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大運河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文化價值
提起京杭大運河想到的第一個字就是長,這個「長」字說的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長度長,全長有1747千米,也體現了它修建的時間長。京杭大運河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修建,直至元代成為溝通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總共歷時了近2000年才得以完成。之所以能夠修築如此浩大的工程,我想這與我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只有在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中國,才可以在君主的一聲令下後,召集到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京杭大運河的修築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也顯示了當時中國經濟與科技的繁榮,同時也反映了我國長達五多千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我想可以這么說,中國有兩座長城,一座是建在陸地上的萬里長城,而另一座就是這條建在水上的京杭大運河。因為,京杭大運河凝聚了絕不亞於長城所代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因此可以說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而在歷史上,京杭大運河對南北的交通和農業文明以及社會發展,也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它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和交流,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糧北運,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並且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時,也減少了特大水災的發生;其次運河的開通,也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並且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因此京杭大運河為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國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更促進了中國以一個強國的身份在世界崛起。直至今日,運河依舊可通航1442千米,它依然和兩千年前一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京杭大運河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而「運河文化」,透過商船的穿梭貿易,將中國的文化帶到世界,再將世界文化帶回中國,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作為一種文化的獨特見證上。提起 「十里紅妝」,我們的腦海中便不禁浮現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水墨畫,清晨,在江南小鎮的河道上,一艘艘烏篷船上載滿了塗著朱金紅漆的木雕箱子,船隊一直延伸了到了十里之外。如今,雖然 「十里紅妝」的舊日場景只能從老一輩的零星記憶或影視作品中尋找,但京杭大運河卻是昔日「千工床、萬工轎、十里紅嫁妝」 那浩浩盪盪的婚嫁場面的特殊見證人。此外,京杭大運河更是見證了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寧紹朱金木雕紅漆傢具。所以說大運河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它更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是中國古代君王富有遠見卓識和開創精神的永久象徵。河流沿線保存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運河的開通也帶來了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沿線城市的發展。此外,運河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它還是豐富社會和文化結構的重要途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成為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自己的祖國能夠有這樣的文化遺產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㈡ 大運河文化的大運河文化地位
大運河文化是一部囊括了中國社會古代內容的最主要的發展史,其文化地位顯然比長城重要:
a.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
b.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杭京南北人工大運河;
c.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
d.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e.比「巴、蘇」運河開鑿早二千多年;
f.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向浙東運河及局部小運河未計);
g.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度的21倍;
h.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度的10倍。
大運河文化,是「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綜合性質的,中國古代農業創造出來的城市群文化。大運河的開鑿出了一個新的大環境,把若干小的割據的自然環境貫通成為一個體系,轉化成人文環境。其中包括:新自然環境、新生態環境、新生產環境、新文化、新物流環境等等,形成了著名的發達的「運河社會區域經濟」。如:古代「南糧北運」、「鹽運」通道、現在的「北煤南運」干線、當代防洪灌溉幹流。 具體原因如下:(1)隋唐後,運河導致南北方農業技術交流、作物品種改良,農業經濟的「商品化流通」覆蓋了運河流域和流域之外的最廣大的中國村莊。(2)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運河區域,蘇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萌芽---直接刺激「運河商業城市群」興起:北京、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工商、客商、貨商、易商,集散著商品---在這個線形的城市帶上。隋唐:長安、洛陽;北宋:開封;南宋:杭州;元明清:北京---乃國之樞紐也。運河經濟是「形」,運河文化是「神」,形神並備,相互交融,推進運河的魂。
大運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潘承祥語)」。大運河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包括建築、文學等;大眾文化,指沿途習俗、儀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層文化,指價值觀取向,即黃河文化延伸出來的那種民族精神,早已滲透在大運河文化深處。那麼,大運河文化作為一種活化石文化,其精必然把大運河精神回歸成一種活化石。因為她與中華民族精神同根同脈。運河高級文化,是沒落的封建時代的產物,而運河大眾文化卻植根於運河深層文化里。運河深層文化概念,則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依舊存活運河民間、運河文化遺址、理想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人文環境之中:
(1)大運河為歷代皇朝最重要的區域---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駕馭南北,政局總攬全國,維系中央集權。隋唐政權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終未出現,證明了大運河文化的同化作用,是存在的。大運河文化,作為歷代各個地域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2)大運河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相互推動作用。大運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統一性、擴散性、開放性、凝聚性、向心性。大運河在溝通物質交換的同時,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以黃河文明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別。由此,把東南文化、嶺南文化、江南文化、齊魯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黃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等幾乎全部,錯綜融會在中國傳統思想悠久的時空里。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其周遍文化,始終以:長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為文化中。換言之,大運河文化脫離不開其母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一統文化。
(3)大運河文化,是「中國漕運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張友茂語)」。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和漕運機構,使大運河文化成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在古代政治和經濟是有深刻反映的。運河生產力促進了運河文化的繁榮,但運河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並與那個時代的民族矛盾與其相適應。比如:元代,是蒙古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其不善農耕,便漕運江南之米以運河。再如,北宋滅亡,金進攻南宋,就以運河漕渡糧草南來。無論怎樣?大運河文化,總隨著封建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大運河文化始終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歷史繼承性。因為運河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其上層建築發展的連續性。
(4)大運河文化,各個時代與中華各民族是共有的概念、價值觀體系。大運河文化與哪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那個時代的社會就不會有大運河文化。在大運河文化所包容的同一社會內部,文化呈現多元,具有不一致性,「也存在著『亞文化差異』,才是大運河文化發生的原動力之一(金學孟語)」。例如:京杭大運河兩岸上的宗教文化景觀,是元朝修建的,因為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運河文化,就成為一個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運河文化的象徵基礎---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漢族語言文字,包含圖像圖騰、生活習慣、禮儀風尚等象徵符號體系。所以,大運河文化的實質意義,是國學和漢學等社會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向外傳播的窗口,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例如:
a.大運河開通,東南沿海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更為直接而緊密;
b.運河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對外交往和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區;
c.中國鄰近國家和地區以及西亞、歐洲、東非各國遣使團、商隊來中國;
d.在各沿海港口泊岸,沿運河達京師各地,頻繁經濟文化交流;
e.直接遷居運河區,成為內遷各民族、外國使者、商人、學問僧、留學生、各方人士集中地;
f.國外文化傳播到中國,豐富了運河區域文化的內容;
g.新中國成立,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
h.改革開放,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運輸繁忙,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綜合效益。
大運河文化,屬於獨一無二的「活」的文化遺產,跳出「點」的概念,以層絡劃分之---包括大運河物質文化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文學、地理學、水利學、藝術學、歷史學、制度學、政治學,民俗學、民族學、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等)。物質文化是指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之中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大運河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古代信息,對研究古代中國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等等領域,是一部《大運河網路全書》;對研究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文化態度、審美價值等傳統文化概念,是一部「運河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最新版《行動指南》把大運河文化特點歸結「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總之,大運河文化,是大運河遺址文化蓄藏著的活化石文化。大運河文化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
a.物態文化層:物質生產活動在大運河存留的財富總和,可觸知的大運河文化物質實體;
b.制度文化層:因為運河經濟實踐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有可持續性,例如-當代運河還在通航;
c.行為文化層:大運河是在人際交往,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文化區域模型;
d.心態文化層:大運河文化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是大運河文化靈魂。
㈢ 尼加拉瓜大運河工程概念股有哪些
自己炒股老虧?上班沒時間操作?讓草根私募的操盤手帶代你炒股,信不信由你!反正不要錢,不妨試一下!一定讓你大開眼界!
打開這個網址,點擊裡面的【免費索取牛股】你可以免費得到一支短線牛股:www.dncg777.com/
尼加拉瓜大運河工程概念股票有哪些?尼加拉瓜大運河工程概念股票解析
尼加拉瓜負責大運河項目的委員會20日宣布,尼加拉瓜大運河建造工程將於今年12月22日動工。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經通過。 報道,耗資500億美元的尼加拉瓜大運河建成後將比巴拿馬運河更長,更深也更寬,預計將成為巴拿馬運河強有力的競爭者。全長278公里的運河路線已在今年7月獲得批准。運河由中資的「香港尼加拉瓜大運河開發公司」承建。
尼加拉瓜大運河工程概念股票解析
葛洲壩:創新平台助力第三次騰飛、「一帶一路」賜發展良機
葛洲壩600068
研究機構:國泰君安證券 分析師:張琨 撰寫日期:2014-11-14
投資要點:
全產業鏈布局打造 多元盈利點,平台創新助力第三次騰飛。公司依託央企背景和自有資源打通全產業鏈,構建多元化盈利點,實現逆勢之下的增長奇跡。為維持業績增長的延續性,助力公司第三次騰飛,葛洲壩以投資控股、集團水泥、能源重工作為三大創新平台切入產業投資、綠色環保、新能源等新興領域,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考慮到多元化盈利有效抵禦行業風險,創新平台增厚公司業績,上調盈利預測,預計2014/15年EPS 0.48、0.57元(原0.46、0.55元)。另考慮到近期「一帶一路」利好國際工程遠期前景,提升估值,給予2014年14倍PE(參照國內同類型國際工程企業的平均估值),上調目標價至7元,維持增持評級。
國際實力獲認可,「一帶一路」賜契機。憑借優秀的施工技藝和成本優勢,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良好口碑和品牌,一躍成為國際頂級承包商的前列,佔全球國際工程市場份額0.47%。11月4日,公司組建聯合體再獲國際大單,在阿根廷承接47億美元水電項目。未來,在中國對外投資浪潮之下,公司有望獲取更多國際工程業務,提升國際工程市佔率。
央企改革進行時,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深化。公司是國資委旗下規模相對較小的央企。在此次改革盛世之下,公司有望繼續推進以混合所有制為核心的改革措施,在細分行業加大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的兼並重組或引入戰略投資者,提升內部運營效率,做大公司規模。此外,母公司中國能建未上市業務規模超過公司本身,參考此前中國電建已執行的整體上市方案,不排除未來公司存在整體上市的可能性。
風險提示:國際工程遭損失風險,地產行業景氣繼續下行
徐工機械:尼加拉瓜運河項目業績彈性大,期待國企改革
徐工機械000425
研究機構:長江證券分析師:章誠,劉軍 撰寫日期:2014-09-03
事件描述
徐工機械發布2014 年中報,1-6 月實現營業收入134.03 億元,同比減少2.4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69 億元,同比減少8.99%。
事件評論
受益於鐵路投資回升,主業底部企穩。得益於公路、鐵路、城軌等基建項目的「逆周期」投入,主營產品——起重機械、路面機械同比分別增長9.46%、35.91%,整體業績企穩。
強化費用控制,經營性現金流好轉。上半年強化內部基礎管理,嚴格控制各項費用,管理費用同比顯著降低。加強回款管理,經營性現金流增長到3.72 億元。
看好公司未來3-5 年的發展,核心邏輯如下:基建投資回升維穩業績。汽車起重機國內市場佔有率穩定在54%以上,履帶式起重機市佔率居國內第一。受益未來基建投資的穩定,公司業績再大幅下降的概率較低。
尼加拉瓜運河項目業績彈性大。針對尼加拉瓜運河的獨家供應協議談判進入實質階段。預期運河項目下半年還將不斷有新的進展。如果運河項目進展順利,未來4-5 年將貢獻累計超過400 億元的銷售收入,但具備一定不確定性。
期待國企改革取得突破,改善治理結構。江蘇已通過《關於全面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國企加大重組力度,提升證券化水平,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
外延穩步推進,樁工機械或成新增長極。按2013 年計算,集團公司旗下三家合資公司和徐工基礎公司(主營樁工機械)等四家企業的合計利潤較可觀,質地優良。
業績預測及投資建議:預計2014-16 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74、284、300 億元,EPS 分別為0.84、0.92、1.07 元/股,對應PE 分別為9.3、8.5、7.3 倍,維持「推薦」。
風險提示尼加拉瓜運河項目進程低於預期。
㈣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2020年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
更多關於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嗎,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a2aff1654843204.html查看更多內容
㈤ 中國運河文化都哪些
運河文化是指世界范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中國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運河創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不斷地開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
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走向的浙東運河及其他局部地區的小運河未計在內),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10倍,比這兩條運河開鑿的時間早二千多年。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發展的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運河不僅承擔了繁忙的運輸重任,同時還發揮著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綜合效益。歷經滄桑,飽受風雨後的古運河,經過治理,必將重新煥發出青春的生機,對今後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