如期而至,调整刚刚开始,对格力的影响是最大的,美的空调
竞争力大幅提升,空调营收占比是格力的77%,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行业发 展明显放缓,竞争对手步步紧逼,在两个方面对格力形成压制,格力不妙呀!
(2)格力的多元化战略跨界太远,作为一个专家品牌,做产业链延伸尚可理解,跨
界做手机就是脑残的行为,注定会失败,小家电市场美的一股独大,格力机会不
大,唯一的机会就是产业链延伸,但容量有限,对格力的价值提升很有限。
(3)董小姐太高调了,作为一个企业家低调一点好,董现在有点娱乐明星的味道,
精力太分散了,对企业发展不利,一个高调的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是有负面影响 的。
(4)格力的估值并不高,作为分红型投资标的也不错,但需要提防价值陷阱的存
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牛的高瓴资本位列格力和美的的十大股东之列,市
值都是接近10个亿,两边押注,有点意思。
三、$青岛海尔(SH600690)$
1、2015年年报
(1)营收897.48亿元,减少7.41%,利润43亿元,减少19.42%,合0.71元/股,减
少24.44%,扣非后36.75亿元,减少15.01%,合0.6元/股,减少20.03%,
(2)在国内市场,公司冰箱、冷柜、洗衣机、热水器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家
用空调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三,具体来看冰箱市占率24.08%,冷柜35.67%,
洗衣机25.84%,热水器17.64%,空调11.46%。
2、2016一季报:
(1)营收222.37亿元,减少8.35%,利润15.97亿元,增长48.12%,合0.26元/股,
扣非后9.68亿元,增长3.09%。
3、最终结论:
(1)行业老大和老二吃肉,行业老三只有喝汤了,虽然营收水平在一个量级上,但
利润水平差距太大,看来只能是喝汤的命了。
(2)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来看:空调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竞争对手太强大,继续当
老三吧;洗衣机贵为老大,但竞争对手美的很强大,步步紧逼,日子不会太好
过,被超越也未可知;冰箱和冷柜是公司的传统强项,竞争力和品牌力都很强
大,也是客户心智中的认知点,竞争对手机会不大,这才是海尔产品的最强项。
(3)行业老三相对都比较苦逼一点,海尔也不例外,接着当好老三吧,挑战老大和
老二的机会不大。
四、一点题外话
最后说一点感性方面的认识,没有任何依据,就当是题外话吧:
1、海尔的目光是向内部看的,管理创新很多,研发创新也不少,最新提倡的的“人
单合一 2.0——共创共赢生态圈模式”,让每一个员工成为“自己的 CEO”,。在
管理创新上很牛,但市场并没有买账,原因何在?个人理解就是产品信息没法有
效的传递到客户心智中,与客户的心智定位产生偏差,在营销定位上存在重大问
题,所以只能当老三了。
2、美的的目光是向外看的,就是产品定位做得比较好,能够将产品信息最有效的传
递给客户,比如他家的变频空调宣传是“每晚一度电”,一下就抓住了客户的关注
点,占据了变频空调的老大位置,或许格力和海尔的变频空调质量更好,但客户
不知道也是枉然,所以说美的的定位做的更好,更会讲故事,所以他可以当老大
呀!

⑻ 汇源果汁破产为什么市场上还有卖的

因为退市指的只是退出股市,并非是退出市场,是从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只要工厂不倒闭,想喝还是可以去超市买的。但是,汇源果汁一度被视为国产果汁的代表,一句“有汇源才叫过年”的广告词,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它从一家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衰退到现在这个地步,实在让人唏嘘。留给汇源的时间不多了,但这场危机不仅仅是汇源自己的,也是所有饮料的。

汇源的退市,对线下的销售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不小。再者汇源果汁本身运营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例如人才管理、管理模式等。

(8)汇源果汁的股票分析软件手机版扩展阅读:

汇源破产的导火索是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2008年,可口可乐出价179.2亿元收购汇源,这让汇源,创始人朱新礼,特别满意。他开始规划汇源:的宏伟蓝图,在成功收购后,汇源不仅可以三次套现原有股份,还可以将生产和销售交给更精通这一领域的可口可乐,并专攻上游。

据说大企业很难管理,所以汇源在迅速破产。头的野心和内部员工的懒惰是主要原因。财务和经理主要依靠关系进来这一事实之间的混淆更令人担忧。财务管理这么乱,从2017年开始利润就在下降。有了远见,朱新礼开始根据可口可乐的收购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9200员工,到年底只裁5000人;同时,朱新礼还投入20亿元建立上游水果种植基地。可惜最后还是被商务部否决了收购。


在与可口可乐收购谈判的两年中,汇源停止了所有的全国性广告和新产品开发,并解雇了三分之二的销售人员。武术销售已经枯竭。不成功的收购大大削弱了汇源。在合并失败一年后,汇源的销售人员飙升至1.7万人,但为了减少开支,汇源在2017年将其员工减少至3965人。

汇源新增和收购工厂的产能非常低。全国48家工厂,产能利用率不到30%。也就是说,汇源拼命花钱买的工厂和设备根本没有用。

至于汇源果汁破产以上只是从资本维度分析,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内部管理机制,曼罗兰破产就是因为这个。很多问题堆积如山。最终,不仅汇源负债累累,负债高达114亿元,朱新礼也被冻结了41亿资产。

⑼ 股票问题

一: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股票,任何股票都有投资或投机价值.记住,这是定理!因为每支股票的价格都会有波动,也就是会产生差价.
二:任何物质都有其相应的属性,股票更是如此,每支股票都有其固定的属性:如代码,名称,流通盘,股本,股价,当天的成交量,当天的换手,股票的行业特点和地位等等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起码第一步搞清楚能够代表一支股票特征的不经常变化的信息和经常波动的信息.并不是要你记住所有的股票的详细每条属性,起码你做到以后一看到一支股票就马上会检索他的相关信息,并认识他
三:接下来就是有空多积累经验,不同属性的股票在相应的市场条件满足时会如何表现,总结出适应于自己的大同规律,记住,不是每条规律都适合每一个人
四:刚开始多实践,就是多买多卖(用自己打算入市资金的10%)从实战中直接总结经验!
五:炒股是自己的事,多思考多检索,少问多分享.最好养成用文字做记录的习惯,时间长了你会知道好处在哪里
六:千万别买别人卖给你的软件和任何形势的股票服务, 那样只会让你走更多弯路,你从哪家证券公司开的户,那家公司就绝对会提供给你功能很强大的免费看股交股分析股的软件!
至于你这个如何学股票这么大的问题,一下子实在是很难一次性回答全!坦白说,对于股票我现在也在学习阶段!教训挺多,尝试的角度和方式也有点多,我最近打算用一种方法学股票,昨天在网络贴吧刚创建了吧"涨跌停分析"多探讨经验

阅读全文

与汇源果汁的股票分析软件手机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能看股票平均股价的软件 浏览:374
新文化股票行情走势东方财富网 浏览:525
美国退休基金投资中国哪些股票 浏览:292
神经职能医疗概念股票 浏览:760
金叉股票软件 浏览:872
天瑞仪器退市风险警示股票 浏览:493
投资房产和股票是哪些方面 浏览:765
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 浏览:853
通达信股票池自动交易软件下载 浏览:270
太平洋证券股票软件免费版下载 浏览:908
新浪财经股票数据延迟 浏览:605
最值得投资的创投股票是股 浏览:811
显卡行业股票基金 浏览:843
上班时间炒股票如何处理 浏览:655
形成m头股票的后期走势 浏览:617
网络科技深圳股票 浏览:955
股票中的什么指标不能做假 浏览:711
证券从业人员炒股票 浏览:951
中国宝安股票发行价 浏览:726
如何在线开股票账户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