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马汽车卖房卖子公司,真的要破产了吗
接连腰斩,海马汽车面临退市风险。此前,海马汽车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累积销量为14425辆,同比下降65.16%;实现销售收入23.23亿元,同比下降14.67%,亏损1.78亿元。1.4万辆,这是二流畅销车型单月销量,却是海马集团全部车型半年的销量累积。
海马汽车举行了互联网直卖用户交车仪式。作为老牌民营车企,海马汽车称将学习新创车企的“用户思维”,采用互联网直卖模式,实行网上一键订车、一键付款、一键贷款等服务,以更好地配合市场。而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在汽车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面前,最重要的不是营销形式,关键还是在于产品。
㈡ 海马停产启示录:投入产出失衡,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2月18日,海马汽车对外披露公司最新产销情况。数据显示,1月份海马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30辆和1147辆,同比下跌13.82%和13.56%。
对于产销情况的进一步收窄,海马汽车回复,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影响,导致经销商延迟开门、工厂延迟开工等原因。但细心的媒体发现,海马汽车1月份的630辆产量实为小鹏G3的生产数据。这间接表明现阶段海马已经从原来一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企业彻底沦落为一家代工工厂。
作为已经在汽车行业耕耘30年,几度代表着海南经济向好的上市车企,海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濒临出局的海马对今天的中国汽车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警醒?
1
单车开发成本是利润2倍
事实上,今年1月海马汽车的产销下滑与自主业务停产,只是海马汽车在企业经营受损、汽车业务收紧变化后的一个小缩影。因为在经历了2017、2018两年集团利润亏损,海马汽车的发展就已经被伤到“元气”。
2016年,海马汽车的发展进入巅峰。当年公司一举创收破200亿的大关,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汽车业务产值过千亿的自主企业。可就在次年,海马汽车就迎来了始料未及的寒冬与低谷。
2017年,海马的汽车业务产销情况出现断崖式下滑,旗下基本型乘用车年累计产销分别为45011辆、47756辆,同比下降51.15%、48.46%;相关数字甚至在2018年进一步增大,同年海马汽车累计销量为67570辆,同比下降51.88%,年计划仅完成目标的37.5%。
有关海马此前的发展态势,相关行业人士给出的原因是由于,自主汽车的低利润加上此前公司在地产业务投资占用资金产生的连锁影响。随后,海马汽车在2019年正式被列入*ST行列,公司面临被迫退市的风险。
此时海马汽车虽然还在开展自身的乘用车业务,甚至不惜投资6.1亿元用于扩充新能源轿车的研发和生产,但这种改善对已经凸显问题的海马而言已无济于事。迫于经营压力的影响,海马开始与小鹏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彻底沦为代工企业的序幕。
至于代工的初衷,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海马员工猜测,可能与海马自主生产汽车的高成本运营有很大关系。资料显示,其自主研发的车型海马3,耗时42个月研发,累计投入4.95亿,累计卖出18万台,但单车平均研发价格高达2777元,超过长城旗下主销车型单车研发成本的2倍之多,单车利润却仅能维持在1000元左右,高运营成本让海马一度怀疑过自身在汽车业务的未来与前景。
与小鹏合作的代工收益,让海马感觉到明显优于曾经“自产自销”运作方式。这种短暂的“海市蜃楼”现象也让海马恍惚的看到了新未来。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透露:一辆新能源企业的代工收益在870元左右。如果按照此前海马与小鹏约定的年产5万辆的代工目标来看,海马短期内是能弥补自身在企业运营上所遇到的危机。
然而经营颓势的不可逆与市场环境的不达预期还是让海马汽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2019年,国内汽车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缺乏研发能力的海马在相继推出的几款新产品F5、8S后均未受市场认可;加之小鹏汽车交付能力的不足,双方约定的产能标准未达预期,海马汽车最终在2019年底迎来其汽车业务发展的最低谷。
根据此前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海马汽车2019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89万辆,同比下滑52.06%;累计销售汽车2.95万辆,同比下滑56.41%。而同年,被代工的小鹏汽车旗下G3车型的全年累计销量为16608辆,也就是说在2019年,海马汽车自主业务的生产情况仅维持在1.3万辆左右;年总产能仅为此前与小鹏约定产能的57%。
自主产品受挫、代工预期不温不火。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大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处在*ST行列的经营压力,停产自主产品、裁员缩减、维持代工现在成为海马被迫选择的出路,“一辆海马也不造了”也就成了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在面对商场大起大落后摆出的最后倔强。
2
代工的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好在2019年汽车业务的触底并没有让海马就此丧失“复盘”的勇气。根据海马汽车1月发布的2019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在2019年扭亏为盈。其中,公司全年预计盈利9000万元至1.3亿元,基本每股盈利0.055元至0.079元。
汽车预言家发现,2019年公司的获利主要来自于公司非经营性损益影响归母净利润的7亿元,也就是“变卖家产”所得。根据预告显示,2019年内公司包括转让子公司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马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股权、出售闲置房产、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收回以及政府补助等。出售产业让海马成功的实现业绩的扭亏为盈,并有望撤销深交所对其股票的退市风险警示。
但对于这样的续命方式,相关行业专家却指出:若不能改善汽车主业务,其未来发展仍将面临多重挑战。简言之,停产自主、继续代工海马早晚还是死路一条。毕竟目前代工方式还无法让海马实现经济过度或谋求转型的可能。
详细了解后我们发现,就在小鹏汽车与海马宣布合作代工后不久,小鹏就宣布自建工厂的意图,并明确回应了自建工厂对自身业务的必须性。今年2月14日,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肇庆市工商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正式登记成立,有关注者认为这是小鹏在对工厂建设所做的准备。尽管小鹏汽车对此回应是为了完善供应链布局,为公司产品发展做充分筹划,但此举目前并不排除小鹏在生产端可能与海马合作出现裂痕的可能。
假设与小鹏分手,如果重新寻找新代工伙伴,代工前景的不确定性仍旧是海马无法逃避的核心问题。现阶段由于国内新能源市场短期前景不明朗,市场实际需求小于企业产能,致使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无法盈利,意味着与新势力合作代工,海马还将面临规模论的困惑。相比新企业的不确定性,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较高,但由于自身产能过剩,也没有代工需求,因此代工的前景对于海马而言并不长远。
就在海马沦为代工厂的消息发出后,媒体关注到目前海马汽车中牟工厂已经停工,该工厂主要生产爱尚EV等新能源车型已经全部停止,中牟工厂员工大部分“被离职“后,少数未离职员工已经被调配至郑州工厂工作;此外,海口工厂在年前开始裁员,“海马要凉”成了当天舆论关注海马事件给出的最多评价。
3
海马们的“拐点”
从10年前海马合资改自主到3年前营收破百亿,海马自主的转型之路虽称不上经典案例与范本也绝不算转型失败的“反面教材”。那为什么短短两年内,这家曾经的海南“骄傲”就一蹶不振了?
2006年,海马汽车与马自达的合作之路结束。自此公司开启了自主之路,“福美来2”成为当年决定“单飞”的海马汽车推出的一款全新产品,也成为海马汽车由合资品牌转向自主品牌的一款过渡性产品。
不过研发能力薄弱也成为单飞后的海马向外界暴露出的关键问题,这是由于此前与马自达的合作中,海马主要以生产的身份参与其中,没有自身研发设计能力,这项能力直到今天都是困扰海马汽车发展的一个关键。
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海马汽车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为2.54亿元。但同期相比,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15.04亿元、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则是达到了37.19亿元。研发能力的差距使得随后海马陆续推出的产品都未能得到主流市场的认可,也为后来产品彻底丧失竞争力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原因在分析人士来看,则可能与海马汽车近年来“三心二意”的经营理念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海马就形成“汽车、金融、地产”三大业务板块,并先后参股海南银行,海马地产板块则以“园林、安全、服务”为市场定位,在郑州、武汉等地投资开发楼盘。
直到今天,这种发展偏移的定位仍存在于海马汽车内部。截至2019年其集团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海马汽车、海田金控以及青丰置业。其中海田金控为海马集团金控板块,总资产100多亿元,全资拥有海马财务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额贷款公司、深圳海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控股参股海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位任职过海马的员工在评价其随后的发展问题时就曾直言,海马在非汽车领域的布局,影响了其对汽车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后期的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下降,缺乏了市场的竞争力。他曾这样说:“之前汽车行业发展快的时候,海马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发上,反而搞了金融、房地产等产业,技术都是老本,当其他产业回报不如预期后,汽车业务也就彻底不行了。”
如今来看,海马的没落并非全然来自于市场竞争的无情。曾经先期基础的薄弱、后期战略的失利都是海马汽车面对发展时受到过的困惑;但相比于其他行业看重投机者快进快出的果断,汽车行业似乎更关注相关企业高持续与高技术持续投入的特点,可能这才是像海马这类的企业入局之后最该正视的关注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㈢ 撤销风险警示 ST海马变更回海马汽车
日前,ST海马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交易于2021年5月26日开市起停牌一天,自5月27日开市起恢复交易,撤销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海马”变更为“海马汽车”,股票交易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为10%。
ST海马在回复年报问询函时称,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33.16 亿元,同比下降 70.69%,主要系整车销量下滑及会计政策变更所致。
ST海马称,受疫情因素影响,汽车行业整体运营情况进一步严峻,2020年销量大幅下滑。报告期公司整车销售量17773台,同比下降39.66%,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由于2017、2018连续两年度审计时为负利润,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海马汽车股票交易实行了“退市风险警告”,由此海马汽车正式陷入危机并开启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2019年,海马汽车靠“卖房自救”,出售344套房产,应收款1.68亿元,已收款1.42亿元,共获得了0.85亿元的净利润,由此为其“摘星摘帽”埋下伏笔,海马于2020年6月19日实现摘星,由*ST海马变为ST海马。2020年,海马再次发布公告,出售145套房产,不断用房产换血,收获颇丰。
目前,据海马汽车一季度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约3.23亿元,同比增长59.85%;净亏损约6287万元,同比缩减37%。数据可见,尽管一季度海马汽车营收增长,亏损缩减,但盈利尚未实现。
㈣ 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是否已满血复活
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我认为没有满血复活。
1.个股摘帽只能够证明企业开始盈利,避免了退市的风险;
2.海马汽车认可度比较低,竞争没有优势;
3.业绩是否反转需要持续跟踪,还需要等待接下来的财务数据确认。
对于股民来说,最怕的事情就是股票退市,当股票ST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于普通投资而言尽量不要碰ST个股,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风险。成功“摘星摘帽”,海马汽车我认为没有满血复活。个股摘帽只能够证明企业开始盈利,避免了暂时的退市风险,但能否持续盈利这还是我们慢慢跟踪,然后确认财务数据;同时海马汽车认可度比较低,没有竞争优势,业绩可能会是昙花一现,所以海马汽车只是暂时摆脱了风险,是否满血复活需要时间的验证。
不管怎样,海马汽车已经暂时摆脱了困境,股民也不用担心海马汽车会退市,期待海马汽车凤凰涅槃,满血复活。
㈤ 复盘02期|情怀景柱能否挽救不务正业的海马汽车
编者按|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一直在改变,政策环境、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技术变革等,甚至是具体的消费需求与 情感 偏好。这是对现有 汽车 品牌的挑战,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适应新的变化。市场就像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企业与品牌类似于其中的细胞,有的在新生、有的在死亡。搜狐 汽车 研究室以 汽车 品牌的兴盛/衰落为研究对象,从成功或失败中寻找值得参考的运营经验,特策划此栏目。
此为第二期:情怀景柱能否挽救不务正业的海马 汽车 ?
海马 汽车 暂时松了口气。
5月15日,海马 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ST海马,000572)发布公告称,其下属子公司近日累计收到各类政府补助合计1046.77万元,补助形式为现金补助。预计这批补助将会增加2020年二季度利润总额人民币9,180,259.46元(未经审计)。
这笔政府补助来得及时。虽然金额有限,但也能一解燃眉之急。
由于2017年度、2018年度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2019年4月,深交所对海马 汽车 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海马 汽车 股票名称由“海马 汽车 ”变更为“*ST海马”,如果海马 汽车 在2019年依然不能实现盈利将面临退市风险。
幸运的是,通过出售闲置房产、转让子公司股权等措施,海马 汽车 2019年实现盈利,据其年报显示,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5亿元,相比上两年分别亏损的16.37亿和9.94亿元,已有极大改善。
不幸的是,2020年开局不利,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海马 汽车 雪上加霜。据其4月28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海马 汽车 营业收入仅4.42亿元,同比下降37.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99亿元。
卖房求生、出售股权、政府补助,如今的海马 汽车 风雨飘摇。生于逆境、成长坎坷,曾经凭借合资跻身主流车企,但与马自达“分手”自主发展接近14年,海马 汽车 似乎还未完全走出“合资后遗症”,自主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带着马自达影子、营销能力薄弱……海马 汽车 逐渐边缘化,甚至面临退市危机,已退休的董事长景柱去年重新回归“拯救大局”,海马 汽车 未来将何去何从?
坎坷合资经历:无资质、挂靠一汽、被马自达“抛弃”
海马 汽车 的最早前身是 “海南 汽车 制造厂”。1988年,获得政府支持的海南 汽车 冲压件厂从当时动荡的菲律宾低价购入美国褔特 汽车 与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个人合资的 汽车 工厂,整体迁址到海口,更名为海南 汽车 制造厂,拉开了第一次创业的序幕。
虽然收购了福特工厂,但无车可造,而此时日本经济衰退,马自达积极寻求海外出路,两者一拍即合,于1992年成立了合资公司海南马自达,短短几年时间就组装生产了多款车型,如HMC6470旅行车、HMC6440面包车、HMC6450 MPV等等,1994年推出的以第六代马自达323为原型的海南马自达323(HMC6430)还曾风靡一时。
但当时海南 汽车 制造厂并未取得国家颁发的 汽车 生产许可证,其生产的 汽车 只能在海南省内通行,市场有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海南 汽车 制造厂只能勉强维持运转,一度濒临破产。
1997年,景柱出任海南 汽车 制造厂厂长,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为了取得生产资质,1998年海南 汽车 制造厂将国有资产100%划转给一汽集团。虽然成功挂靠到一汽集团名下,有了生产资质,但海南 汽车 制造厂并没有得到一汽集团车型、技术方面的支持,只能继续生产原先的老旧车型。
然而随着国内 汽车 市场的快速发展,HMC6470旅行车和马自达323这两款国外淘汰的老旧车型显然跟不上时代了,危机重重的海南 汽车 再次寻求与马自达合作,这次马自达选择了技术合作的方式。
2001年5月,马自达旗下紧凑型MPV普力马在一汽海南正式下线。当时国内MPV车型相对匮乏,兼顾舒适性与一定操控性的普力马一经推出便迅速占领国内紧凑型MPV市场,截止2001年年底,普力马产销量已达一万多台。
2002年7月,海南马自达将诞生于1998年的第八代马自达323引入国产,命名为福美来。福美来大获成功,被评为当时 汽车 市场的“新三样”(凯越、伊兰特、福美来)。普力马和福美来的热销,让当时的海南马自达成为国内主流 汽车 生产厂商。
同时日本马自达看到了中国 汽车 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不满足技术合作带来的利润,陆续选择了实力更强的一汽集团和长安 汽车 。2006年海南 汽车 制造厂与马自达 汽车 “分手”,8月,福美来2代正式上市,不再使用马自达车标,而是以自主品牌“海马”的身份亮相,由此开启了自主发展的征程。
艰难自主发展:设计“拿来主义” 、产品偏低端、营销薄弱
2007年,海马集团收购郑州轻型 汽车 制造厂,成立了海马(郑州) 汽车 有限公司,开始布局中原版图,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但对一直依赖马自达技术的海马 汽车 而言,要自主开发出全新车型并非易事。
其实早在2003年,海马 汽车 便成立了上海研发中心,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总投资额5亿元。2004年8月,拥有八家零部件配套生产厂的海马一期工业园落成;2006年3月,海马 汽车 发动机工厂投入使用,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发动机生产线、整车生产线、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在内 汽车 制造商。北上之后,形成了海口、郑州两大生产基地和上海研发中心三位一体的产业布局。
准备好了硬件条件,与马自达的合作经历又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相对于同期白手起家的自主品牌来说,海马 汽车 拿了一手好牌,但也许正是牌太好,海马 汽车 很长时间都忽视了“技术”。
如果说2006年的福美来2代算是合资到自主的过渡性产品,只是在原有海南马自达福美来基础上推出的小改款尚可理解,那么此后多年,海马 汽车 推出的车型还带着马自达影子,就不免有点“不思进取”了。
2007年3月,海马 汽车 推出了福美来心动版(后更名为海福星)和新普力马,两车外观与此前悬挂马自达车标的车型并无明显区别,主要是换装了新的发动机。
2007年4月,海马 汽车 在北京车展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紧凑型轿车海马3,其外观由海马 汽车 上海研发中心与意大利IDEA 汽车 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开发,算得上是海马 汽车 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车型。但无论是从整体外观造型,还是命名方式,海马3都与同时期的马自达3颇为相似,受到很多质疑。
2009年12月,海马丘比特上市,定位于小型车,但其造型与马自达2如出一辙,连搭载的发动机都与马自达2有着相同的排量。
甚至到了2013年推出的海马M6,前脸还与马自达6睿翼十分相似。
当然,海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独立设计的产品,比如2010年推出的首款SUV车型海马骑士、2013年推出的紧凑型轿车海马M3、2019年推出的紧凑型SUV海马8S等车型都脱离了其他品牌的影子。
由于时代局限性,不少自主品牌早期都会借鉴海外成熟车型的设计经验,国人宽容度也比较高。在中国 汽车 市场,尤其是轿车市场高速发展的年代,虽然海马时而山寨时而创新,还是能稳居二线自主品牌之列。
但时代不同了。竞争对手在正向研发,消费者在成长,海马 汽车 还在原地踏步本身就是一种退步。近年来海马 汽车 销量连年下滑,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设计上屡次“拿来主义”,产品过于中低端,缺乏爆款车型。
从海马目前在售车型看来,除了新能源车型如E3/普力马EV等价格较高,海马大部分车型都在10万元以下。中低端市场历来是自主品牌的主战场,竞争最为激烈,海马 汽车 的产品没有优势就很难从该市场脱颖而出。
海马 汽车 车型多,但多而不精,很少有实力出众的车型,缺乏爆款车型。 销量最高的海马8S 2019年销量也仅6301辆,在SUV市场排在170名开外,多数车型年销量甚至不足千辆。
海马董事长景柱在分析海马亏损的原因时,提出有五大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产品投资失败:“如果说产品项目经理是团长的责任,经常找个连长担当,平常接受营长的管理,这些产品项目经理多数没有创新意识,也无创新压力,更无创新能力,至少造成十个项目失败。”
产品方面海马 汽车 没什么优势,在营销方面更为薄弱。或许是受制于体制、资金原因,多年来海马 汽车 在营销方面存在感很弱,即使有了好的产品也没能很好的传播出去。
发展副业:金融地产两手抓 “利润奶牛”
海马 汽车 看似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那么这些年海马在干啥?搞副业。
早在2007年入主中原开始,海马集团便着手布局金控、置地产业。在海马集团官网上,金控、置地是与 汽车 平起平坐的板块,三个板块的总资产都在100亿元以上,可谓势均力敌。
金融板块,海马集团拥有海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总资产100多亿元。控股、参股的金融机构有海马财务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深圳海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很有分量的公司是,2008年成立的海马财务有限公司,这是海南第一家财务公司;2014年开业的海田小贷开业,这是海南规模最大的小贷公司;2015年成立的海南银行,海马是其第二大股东;2018年开业的海保人寿,这是海南第一家本土法人寿险公司。
与动辄上百亿营收的 汽车 业务相比,金融业务虽然营收不高,但毛利率十分可观。从海马 汽车 2011-2015年财报可以看出,其金融业毛利率每年都在50%以上,而 汽车 制造毛利率仅在10%左右。
2016年之后,海马 汽车 财报不再单独公布其金融业的财务状况,但在“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一项里,提到了子公司海马财务的营收状况,2019年,海马财务营业收入为1.57亿元,净利润为8982.9万元,比起净利润1850.2万元的海马 汽车 (即郑州海马)、亏损6023万元的一汽海马(海口)确实“争气”不少。海马财务2016-2018年的净利润也分别达到了1.38亿元、1.52亿元、1.27亿元。仅一个金融子公司的净利润,就远超 汽车 板块利润了。
地产板块,海马集团拥有青风置业,总资产100多亿元,产业分布于郑州、武汉、海口、开封等地,下设郑州地产、开封地产、武汉地产、海南地产等多家子公司。
虽然海马 汽车 财报里不涉及地产业务,但近年来房价的飙升、房地产的暴利大家应该都有所感受。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从2007年的3645.18元/平方米,上涨到了2018年的8544.11元/平方米。这仅仅只是全国平均情况。
2014年8月,海马与建业联合,以14.4亿元的总价地王拿下郑州龙湖CBD里的95.5亩住宅用地,其所建楼盘刷新了该区域的销售记录,2016年度全年销售428套,总销售金额达29.4亿。2017年,青风置业又以20.85亿元拍下了郑州北龙湖黄金地段的15号地。据海马集团官网介绍,30年来,海马已累计生产 汽车 200多万辆,累计发放贷款500多亿元,累计建房200多万平方米。
除了拿地建房,海马 汽车 还拥有不少投资性房地产,据其财报显示,2019年末海马 汽车 拥有投资性房地产金额8439万元,这一指标在2017、2018年都在2.5亿元以上。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老师认为,前些年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 汽车 产业而给予了车企一些土地优惠政策,海马发展房地产作为 汽车 主业的补充,也是无可厚非的。
海马 汽车 这些年的跨界经营,一方面增加了集团管理运营难度,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对 汽车 板块的研发投入和营销精力,另一方面又起到了“输血”作用。 2007年北上郑州之后,景柱对海马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布局规划,无疑踩对了市场发展的节点。近十年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利润水平远超制造业,海马集团能发展壮大,金融与地产功不可没,可谓“利润奶牛”。 在 汽车 销量大幅下滑、连亏两年的情况下,海马 汽车 面临退市危机,副业优势更加得以显现。
积极自救:卖房求生、聚焦主业、发展新能源
2019年4月,海马 汽车 股票名称由“海马 汽车 ”变更为“*ST海马”后,海马 汽车 不久便宣布将出售旗下401套房,外加研发中心。2019年度最终共处置闲置房产342套,取得不含增值税处置收入1.61亿元,扣除处置成本费用共取得闲置房产处置收入1.35亿元。而其持有的上海海马 汽车 研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睿之尚实业,最终交易确认资本公积1100万元、投资收益5.43亿元。
此外,其持有的河南海马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青风置业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全资子公司),最终交易确认资本为公积202万元、投资收益1.23亿元。
通过处置闲置资产、出售子公司股权等方式,海马 汽车 2019年终于扭亏为盈。虽然还没有成功“摘帽”,但海马 汽车 是有决心要聚焦主业、重振 汽车 板块的。
2019年本已退休的景柱重新回到海马主持大局,在未来发展上提出以“聚焦”“瘦身”“减负”为目标,推行多种改革措施:建立扁平体制、效率机制;将产销基地聚焦、产品条线高度聚焦,出清无竞争力产品;开展新营销,通过“电商为魂,线上线下”改变 汽车 销售模式,从B2B转型为B2C,塑造“互联网直卖第一 汽车 品牌”。事实上,海马 汽车 的“互联网直卖”已初见成效,2019年“双十一”取得了京东平台 汽车 商家交易榜单第一名、京东平台 汽车 商品交易榜单第一名等成绩。
除了“保命”之外,海马 汽车 将未来的出路部分寄托在新能源上。作为海南省唯一具有新能源 汽车 生产资质的 汽车 企业,海南省打造“国际新能源岛”的规划无疑让海马 汽车 具备了天时地利的优势。按照规划,海南省将于2030年之前在全岛使用新能源 汽车 。不仅如此,海南省被赋予四大战略定位,国际 旅游 消费中心位列其中。如此一来,私家车和公共出行两个市场都为海马 汽车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海马 汽车 在新能源方面研发投资超过百亿,在纯电动 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和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三大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
在2019年两会上,景柱提出四项建议,其中一条便是:支持海南全岛推行纯电动 汽车 特别是氢燃料 汽车 并全面放开海南低空飞行。另外两条,“支持民营企业在海南设立国际贸易总部”和“全面放开外资在海南办大学”也将有助于增加海南的 汽车 消费人口存量。
结语:
从最初与马自达组装生产 汽车 ,再到技术合作,合资经历对海马 汽车 可谓影响深远,与马自达分道扬镳后多年,海马 汽车 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合资后遗症”。从辉煌到落寞,从积极发展副业到聚焦主业,重拾初心的海马 汽车 ,未来仍面临重重困难。老将归来能否带领海马 汽车 重现荣光?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㈥ 海马成功“摘帽”最大的功臣是谁
功臣有两个,一是公司卖房的行为,避免了退市;二是战略改变,让公司开始盈利。
海马是一个汽车品牌,由于自家公司的利润,连续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股票也被网友称为“ST海马”。不过随着公司的盈利,股票交易价格日涨幅限制提升,现在这个称呼已经被摘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企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海马汽车从亏转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不仅为其他品牌代工,同时还改变了自身的营销方式。加上企业技术的进步,让公司彻底摆脱了“ST”的帽子。不过现在仍然有人质疑,怀疑这场咸鱼翻身的大战,仅仅只是原地杵而已。
虽然海马摘掉了帽子,也不用在靠卖房子赚钱,但是网友们仍然心有芥蒂。甚至有网友提出,说这次的咸鱼翻身,可能还是原地杵。网友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过从事实上看,这次的海马真的翻身了。海马主打的汽车型号,每一个销量都很好,在很多城市开启了体验中心。现在的海马,早就不再是那个经常亏随的企业了。
当然,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永远没错。在做选择之前,一定要考虑后。有自己的打算,不能总听别人的“意见”。
㈦ 听说海马汽车面临倒闭是真的吗
海马汽车是有面临倒闭的风险。
2018年1月26日,海马汽车发布2017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金额高达9.4亿—10.4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0%。1月29日股市周一刚开盘,海马汽车股价一下子大跌9.64%,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
海马汽车如此惨淡的经营业绩,最主要的原因是销量的锐减。众所周知,2017年可谓是中国自主车企的大年,自主乘用车整体市场份额和车型平均售价攀高,并出现了如吉利、传祺、上汽等一批规模大、增速快的自主车企。
海马汽车2017年的主营业务销量目标完成率不足五成,而目前唯一盈利的仅剩下金融服务业务。2017年年初,海马汽车就定下了30万辆的销量目标,尽管奋力拼搏一年,但2017年实际销售仅为14万辆,销量还不足目标数量的一半,因此,可以说海马汽车是有面临倒闭的风险的。
海马汽车有面临倒闭风险的原因:
1、自从海马和马自达分道扬镳以后,推出的车型与其他品牌同级别的车型相比几乎没有竞争力。,由于其自身实施产品聚焦战略后,对部分产品或在研项目实施退市或停止研发等,涉及的相关资产或研发支出予以减值或费用化,影响净利润约2.42亿元。
2、错综复杂的业务板块也是海马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海马汽车财报显示,海马汽车集团旗下包含房地产、商务会馆、物业公司、金融投资、小额贷款等业务。
如此繁多的业务必然会降低海马汽车板块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新车的研发和量产,甚至影响到汽车销量,从而降低集团的整体利润。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1年亏掉5年利润,海马汽车已走到退市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