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勃的哪句詩告訴我們股海護航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因為距離而疏遠的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出處和釋義:
出自唐代詩人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詩為: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巍巍長安是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相仿,為了仕途奔波在外、遠離家鄉。其實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也不會覺得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會感覺像近鄰一樣。在這里分別,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王勃的一位姓杜的朋友即將啟程去蜀州做官,臨行前依依不捨。王勃認為,只要朋友之間能夠心意相通,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這句詩常用在朋友遠行即將離別之際,也用於相隔很遠的雙方互示友好的場合。
❷ 爭議丨《滕王閣序》背後的文壇公案
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以駢儷藻飾,辭采華美聞名於世,敘事、寫景、抒情,用典精闢,簡練含蓄,不僅僅在中國是必背篇目,在整個東亞文化圈中,都享譽甚廣,也正是因為流傳廣泛,所以圍繞此篇,也出現不少文壇公案,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
滕王閣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本來閻都督是給自己女婿鋪路的,王勃可好,直接「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用絕對的實力,攪了局,也因為此次「低情商」而千古留名。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關於《滕王閣序》寫作時間,主要有四種說法:
《太平廣記》記載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古今事文類聚前集》記載:「唐王勃字子安,六歲能文,詞章蓋世。年十三,侍父宦遊江左,舟次馬當,寓目山半古祠,危欄跨水,飛閣懸。」
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閱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閱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筆紙巡讓語賓客,物不辭。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請宴所,極歡而縣。」
清初吳楚材等注《古文觀止》認為作於「咸亨二年」(671年),王勃時年二十二歲。其注雲:「咸亨二年,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九月九日,宴賓僚於閣。欲誇其婿吳子章才,令宿構序。時王勃省父,次馬當,去南昌七百里。夢水神告曰,助風一帆。達旦,遂抵南昌與宴,閻請眾賓序,王勃不辭,留悲甚,密令吏,得句即報。至落霞二句,嘆曰,此天才也。想其當日對客揮毫,珍詞綉句,層見疊出,海是奇才。」清人蔣清翊在《子安集注》中亦主張作於「省父」六合縣之時。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王福峙謫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後。王勃前往省親,過南昌而作。父福時坐是左遷交趾令。勃往省覲途過南昌,時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オ,因請為之。物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酒麴辭別,帥贈百,即舉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時年二十九。」這里所說的「二十九」是虛歲。
中國傳承下的《滕王閣序》的各版本多是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作為開篇,然而,在日本皇宮發現了公元707年(日本慶雲四年,即滕王閣序創作後的26年)收藏的《滕王閣序》的抄本,在該抄本中,開篇卻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版本,專家們給出的解釋是,「豫章故郡」是原版,而「南昌故郡」只是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諱,而作此修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國現行流通版《滕王閣序》的「孤鶩」,一隻野鴨,「孤鶩」必須成群才齊飛,單獨不可能齊飛,該處一直困擾歷史學家和文化學家的文壇懸案。而在日本皇宮的抄本,卻是「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對於「鶩」和「霧」由於一直沒有定論,所以還是使用原本「孤鶩」。
網傳周星馳名字的來源,也是《滕王閣序》,1962年6月22日,周星馳出生在香港九龍的窮人區 ,父親是浙江寧波人,母親凌寶兒是廣東寶安縣人,他的名字是母親起的,出自《滕王閣序》:「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周星馳
❸ 初唐文壇上有幾股文風
唐代初期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文人。他們在內容、風格等方面對宮體詩有較大突破,並將五言律詩發展成熟,為唐詩帶來新的風貌。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碩儒王通之孫。14歲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王府修撰,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參軍時,因擅殺官奴,犯死罪。遇赦後,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才華出眾,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作詩能突破當時文壇的宮體詩束縛,風格較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掃前人送別傷離的低沉格調,歷來為人們傳誦。亦長於駢文,代表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戶曉。學術著作亦豐,除《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台秘略論贊》等篇被收入《文苑英華》外,余皆散佚。
楊 炯 (650--693?)華陰(今陝西華陰)人。10歲舉神童,27歲授校書郎。武後時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作詩擅長五律,敘寫邊塞生活的詩作尤為突出,如《戰城南》、《從軍行》等篇都氣勢軒昂、風格豪健。其他題材的卻未能盡脫綺艷文風。散文多賦、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風的理論和實踐,給予了較高評價。"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盧照鄰 (約636--695後)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鄧王府典簽,後遷新都尉,染風疾辭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縣茨山下,買園築墳,終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潁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過幾任小官。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詩名,其詩以七言歌行體為佳。作品辭彩富艷,內容廣闊,意境清迥,以韻勝。代表作《長安古意》,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靡生活和內部斗爭,在初唐長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駱賓王 (約626--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為遁王李元慶府屬,又任武功、長安兩縣主簿。入朝為御史後,因多次上書議論天下大事,獲罪入獄,貶為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駱賓王少負才名,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內容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長、鋪排更甚,當時被稱為絕唱。又精於五言詩。五律《在獄詠蟬》,借蟬自喻,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還善作駢文。在隨徐敬業起兵時,寫過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即《討武後檄文》)。檄文採用抑彼揚手法,很有戰鬥力和號召力。傳武則天讀此文亦大加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