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养殖股龙头企业有哪些
养殖股龙头企业有哪些开年至今,A股“猪鸡齐舞”的市场态势已经来临。
昨日,在养殖板块持续发力的情况下,A股农业板块涨幅居前。养殖概念股继续活跃,继生猪概念持续大涨后,养鸡板块也“飞上枝头”。
截至昨日收盘,鸡产业链上的益生股份(28.63+9.99%,诊股)、民和股份(21.67+4.69%,诊股)涨停;圣农发展(25.88+1.81%,诊股)、仙坛股份(22.25-0.18%,诊股)大涨超6%。与此同时,生猪概念股继续上冲,温氏股份(33.40+1.27%,诊股)、唐人神(8.56+0.94%,诊股)、新五丰(7.40+4.23%,诊股)等大幅上涨。
在养殖板块带动下,通达信农林牧渔指数(880360)昨日上涨2.7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30%。
值得关注的是,新五丰、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热门概念股票也受到资金追捧,进入2022年目前股票涨幅榜(剔除今年上市新股)前二十。其中新五丰涨幅翻倍,益生股份、民和股份涨幅超80%。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2022年生猪、白羽鸡养殖业是农业诸多子行业中景气最为确定的两大子行业。生猪价格上涨、白羽鸡行业景气延续是2022年农业行业投资的两大主题。
鸡产业链业绩向好
查阅公告可以发现,鸡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2018年业绩均大幅上涨,进入上升周期。
益生股份2月19日晚间发布公告,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42%、216.91%,公司计划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同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7股。
益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主要是由于其产品销价与销量同比提升所致。而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营业收入、产品综合毛利率同比增加,同时其投资损失同比减少所致。
民和股份、仙坛股份、圣农发展目前尚未披露年报,但均上调了业绩预告。
民和股份预计2018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7亿元至3.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9亿元;仙坛股份也预计2018年度将实现归母净利润3.8亿元至4.2亿元,同比上升272.66%-311.89%;圣农发展预计2018年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亿-15.3亿元,预计同比增长376.04%-385.57%。
商品代鸡苗价格飞涨
下游鸡肉产品待涨
养鸡产业链市场预期看好,从鸡苗价格快速上涨可见一斑。
2022年1月以来,商品代鸡苗价格始终5块多一只,一直没降下来,最高的时候到了6块以上。春节后,价格更是节节攀升,民和股份介绍,春节后,鸡苗价格从不到5块钱一直上涨,目前已经到了近8块钱一只。
益生股份相关人士表示,鸡苗价格一路上涨,“表明鸡养殖户对未来市场非常看好,这主要是非洲猪瘟与祖代鸡苗造成的,是消费端和生产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人士透露,鸡养殖户普遍认为,未来猪肉市场将会出现量少价高的现象。由于猪肉和鸡肉的替代效应,猪肉量少价高时,价格相对便宜的鸡肉则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此外,益生股份上述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透露:在祖代鸡苗方面,多年以来,白羽鸡祖代鸡苗一直依赖进口,但进口一直不畅,从2013年开始进口量飙升到150万套,导致国内白羽鸡市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对进口量主动进行控制,此后进口量一直不高,“2018年这个量是75万套左右,按道理来讲,这个量是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的。”
益生股份认为,商品代鸡苗价格高位,对于父母代鸡苗的价格将产生拉动作用。
不过,就在商品代鸡苗价格一路上涨之时,其下游的毛鸡及鸡肉产品却“稳坐钓鱼台”。民和股份、仙坛股份方面均介绍,春节以来,毛鸡及鸡肉产品价格一直比较稳定,毛鸡仍然保持了春节前的较低价位,不到4块钱一斤,鸡肉产品价格也相对温和。
上述人士表示,毛鸡和鸡肉产品价格去年有过一段时间的上涨,但后来再没有涨过。预计未来祖代鸡苗的进口量也将稳定在75万套左右,波动不会太大。
尽管如此,上述公司均预计,“毛鸡及鸡肉产品价格后市肯定会上涨,以往商品代鸡苗,5毛、1块钱都有可能,但今年的价格这么高,将影响春节以后的毛鸡及鸡肉产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同时也表明,养殖户看好春节以后的消费市场,预计春节后毛鸡的价格至少在四五块钱一斤。”
猪周期拐点到来
相对近期鸡产业链的发力,生猪板块从今年伊始就站在了风口,通达信猪肉指数(880936)今年以来累计涨幅30%,龙头股新五丰涨幅翻倍。
在本轮猪周期中,非洲猪瘟疫情成为加速行业产能出清的重要因素。2018年8月后,受疫情影响,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全国超八成省份跨省调运受限,多地出现养殖户深亏、补栏积极性急速下降的局面。
同时农业部发布生猪存栏环比同比数据也显示,2018年12月全国400个监测县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上月下滑2.3%,同比减少8.3%,同比降幅较上月(-6.9%)扩大了1.4个百分点。
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据市场调研情况显示,生猪行业去产能已经确定开启,这就是猪周期拐点的前兆。
他表示,2018年12月份农业部公布的生猪市场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养殖的成本在6元/斤,而目前全国生猪养殖行业平均每养殖一头猪就要亏损200元左右。此前,东北地区猪价最低时甚至达到3.2元/斤,头均亏损高达500元。猪价继续向下空间已经不大,后续价格上涨的预期已经形成。
北上资金推动猪行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的A股生猪行情,北上资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推手。
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开年以来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990亿元,已连续15个交易日保持净流入态势,净买入金额远高于历史同期水平。与2018年同期相比,开年来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同比增长超3倍。
其中,北上资金对农林牧渔等板块持续加码,已连续10周加仓,农林牧渔板块上周表现同样亮眼,板块指数累计上涨11.44%。
北上资金从2018年11月30日持股农林牧渔行业4.98亿股,到2022年2月15日持有7.01亿股,持股数量增加40.76%。
从个股来看,Wind统计显示,牧原股份(47.28+3.34%,诊股)涨幅亮眼,而北上资金从春节前就开始潜伏,成为北上资金加仓速度最快标的;同时,北上资金对板块权重股温氏股份开始加仓,据统计累计规模超过2亿元,最新持股比例逼近1%;正邦科技(10.00+10.01%,诊股)、顺鑫农业(41.70-0.95%,诊股)也获小幅加仓。
此外,在包含“农业”的公募基金中,部分产品今年以来上涨幅度明显,其中的重仓股也多覆盖猪产业相关股票。
㈡ 400亿进军新能源,正邦科技的“新故事”还是“假噱头”
6月20日,正邦 科技 宣布将会携手国家电投进军新能源产业。在赛道股大幅反弹的六月,“沾锂”概念无疑是投资者的最爱,公司股价也因此喜提涨停,股价大幅反弹的同时公司也暂时摆脱了股权质押风险。但公司涉嫌“市值管理”的质疑声却冒了出来。
互联网行业中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近日,恰好有一家养猪企业,主动选择向风口靠拢。
6月17日,正邦 科技 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国家电投签订“碳中和”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拟布局光伏、风电、综合智慧能源等产业,项目总投资高达400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
“‘江西猪王’竟然开始跨界布局新能源了,合作方还是央企,看来公司的股价有救了”,一位投资者如是说道。
或受上述利好消息的影响,公司股价于公告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暴力反弹。6月20日,公司股价一字涨停,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报6.95元/股。
然而,资本狂欢“转瞬即逝”,6月21日开盘,正邦 科技 迅速下跌,最终收跌4.6%。二级市场用脚投票背后,正邦 科技 投资额高达400亿的新能源项目让外界疑虑丛生。
对于目前身陷流动性危机的正邦而言,400亿不是一笔小数目。监管机构以及二级市场有着相似的疑惑,跨界新能源的钱究竟该从何处来?
进一步深究,因股价“跌跌不休”,正邦 科技 的大股东质押股份如今已经在平仓线的边缘,另有声音认为,转型或是正邦 科技 的权宜之举。
400亿的新能源项目,究竟是“真故事”还是“假噱头”,仍需交给时间验证。
400亿扩产 资金从何而来?
率先发出质疑的是深交所。
监管层与投资者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不久,正邦 科技 还因为资金紧张,公司旗下的商票发生了逾期。
6月8日,江西正邦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部分商业承兑汇票逾期未兑付的公告》指出,受猪周期影响,正邦 科技 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5.42亿元。
对于一家市值巅峰接近800亿元的大型猪企而言,5亿的票据兑付本不应该是什么难题,但公司在过去几年近乎于“疯狂”的扩产中,动用了大量杠杆工具,这使得不仅使得公司的负债率高企,还为公司带来了大笔的财务费用。
高杠杆、高利息下,正邦 科技 的现金流“捉襟见肘”。
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持有货币资金余额51.33亿元,同比减少60.65%,其中受限资金32.98亿元,而同期有息负债余额232.48亿元,一年内将到期的债务金额合计188亿元。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2.60%。
猪价上行周期中,公司可以通过卖猪的利润来补足高杠杆问题。但在猪价下行的2021年,公司负债高企的风险逐渐暴露了出来。
据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生猪日度均价为16.3元/公斤,较年初下降19.11元/公斤,累计跌幅超过50%。
最能直观反应这一问题的便是公司的业绩,根据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正邦 科技 2021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均呈现亏损,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8.19亿元、-24.33亿元,同比下滑427.62%、1249.73%。
如今的公司不仅盈利能力堪忧,手中的负债亦是危如累卵,公司及子公司和金融机构、上下游客户合作方等签署的逾百亿担保更是隐性负债。
为了舒缓紧绷的资金链,公司也是祭出了定增、转让资产等诸多手段,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公司造血困难的困境。
公司的股价也是随着公司基本面的恶化而不断下挫,2020年8月7日至今,公司股价累计跌幅高达71.24%,市值也从原先的800亿元跌至目前的200亿元。
公司股价大跌之后,股权质押风险也接踵而至。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司突发利好后的涨停则显得十分耐人寻味。
无奈的 “市值管理”?
对于正邦 科技 的股东而言,公司股价大涨无疑是喜闻乐见,但对于公司实控人林印孙而言,公司股价的触底反弹更像是让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根据wind数据显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未解押股权质押数量达6.68亿股,占其持有股份总数的92.4%。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股权质押项目中有一部分是在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实施的,在公司股价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阴跌后,该部分质押项目或存在平仓风险。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公司高达119条的质押明细中,发生在近一年内,主体为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的质押项目数量高达33条,其中达到预警线的质押项目数量为7例,已达到平仓线的质押项目数量为1例。
公开资料显示,正邦集团背后的第一大股东为林印孙,持股比例高达60.75%。
而在查阅其余未达到预警线的质押项目后发现,这些项目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公司近期的股价低点距离预警线仅一步之遥。
以公司2021年12月所进行的一笔股权质押为例,股权质押人为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质押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质押股份数量高达7400万股,占正邦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公司股份9.49%,平仓价格为5.14元/股,距离公司近期股价低点5.21元/股仅相差0.07元。
这也意味着公司股价一旦加速下滑,公司大量的质押项目将会面临平仓风险,对公司股价进一步形成负反馈。最坏的情况下,若质押部分股权全部被强制卖出,不排除公司实控人易主的可能性。
不过这一切都在公司宣布进军新能源后迎来了曙光,股价的大幅反弹帮助公司暂时摆脱了质押盘遭到强平的问题。但公司涉嫌“市值管理”的质疑声却冒了出来。
成败 “猪周期”
今年一季度正邦 科技 业绩再度大亏之际,有投资者将正邦 科技 比作为当时的雏鹰农牧,建议公司提早进入债务重组。
2019年10月,昔日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就曾因资金链断裂饿死数百万生猪,最后无奈退市,导致雏鹰农牧无缘接下来为期两年的超级猪周期。
但若把时间拨回2020年,正邦 科技 的待遇则是完全不同,当年公司依靠着暴涨的猪价大赚57.44亿元,同比增加248.75%,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91.66亿元,同比增长100.53%。
公司的股价也是水涨船高,2020年期间公司股价最高涨幅达63.49%。也因此,正邦集团实控人、正邦 科技 创始人林印孙也一跃成为胡润百富榜上的江西首富。
很难想象,两年的时间里昔日的“江西猪王”就成了投资者眼中的“敝屣”。而公司基本面之所以恶化的如此之快,既有上文提到的公司大举借债扩张的因素存在;另一方面,也部分源自公司在转型“自繁自养”模式时步伐过快以及转型时间节点的选择错误。
近年来,随着一轮轮猪周期的交替更迭,规模化养殖已经逐步代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成为生猪养殖未来的趋势,养殖公司纷纷跑马圈地以求在竞争中搏得好位置。作为行业领先者之一,正邦 科技 自然不想在本轮扩张中落后于人。
2021年下半年开始,正邦 科技 开始逐步由原先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逐步转向于“自繁自养”模式。而2021年的下半年正式此轮猪周期的景气低点,当时的猪肉价格一度下探至11元/公斤的整数关口。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公司此前沿用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自繁自养”模式下虽然在生产成本以及成产效率上更胜一筹,但该模式所需的育肥土地和猪舍都需要自有自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十分庞大。
而在2021年下半年也就是猪周期的景气低点,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处于下滑阶段,显然难以为如此庞大的项目持续输血。
正邦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其也曾想过退出,这点从2021年公司淘汰母猪的数量上便可以窥探一二。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淘汰母猪约220万头,一、二季度分别淘汰35万头、5万头,这意味着公司在2021年下半年淘汰了母猪约180万头,抽身之势初现端倪。
但猪场一旦开工便没有了回头箭,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 科技 在建工程为 历史 高位的41.21亿元,主要就是各地在建的猪场。
本文源自环球老虎 财经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