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真正有價值的古錢幣又有哪些
很多人認為古錢幣不值錢、所以用來熔了去製造一下飾品給小孩在打造一些手鐲。其實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的真實價值用歷史意義。古錢幣經歷無窮歲月的洗禮,品相或許受到影響,所以收集到精品古錢幣難度就非常大。也許是因為此緣故,導致如今一些古錢幣價值連城,甚至僅僅一兩枚古錢幣,便能換到市區一套房子。因為古錢幣收藏市場產生的驚人利益和不斷涌現的財富神話,吸引了許多收藏愛好者蜂擁而入,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古錢幣的真正價值的時候,奈何市面上的古錢幣早早被人搜刮而去。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真正的有價值的古錢幣。
關注小編頭條號,即可獲取更多收藏資訊!
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上,一枚「太平天國」背「聖寶」小花錢就曾拍出1,840,000元人民幣的高價。作為老祖宗留下的壓歲錢,厭勝錢以它承載的獨特的民俗文化在錢幣收藏界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厭勝錢因為其功能所限,存世量十分有限,鑄工精湛、圖文優美的更為稀有,作為一項不可再生的藝術品,厭勝錢在近兩年的拍賣市場上表現令人無法忽視。
2013年「相對有佳趣—嘉德20周年古錢專場」上,一枚「『寶源局造』背『鎮庫』」拍出了250多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所謂鎮庫錢,是為了鎮災驅邪,祈求吉祥富貴、永鎮財富,朝廷在鑄幣時,多在庫房中設神堂,以供奉財神、倉主、土地、火神等神位。神堂香案上方,大都懸掛一枚特製大型錢幣,其上披紅綢,下掛流蘇,即謂之鎮庫錢。
2017年嘉德春拍「見微知著——金銀珍玩」專場上,一盒共12枚「乾隆御制祈福金幣」經過藏家們的激烈競拍,最終以3650萬元(含傭金最後成交價為4197.5萬元成交)打破了古錢幣拍賣記錄,創造了中國錢幣拍賣成交史上的最高價格。
近日,傳說中的民國幣王——張作霖中華民國十六年伍拾圓龍鳳金幣亮相西泠春拍,從380萬元起拍價到以908.5萬元的破紀錄價格成交,全程只花了不到三分鍾。買家行動迅速,目的明確,勢在必得。
孫中山像嘉禾銀幣,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天津造幣廠試鑄樣幣。該銀幣正面上鐫「中華民國十八年」7字,下鐫孫中山先生西服半身像;背面鐫有兩束嘉禾,正中間豎鐫「壹圓」2字,殊為珍貴,名列中國銀幣二十珍之一。而圖中這枚金質呈樣試鑄幣是當年造幣廠贈送主管部門國民政府財政部的呈樣幣,存世僅此一枚,極為珍罕。2007年北京嘉德拍賣以605萬成交!
民國24年孫中山像壹圓銀幣,也稱民國二十四年帆船幣,由上海中央造幣廠於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鑄造,為民國最著名且稀少的銀幣。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背面鐫刻雙桅帆船放洋圖。該銀幣准備正式發行時的1935年恰逢國民黨政府推行「法幣」政策,規定白銀收歸國有,銀圓不再是合法通貨,所以民國24年孫中山像銀幣並未流通於市。2012年秋拍,一枚民國24年孫中山像壹圓銀幣在澳門以747.5萬港幣成交。
袁世凱於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改元洪憲。1916年1月1日登皇帝位,是年設計鑄造了洪憲紀元飛龍銀幣。因此,飛龍銀幣正是這一特殊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其鑄幣工藝在當時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正面袁像栩栩如生,背面更是中國官方鑄幣唯一一次採用了西方的雙翼龍形態。這枚金質樣幣2011年拍出270萬元!其鑄造背景也有多種說法,一說為民國五年(1916年)為袁氏稱帝所鑄紀念幣,一說系民國八年(1919年)天津造幣廠雕刻技工戲作。
民國十二年(1923年)曹錕憲法紀念幣。曹錕是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四任大總統,曹錕紀念幣是1923年北洋政府為了紀念曹錕當上北洋政府大總統而鑄造的,發行量約為100枚,分銀質和金質兩種,銀質紀念幣主要是贈給普通官員,金質贈送給高級官員。2015年一枚曹錕憲法紀念幣在香港拍出了美元。
想知道你手中的古錢幣價值幾何?關注小編,即可獲取更多資訊
⑵ 袁世凱有多少後代
袁世凱有一妻九妾,共有17子、15個女兒,並有47個孫兒女。
⑶ 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著名人物周永泰,廣東東莞人。始祖周永泰於十九世紀中葉來港發展,後其長子周少岐晉身為定例局議員,在商界名噪一時,為周氏家族奠下穩固的基礎。不少家族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錫年擔任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太平紳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錫年更被封爵。周卓凡,20世紀初香港企業家,周少岐之弟,周錫年爵士之父,著名的股票投資高手。周錫年之子周啟邦,譚月清(富商譚煥堂之女)夫婦是社交名人,其對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之子周啟賢香港華人銀行首席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周啟邦之子周國豐大律師。周啟賢之子周國勛,先施錶行,副主席兼執行董事,名表大王。周埈年之子周湛煌是鍾表界名人,宜進利集團主席。周湛煌 之子周嘉康(美力士)Milus董事總經理。周氏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盧賡揚,號禮屏,又名盧根,生於1829年,廣東東莞人。同治年間,成為省港知名富豪紳士的盧禮屏,捐出大量資金為族人修建祖墳、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嬰堂,施醫濟葯。1874年盧禮屏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向香港政府申請創建保良局,並任首屆總理,保良局是香港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慈善機構之一。盧禮屏樂善濟施、扶貧濟困的精神獲得當時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廣泛贊譽。其去世後後人為其建一祠堂(禮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時,慈禧太後曾親筆賜匾:「福善修仁」,表揚他熱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蔭麟(1905—1942),字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張蔭麟1905年11月出生於官宦之家,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僅半年,在《學衡》雜志第21期上發表處女作:《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針對史學家梁啟超對老子事跡考證提出異議,清華師生大為震動,並梁啟超的激賞。1924年6月,又發表論文《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分析明清兩代傳入的西方學術的差異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並先後在《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志》、《燕京學報》、《文史雜志》、《國聞周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深得當時史學界稱贊。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年獲公費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留學4年,修完應學課程,未待期滿,已獲哲學博士學位,提前返國。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 、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第一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游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游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扎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後,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後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後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台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游擊,並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後,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雲騎尉銜。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陳偉強從小酷愛體育。1972年7月開始進入廣東體育館業余體校練習舉重,由於全面身體素質基礎好,腿部力量較強,訓練刻苦,故進步較快,1974年入選廣東舉重隊。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級、56公斤級青年全國紀錄。
運動成績:1977年 在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和中國——巴基斯坦舉重比賽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舉世界青年紀錄和總成績世界青年紀錄、1978年 在中國——聯邦德國舉重比賽中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青年紀錄、1979年 在全國舉重達標賽和第33屆世界錦標賽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世界紀錄、1982年 在第9屆亞運會上獲抓舉和總成績冠軍、1984年 獲世錦賽60公斤總成績和抓舉兩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60公斤級金牌
所獲榮譽:1979年 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之一、1979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79年、1984年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曾國強 性別:男 體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貫:廣東東莞 項目:舉重
運動經歷:1976年在鎮少體校舉重班學練舉重,1981年入省隊訓練,不久入選八一隊,1983年進國家隊。
運動成績:1983年 在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屆奧運會上獲52公斤級金牌、1984年 在第3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總成績和挺舉兩項冠軍、1984年 在第16屆亞洲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第一、1985年 第39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上獲52公斤級挺舉和總成績亞軍
所獲榮譽:1982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1984年 獲第16屆亞錦賽最佳運動員稱號、1984年 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同年榮立一等軍功、1985年 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在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奪得52公斤級冠軍,成為中國第一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舉重運動員。
奪冠時刻:1984年7月29日,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曾國強在52公斤級的比賽里力克日本名將,以"黑馬"姿態榮獲本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第一個冠軍。
葉潤成,1961年9月出生,廣東東莞市道滘鎮人。受環境熏陶及影響,自幼學會游泳並擅長蛙泳。1973年畢業於道滘小學後進入東莞游泳業余體校,1977年被招入廣東省體工隊,1981年,調入國家游泳集訓隊。1982年,葉潤成隨中國游泳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游泳比賽獲得男子100米蛙泳冠軍。他是中國參加亞運會游泳比賽獲第一枚金牌的運動員,是他使我國實現亞運游泳金牌「零」的突破。
陳肖霞(1962年10月8日-),中國退役跳水運動員,廣東東莞人,中國第一位跳水世界冠軍,曾稱譽她為「跳水皇後」。
⑷ 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影響不大,為何袁氏官渡之戰後卻實力大減
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的兩個,對奠定三分天下有重要的意義。官渡之戰後,曹操就逐漸平定了河北從而一統北方;而夷陵之戰後雖然蜀漢損失慘重且劉備病死白帝城,但是蜀漢後主劉禪卻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延續了四十餘年的統治。非但如此,蜀漢還有餘力六次北伐堪稱不死的小強。如果不是魏軍抄小路偷襲成都也許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的國祚。作為曾經的河北霸主袁紹集團為何很快就奔潰了,原因有很多種。我們簡單的做了下匯總:第一、蜀漢已經建國,國家官員行政體系已經確立;而袁紹只是一個割據軍閥無名無分。第二、劉備白帝城託孤確立了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蜀漢後劉備時代的行政體系;而袁紹去世後,袁家兄弟手足相殘沒有團結成一股力量。第三、蜀漢的特殊的地理形勢易守難攻,除非國力相差懸殊否則難以攻佔。
我們再看當時的袁紹的地盤,高乾和袁家三兄弟各佔一塊:北有鮮卑和遼東公孫氏垂涎三尺,南有曹操虎視眈眈。況且河北大地一馬平川,不利於防守。所以從這點上說,袁氏集團也處於劣勢。
小結: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原因可以保證蜀漢可以在夷陵之戰慘敗後迅速恢復與魏、吳兩國三分天下達四十年之久。而袁紹集團在這位CEO去世後迅速分崩離析,在五年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⑸ 求漢末的貨幣換率及物價
關於古代貨幣對率及物價(轉載)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漢末物價
金一斤=6500~15000錢(國家牌價是10000錢)
銀一斤=2000~3500錢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畝/1~1.2萬錢
中等土地=畝/1000~4000錢
邊塞、荒漠、貧瘠土地=畝/100~300錢
豪華房宅=座/百萬錢以上
較好房宅=座/4萬錢~17萬錢
普通房宅=座/1~3
劣賤房宅=座/3000~5000錢
食物類:
主食:
1石=1斛
1石米=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粱米(優良小米)=石/400錢左右
黍米(黃米)=石/300錢左右
大麥=石/220錢左右
粟米(小米)=石/220錢左右
谷=石/220錢左右
豆豉=石/500錢左右
10斤肉≈1石谷(有記載10斤肉合1石谷的價格)
副食:
醇酒=斗/50錢
米酒=斗/30錢
行酒=斗/10錢
餅=冊/30~50錢
牛肉=斤/20錢
豬、羊肉=斤/14~16錢
鹽=石/800錢
1個人上酒食店吃一頓便飯=30錢
牲畜類:
耕馬、車馬=匹/8000~20000錢
戰馬=匹/2~10萬錢
好馬=匹/20萬錢以上
牛=頭/4000~8000錢
豬=頭/600~1800錢
羊=只/300~500錢
嬉犬、鬥犬=只/1~30萬錢
軍犬、獵犬=只/1200~2000錢
普通犬(肉食用)=只/200~240錢
衣物類:
材料價:
布料有布、帛、縑、素、練等幾種。布為麻織品,是漢人衣著原料之最賤者。帛為普通絲織品,其價比布稍貴。縑即絹,為細密而有色彩之帛,其價又貴,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素為絹之精白者,其價比縑又貴。練為絹縑之名貴品種,為布帛中價格之最貴者。1匹布帛幅廣2尺2寸(51.5厘米),長4丈(9.36米)。
麻布=匹/250~600錢
絲帛=匹/700~1000錢
縑(絹)=匹/1200~1400錢
素(白絹)=匹/1400~1600錢
練(精絹)=匹/2000~2800錢
成衣價:
布衣=件/200~500錢
單衣=件/350~700錢
襲(短夾衣)=件/450錢
布袍=件/380~400錢
錦袍=件/1800~2500錢
袴(褲子)=件/500~1100錢
麻鞋=雙/30~40錢
麻襪=雙/15~25錢
絹、帛、皮毛衣=件/2000~6000錢
————————————————
用具類:
武器:
百煉鋼刀=把/9000~15000錢
五十煉鋼劍=把/7000~10000錢
軍用劍=把/700~900錢
軍用刀=把/660~800錢
弓=把/500~600錢
弩=把/2000~20000錢
弓箭=枝/10錢
弩箭=枝/9錢
盔甲=套/6800~8200錢
馬甲=套/7100~8600錢
工具:
匠人用的刀=把/200~300錢
柴刀、菜刀=把/40~100錢
銅器=斤/60~80錢
鐵器=斤/16~25錢
瓦盂=個/70~100錢
簡陋牛、馬車=輛/2600~4000錢
軺車=輛/1~2萬錢
其他:
草席、蒲席=張/150錢
麻=斤/10錢
芻=束/3—6 錢
稿=束/2—4 錢
棺材=口/1500~3000錢
占卜費用=次/100錢左右
奴隸價格:
美婢、壯奴=人/2~3萬錢
普通奴婢=人/1~2萬錢
工錢: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200~400錢(包飲食)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400~800錢(不包飲食)
政囗府雇傭工錢=人月/2000錢
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工種和傭工的不同年齡、體格等,都會影響到工價,所以漢簡及文獻中的工價有很大的差距。
————————————————
婚嫁消費:
皇帝娶皇後的聘金最多,一般為黃金2萬斤,摺合貨幣2萬萬錢;皇帝娶嬪妃的聘金約為4千萬錢,是娶皇後聘金的五分之一;諸侯王娶王後的聘金多少不等,一般為數百萬錢;公主的嫁妝費多者可達百萬錢甚至千萬錢,少者也不會低於二三十萬錢。
就高官與富商來說,其聘金數低於皇族成員,如董卓娶妻,聘以輜車百乘,「馬二十匹,奴婢錢帛充路」,共摺合貨幣一百六十萬錢以上,這是特例。一般男性成員娶妻的聘金在數十萬至百餘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嫁妝費多數為二三十萬錢,高者可達數百萬錢。
就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來說,其聘金數又低於高官與富商。東方朔娶妻的聘金在十萬錢左右,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上限;東漢議曹史展允娶妻的聘金為二三萬錢,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下限。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三萬錢。
就小農、小手工業者和平民來說,其家資在數萬錢至十餘萬錢之間。一般男性成員的聘金數不會超過其家資的總數,應在萬余錢至數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千錢。
婚宴的花費:
漢代酒價一般是每斗30錢左右,漢代人一般都能飲酒一斗至數斗,上石者也大有人在。如果婚日來賓客二十人,僅飲酒一項就須支出2000錢以上。漢代肉價一般是10多錢一斤,如果婚宴用肉50斤,就得花費7、800錢。再加上糧食消耗的費用,婚宴的花費肯定會超過四、五千錢。
————————————————
軍費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合4220錢/年;
每個士兵耗食鹽=3升/月,3.6斗/年,合144錢/年。
每個士兵衣物=3400錢/年
每個士兵每年生活費約8000錢
每匹戰馬耗糧=3.3石/月,39.6石/年,合7920錢/年。
安葬費=人/3400錢
將領撫恤金=人/10~60萬錢
漢末人口(http://tieba..com/p/2366355338)
○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 ,人口57萬
弘農 人口19萬
京兆(長安)人口28萬
馮翊 ,人口14萬
扶風(陳倉在扶風境內),人口9萬
○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沒想到潁川人口這么少,郭嘉荀彧陳群鍾繇的故鄉)
汝南,人口210萬 (袁紹、袁術、李通等人的故鄉)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時,正因為劉備在豫州的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劉備又一度屯兵在沛,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飛會搶走夏侯家的女孩。 (諸夏侯曹、華佗、許褚)
陳國,人口154萬 (梁習)
魯國,人口41萬(孔融)
○冀州 (這次人口統計時冀州州治為常山高邑)
魏郡(鄴城、黎陽都在魏郡)人口69萬 曹操平袁氏之後,把鄴作為主要的大本營,後來封魏公、魏王,直至稱帝,國號為魏就來源於此。
鉅鹿 人口60萬
常山 人口63萬
中山(北平屬中山) 人口65萬
安平 人口65萬
河間 人口63萬
清河 人口67萬
趙國 人口18萬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萬
○兗州 陳留,人口約87萬
東郡(治所在濮陽)人口60萬 (陳宮)
東平,人口45萬
任城,人口20萬
泰山,人口44萬 (程昱、鮑信、臧霸)
濟北,人口23萬 山陽,人口60萬 (劉表、伊籍、李典)
濟陰(治所在定陶)人口65萬
這是曹操發家之處,當年鮑信和陳宮將其迎入兗州,結果兩人均死於非命。人口總計404萬。
○徐州
東海(治郯,陶謙任刺史時治所在郯,後移彭城)人口70萬
琅邪 ,人口57萬(曹操破呂布後,從琅邪、東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 ,人口50萬,廣陵 ,人口41萬
下邳,人口61萬。
徐州在此時有民二百七十九萬,後來在黃巾起義時又吸納了不少移民。194年,曹操攻徐州不成,劉備領陶謙遺命領徐州。接下來,曹操為了擴張地盤,呂布為了謀求根本,袁術覬覦徐州富庶,在這里與先主年年交戰,造成徐州人口大減
○青州
濟南 人口45萬 (曹操曾任濟南國相)
平原 人口100萬 (劉備曾領平原國相)
樂安 人口42萬 ,北海 人口15萬 (孔融於任北海國相時向劉備求助)
東萊 人口48萬 (太史慈的故鄉)
齊國(治臨菑),人口49萬
青州在黃巾起義時人口銳減,後曹操招降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大多就是在黃巾起義時加入黃巾軍的。
○荊州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又是一個人口大郡,這里也是東漢的「帝鄉」)
南郡(江陵、秭歸、當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後來分別被三國分佔,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萬。(南郡與南陽郡的分界線在東漢末年是在漢水)
江夏 人口26萬
零陵 人口100萬 ,桂陽 人口55萬 ,武陵 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這就是所謂的南四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及周邊地區,赤壁之戰後被劉備武裝佔領,成為其根據地)
荊州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州,後來在劉表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但在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的過程中,人口有較大損失。特別是到了曹孫爭奪荊州時期(222-280),荊州人口損失更大。
○益州
益州(此時州治為廣漢雒縣)
漢中 (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萬,劉備建了上庸郡,孟達降魏後,為了安置降將,魏分設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實這些郡不過一個縣的規模。(這里的降將指孟達、申耽、申儀等)
巴郡 (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張飛曾屯於閬中,後李嚴駐於江州)
廣漢 (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後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陰平也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 (治成都)35萬 (蜀漢首都,但當時人口不多,也不是益州政治中心,劉焉時才移治所於此)
犍為 ,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牂牁 26萬 ,越巂 62萬,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 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雲南郡
這四個郡就是南中地區,別看人不少,大多是蠻族。
○揚州
九江 (壽春、合肥都在該郡)人口43萬 (劉曄)
丹陽 (秣陵在丹陽郡,既後來的建業)人口63萬 (陶謙)
廬江 人口43萬 (周瑜)
會稽 人口48萬,後來吳又分出建安郡 (此郡面積極大,但當時人卻很少)
吳郡 人口70萬 (孫氏一族,陸遜,顧雍)
豫章,人口166萬,後來孫策又分出廬陵、鄱陽郡(人是很多,以山越為主,經常給孫吳搗亂)
揚州是孫策孫權發家的地方。但當時經濟不發達,經過孫氏幾十年的開發,使其社會得到加快發展。
○涼州
隴西 (狄道、臨洮都在該郡)人口3萬,漢陽 (後改為天水)(冀、上邽、西縣都在該郡)13萬(姜維), 武都 8萬,金城 8萬
安定 3萬, 北地 1.8萬, 武威 3.4萬(賈詡), 張掖 2.6萬
酒泉 1.2,敦煌 2.9萬
涼州為苦寒之地,羌漢雜居,人多剽悍,董卓、姜維、賈詡都是典型的涼州人。
○並州
上黨 (壺關在上黨)12萬
太原 20萬 上郡 2.8萬
西河 2萬
五原 (九原也屬五原)2.3萬
雲中,2.6萬
定襄 1.3萬
雁門 25萬
朔方 0.7萬
人口72.7萬,地域廣大,人煙稀少,接近匈奴,這里的人多善於騎射。著名的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王允則是太原人。盡管山西大部屬並州,但關羽不是並州人,而是司隸河東郡解良人。
○幽州
涿郡 63萬 (先主與張飛的故鄉,幽州第一人口大郡,也是當時幽州文化最發達之處)
廣陽 (薊,即北京,在該郡)28萬 (當今首都之所在)
代郡 12萬
上谷 51萬
漁陽 43萬 (田豫)
右北平 5萬 (韓當)
遼西 8萬(程普、公孫瓚 )
遼東,8萬 (公孫度、公孫淵)
玄菟 4.3萬 ,樂浪,25萬(此二郡主要轄區在今天的北朝鮮)
幽州自古屬燕趙之地,燕趙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劉備張飛便是這燕趙之士的兩位代表。此地靠近烏桓鮮卑之地,幽州人民與這些東胡長期交戰,反抗他們的侵略,公孫瓚和田豫就是這些人中的傑出代表。今天的遼寧和京津唐經濟發達,我們不應忘記古人為保護這塊土地所做的貢獻。
○交州(孫權時又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個州)
南海 25萬
蒼梧 46萬
鬱林 人口不詳
合浦 8萬
交趾 人口不詳
九真 20萬
曰南,10萬
事實證明,交州果然天高皇帝遠,居然有兩個郡人口不詳。交州此時還很蠻荒,不像現在的兩廣人口稠密。如果把一個今天的廣州人放到那時,他絕對會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今天兩廣的漢民大多是長時間內北方漢民南下與當地土著融合而成,當然客家人保持了較多古漢族習俗。
漢末稅制(http://business.sohu.com/20090306/n262654470.shtml)
一石=10斗=100升
漢朝一漢畝產糧2石,一年雙季
漢稅制糧稅15分之一 丁稅每人每年 120錢 分兩次交付 七月 一月
⑹ 夢三國黃月英單刷黃巾入侵要多少人民幣買裝備
黃月英三圍大於70就能手動刷。
腳本的要求是三圍大於90.
要想三圍大於90,很簡單,根本花不了多少錢。樓上那些根本沒刷過成就……全是小白……
首先你須大於5級才能使用交易專區,黃巾套要求你的等級大於15級,如果滿足15級的要求,買黃巾套是最好的,黃巾套不買項鏈不買戒指,其他4件加起來不到20塊錢,自己做更便宜,但是要熟練度……戒指項鏈幾乎不加屬性,加技能加成。
想要三圍大於90,買袁氏克敵一套就夠用,然後帶星座戒指,最好是巨蟹座,其他星座的沒用,翅膀帶死亡的凝視,或者熾天使都行,最好是死亡的凝視,或者其他同樣屬性的,熾天使太垃圾了,屬性低那麼幾點,移動速度也低,守圖關卡移動速度低浪費很多時間。武器帶180天的就行,到1成就95給一把橙色的武器。
袁氏克敵一套,交易專區輸入袁氏搜下,如果第一天有爆率,第二天這些東西都不貴,鞋、腰帶、護手都在1塊錢左右,有爆率的話,幾乎幾毛錢了……鞋、腰帶、護手一樣買兩個,總共6塊錢,打開商城點物品合成,裝備下面有個衣服,裡面有袁氏克敵,是鞋、腰帶、護手合成的,然後這樣一套才6塊錢,就算貴的話也超不過8塊錢。如果都是好幾塊錢一件,建議樓主換區,你那區也就太垃圾了…沒人玩的區了…網通區里是網通1,網通3人多,電信的幾個區里,電信1,2人多,其他區東西都爆貴,不建議在死區玩,不僅東西貴玩的人少,還沒人會刷關卡,各方面都落後……
四件套加屬性如下。
敏捷總共+39
力量總共+34
智力總共+38
星座戒指3級+14敏捷,如果初始默認的,是白羊座,加力量的,也可以帶……加其他的就別帶了。
然後是翅膀。火雲邪神,死亡凝視,紅翼惡魔,一堆的橙色翅膀屬性都一樣就是名字,都5-8塊錢左右,也有一些區貴一點。
屬性如下:
力量+25
敏捷+25
智力+24
移動速度+50
武器紫色180天的,一般3-10塊錢之間,各個區不同人多的區可能貴一點,要麼是死區什麼都貴。
屬性是
力量+9 敏捷+8 智力+8
不算戒指來說,袁氏一套+39敏捷 +34力量 +38智力;翅膀+25 +25+ 25;武器+9 +8 +8;
總共是加了72敏捷、68力量、71智力。
這樣的話,黃月英英雄初始三圍是19,22,16
19+68,22+72,16+71;最終三圍是87,94,87,這樣還沒算戒指和項鏈還有官印呢,其實官印有沒有無所謂的,用腳本的話,這樣單刷很輕鬆了,一般沒有意外,如果想刷的穩定點就買個7天的官印,7天24小時刷,怎麼也能到15級了。不到2天,160場初戰能刷完,用周泰,黃月英周泰裝備可以共用的,黃月英刷入侵160場需要5天,一個禮拜下來,初戰入侵都能滿,物品的話除了符水,其他全滿。
如果有官印就更輕鬆了,全屬性+40,127,134,127的三圍用一般的腳本可以選「我裝備好」,快速刷的選項了……不加官印也行,不加官印最好是你的英雄有天賦,比如15級黃月英;敏捷天賦滿+10,攻速滿+20%,移動速度滿+20,這樣刷入侵最快。如果裝備不達標,刷的費勁,力量+10點了,敏捷+10點了,然後點附加絕對傷害。
裝備成本,都按照上限來算,袁氏克敵一套8塊錢以內;翅膀8塊錢以內;武器5塊錢左右,官印10塊錢,30塊錢左右,就足夠了。
一次充50還送一點東西,精煉石和挑戰令什麼的,精煉石留著,藍色的能合成紫色的,紫色的等著以後有黃巾套了再精煉,如果樓主是大號,也可以考慮用州牧裝……黃巾套項鏈貴,其他5件都便宜,上衣3塊錢左右,其他的也都3塊錢上下,除了用金屬做的那件不是鞋也不是戒指了稍微貴一點,5塊錢左右。這樣5件套20足夠搞定。
項鏈要是有耐心就自己刷,挑戰100層去,准備點英雄卡。沒耐心直接買現成的。
到15級就可以換上黃巾套了,如果精煉寶石不多的話,先精煉4件主要的衣服褲子護手鞋到+5就好,戒指項鏈先不精煉。精煉寶石慢慢的攢。
我現在有一個260的號(二成就滿,3成就60…簡稱260),全身董軍+9,翅膀金天聖羽+10,坐騎玄武+5,白虎+5…武器一成就95給的+9,二成就的弓+9,單手是真龍+9;長柄是真炎吉祥如意+7總共花了不到200塊錢。都是慢慢攢出來的精煉寶石。就精煉的時候花了點錢買提高成功率的幸運石和守護卡了…
⑺ 岑春煊的人物生平
據族譜記載,岑春煊的祖上是東漢時排名雲台二十八將第六位的功臣岑彭。在宋朝時,落籍浙江餘姚的岑彭後裔岑仲淑隨狄青平儂智高有功,便世居廣西為土司。岑春煊家原本是上林峒長官司的世襲土官,由於乾隆年間改土歸流,便成為平民。到其祖父岑蒼松時,始以文學起家。岑春煊之父岑毓英因平定雲南回民起義有功,官至雲貴總督,成為清廷的封疆大吏。
咸豐十一年辛酉三月二十三日(1861年5月2日),岑春煊出生於廣西省泗城府西林縣那勞村,他是岑毓英第三子,人稱「岑三」,因為人性格多變,敢作敢為,又稱「顛三」 ,原名岑春澤。岑春煊少年時就讀於泗城(凌雲)雲峰書院,後隨父親岑毓英赴任地讀書。1879年時,岑毓英考慮到 「滇桂僻處邊地,弟子見聞隘陋,無所師法」,便命岑春煊到北京學習。 客居北京的岑春煊是一個有名的紈絝子弟,據湯用彬《新談往》記載:「春煊少跅弛,自負門第才望,不可一世,黃金結客,車馬盈門,如宴也。」他與勞子喬、瑞澄被時人稱為「京城三惡少」。
岑春煊因其父恩蔭,很快就由監生加捐主事、簽分工部學習行走。1881年,他因病請假回家休養,1885年參加廣西鄉試,考中舉人,奉旨到部候差。1888年,他又報效海軍經費,奉旨以郎中歸本部即補。同年光緒帝大婚,岑春煊充派為辦處幫總辦。由於這是一個實缺,因而他備受矚目。這時他聽從算命先生的話,把名字「春澤」改為「春煊」。1889年,岑毓英死於雲貴總督任上,岑春煊回廣西守制,1892年再赴北京,清廷授其光祿寺少卿,旋遷太僕寺少卿,署大理寺卿。 岑春煊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在戰事吃緊,「大臣畏葸不前」的情況下,岑春煊曾兩上奏章,毅然「自請效力前敵」 ,被派到劉坤一營中當差,不過劉坤一因岑春煊早年放盪聲名,不予重任。 當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威海告警時,他又主動請纓,被派往煙台總理營務,開掘地營,布置防務,頗盡職守。後來日軍猛攻營口,他又請求率軍赴援。但由於清朝腐敗,中國難逃失敗的厄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岑春煊對此憤懣難平,辭職離京,隱居桂林,甚至產生了遁入空門、不再出山的念頭。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岑春煊目睹國事日非,不能不有所觸動。他投身維新變法運動中,先後參加了上海強學會和北京的保國會,並於1897年2月親自和康有為等人籌議成立了維新變法運動中廣西最具影響力的維新社團——桂林聖學會。1898年夏,岑春煊陪其幼弟岑春蔭進京趕考,在此期間受光緒帝召見,他除了提出興學校、練新兵、講吏治、信賞罰諸條外,還上專折吁請皇帝要操掌實權,不要徒有其名。 戊戌變法時光緒帝下達裁撤冗官的詔令,就是受岑春煊建言的直接影響。
1898年8月31日,岑春煊被擢為廣東布政使。他抵達廣東後,同以兩廣總督譚鍾麟為首的阻撓改革的頑固派進行了相當果敢的斗爭。他在廣東吏治改革作為突破口,大刀闊斧地裁撤各閑散機構和人員,甚至把譚鍾麟總督衙門中的文案也予以裁並。並擬對譚鍾麟的親信、貪財害命的知府王存善罷官嚴懲,欲殺一儆百。新舊之爭,勢不可免,岑、譚二人互相參奏,乃至拍桌相罵。在京的維新派人士也遙相呼應,宋伯魯遞呈了康有為代擬的《請懲辦譚鍾麟折》,以阻撓新政為由,請嚴懲褫革。光緒特命湖南巡撫陳寶箴對譚嚴密訪查,「速行參奏」。
岑春煊的目光所及不僅僅廣東一隅,他還十分關注北京的形勢和全國的變法大局。於外交,他認為李鴻章的聯俄政策和康有為的聯英政策均不足取。面對列強瓜分,只有「固民」才能「禦侮」。於內政,他提出「蘇民困」;取消「昭信股票」;查禁米糧出口,抑平糧價;防止白銀外溢;設彩票招商局,集民款自修粵漢鐵路,防止外資滲入;讓商人「自購戰艦」等一系列建議。這些建議被光緒部分採納。
由於岑春煊在變法活動中表現得十分活躍,戊戌政變後亦受牽連,多虧「榮祿為緩頰」 ,方得倖免,改調甘肅布政使。岑春煊在甘肅期間,亦不忘上奏彈劾譚鍾麟,最後譚鍾麟被免去兩廣總督之職。以藩司彈劾制憲,在有清一代幾為僅有,岑春煊也開始以剛直聞名於世。 1900年,義和團運動達到高潮,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岑春煊在甘肅聽說後,率2000兵馬星夜兼程趕來「勤王」,到了北京後被調到張家口駐扎以備俄。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守,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岑春煊趕來救駕,被任命為前路糧台督辦。在此期間,流亡海外的岑也和他的幕僚張鳴岐等人制定了一個幫助光緒奪回政權的計劃,試圖配合康有為等保皇勢力發動政變,但最後還是放棄了。而慈禧太後則因岑春煊雪中送炭而對他極為信任,授其為陝西巡撫,翌年調任山西巡撫。岑春煊審時度勢,力言「山陝大災之後,萬不能再開戰釁」,令娘子關、固關守軍後撤,以示講和誠意,並解決毓賢在任時的教案遺留問題,並預撥銀兩給傳教士,杜絕聯軍進兵口實。後來這筆錢被傳教士李提摩太捐作山西大學堂創辦費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學。除此之外,岑春煊還聘請日本教員,創辦了山西農林學堂。在山西興辦新式學堂是他主張變法自強的最早實踐。
1902年7月,岑春煊改任廣東巡撫,原擬入京陛見後南行赴任,結果四川哥老會蜂起,清廷又命岑春煊赴成都署理四川總督,平定了變亂,並創辦警政,處置了一批貪官污吏。其後又為平息廣西土匪,清廷令岑春煊署理兩廣總督,督辦廣西軍務。民國時的風雲人物龍濟光、陸榮廷等,就是這一時期被岑春煊收編的。除了平息匪亂之外,岑春煊還在兩廣大力懲辦貪官污吏,使「官屠」之威名遠揚。另外,岑春煊不遺餘力地在廣東推行新政,他展開軍事改革,他以常備軍、續備軍、巡警、州縣士勇來代替綠營,分別執行作戰守備、緝捕清鄉、維持治安、護解餉犯的任務,並擬就了精簡武員的詳細計劃。為了擴充軍事人才,他大辦軍事學堂,次第成立了廣東將弁學堂、軍醫學堂、陸軍中小學堂、警備學堂等。同時,他還興建新式學堂,在廣州設立了「學務處」專管教育,創辦廣東法政學堂、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兩廣方言學堂以及測繪、蠶業、農林等專業學校,並改兩廣師范學堂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又選派士子去日本留學,為兩廣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岑春煊非常歡迎。預備立憲上諭剛一頒布,岑春煊便特派親信到上海,寫信給立憲派的領袖張謇,慫恿他們拉人結社,並捐出開辦費一萬元,還表示願每年提供經費一千元。於是,預備立憲公會於1906年12月16日在上海成立,由岑春煊手下的老幕僚鄭孝胥充任會長,是為清末影響最大的立憲團體。岑春煊作為該會實際上的發起者和操縱者,其作用不言而喻。岑春煊與海外保皇黨人的關系亦跡象昭然。1905年,他曾默許親信幕僚周善培到香港與梁啟超會晤。
岑春煊在兩廣懲辦貪官,損害了慶親王奕劻及其同黨直隸總督袁世凱的利益,而朝中清流領袖軍機大臣瞿鴻禨欲扳倒慶、袁,便與岑春煊相聯結,引發了「丁未政潮」。1906年9月,慶、袁一派借口片馬問題非岑春煊解決不可,使朝廷將岑春煊調為雲貴總督。岑春煊沒有赴任,卻前往上海治病,期間各方人士訪談者甚眾,包括康有為的女婿麥孟華。 1907年3月,忽有旨調任岑春煊為四川總督,並且不必進京請訓。岑春煊認為這又是慶、袁的詭計,於是坐船從上海到武漢,在武漢電請入覲,又不待上諭而乘火車沿京漢鐵路徑自赴京。慈禧太後四次召見岑春煊,岑春煊痛陳時局之非,並彈劾慶親王縱容貪腐,還聲稱要留在北京作皇上、太後的「看家惡犬」。 慈禧雖未懲辦慶親王,但也嘉獎岑春煊的忠誠,任命他為郵傳部尚書。岑春煊剛接受任命,就彈劾了袁世凱的親信郵傳部侍郎朱寶奎,使其革職,後又勸說慈禧罷斥袁世凱另一親信段芝貴。瞿鴻禨也趁機動員江春霖等言官上章彈劾慶、袁,為岑春煊造勢鼓勁,甚至坊間傳聞慶、袁將倒台,岑春煊將接替袁世凱來坐鎮北洋。
眼看岑春煊就要在京師站穩腳跟,慶、袁地位不保,立刻展開反擊,對慈禧說岑春煊是康梁一派,居心叵測,慈禧便懷疑起岑春煊,將他外放為兩廣總督。1907年4月17日,岑春煊解職出京,他不去廣州,卻往上海,伺機反撲。遠在日本的梁啟超得此消息後,於4月23日至5月5日專程回滬等候,企圖和岑春煊見面。岑、梁是否見了面,由於行蹤詭秘,不得而知。但袁世凱卻於此時通過上海道蔡乃煌拋出了一張岑、梁等人在一起的合影呈遞慈禧,使慈禧震怒,將岑春煊開缺。偽造照片之事,得到了同盟會員陳少白的幫助,原因是岑春煊過去曾將粵漢鐵路收歸官辦,省港粵路股東與同盟會極為不滿,不願他返粵蒞任,因此聯手袁世凱除掉岑春煊。但僅六年之後,國民黨人又和岑春煊走到一起,故史家感嘆「政治上離合靡常是非不一,這卻又是一事例」。 丁未政潮後,岑春煊賦閑杭州,後又至上海就醫。袁世凱為斬草除根,嗾使蔡乃煌散布不利於岑春煊的謠言,甚至偽造岑春煊勸浙江巡撫增韞「舉大事」的信函,所幸增韞以原書寄岑,得以揭發奸謀。 1908年冬慈禧、光緒相繼駕崩,袁世凱亦被罷黜,岑春煊才得以在上海靜養三年。
1911年,因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南方數省爆發保路運動,四川尤烈。當年9月15日,岑春煊被清廷任命「赴川會同趙爾豐辦理剿撫」。這年夏天,以國會請願運動失敗、皇族內閣成立、保路運動受壓等事件為引子,立憲派與清政府的矛盾已到不可調和的程度。岑春煊原本就是立憲派的一員,自然也開始與清政府產生裂痕。他明確反對鐵路干線國有政策,並對四川保路運動力持主撫態度,發出《致四川人民各安生業電》,宣稱「必當為民請命,決不妄戮一人」。甚至於9月20日致電內閣,辭職相要挾,公然要求清廷「罪己之言與特恩之詔同時並布」。 9月29日,岑春煊前赴四川時途經武昌,與湖廣總督瑞澄詳商,仍堅持前議,瑞澄再三勸告,岑春煊百折不回。他自知清廷不可能同意他的建議,便電請病假回滬,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岑春煊未作停留,於次日乘輪離開武昌。
清政府接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後十分驚恐,決定再次起用岑春煊、袁世凱,於10月14日發布了岑、袁分別補授四川、湖廣總督的任命。岑春煊對這一任命再三辭卻,清政府多次懇請勿再固辭。立憲派主導的四川保路同志會也宣言:「目前各衙門告示,除將軍玉昆、岑宮保而外,我川人均可置之無睹焉可耳」。 岑春煊推辭不過,10月23日勉受川督,但同時提出擴編軍隊為十營,增撥槍炮子彈,發銀一百萬兩等條件,清政府無法兌現。10月29日,岑春煊因籌劃兵餉均不就手,以病情加重為由辭職。清廷只好任命端方暫署川督,雖然還給岑春煊保留位置,但他終不復出。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後,岑春煊公開站在了革命陣營一邊,通電要求清廷及袁世凱順應形勢,實行共和。 這標志著他從清廷官僚到民國政客的蛻變。 1912年2月,清帝退位,緊接著袁世凱當了臨時大總統。1912年5月,袁世凱讓岑春煊擔任貴州宣慰使,他不客氣地回復,目下「中外治權,是分是合,體段全無,官制各法,甚無依據,正上無道睽,下無法守之時」,如此情形,有「何義可宣,何德足慰?」 他在拒絕袁世凱的同時,又和革命黨人保持一定距離。1912年3月,主要由清末立憲派組成的國民公黨成立於上海,岑春煊為名譽總理,後該黨與同盟會等合並組成國民黨,岑春煊當即宣布退出。1912年6月,他利用同盟會員福建軍政府民政部長彭壽松行為不檢、遭到福建地方勢力反對之機,應邀入閩任福建宣撫使,驅彭後企圖控制福建未果。1913年初,他又接替了黃興的粵漢川鐵路督辦職,打算借「護路為名,寄以軍令」,成立兩師聽命於他的軍隊,也因袁世凱作梗而擱淺。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案」發生,辛亥後表面平靜的政局又劇烈動盪起來,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集結。岑春煊為革命黨人所關注,「西林(岑春煊)勇銳過國民黨,孫、黃陰寄厚望」 ,特讓章士釗去做他的工作。岑春煊與袁世凱素有積怨,雙方在反袁問題上一拍即合。4月間,孫中山、黃興、汪精衛、李根源、寧調元與岑春煊多次秘密會晤。 此後,岑春煊便積極開戰其反袁活動,他接連發出通電,嚴斥袁世凱掩蓋『宋教仁案」與政府的關系,庇護兇犯趙秉鈞,干涉制定憲法、擅借善後大借款等違法行徑。鑒於統一黨被王揖唐出賣,他和章太炎重組統一黨,抵制當時大多數「中間」黨派紛紛倒向袁世凱的浪潮。他力圖擴大反袁統一戰線,與章士釗、譚人鳳專赴武昌策動黎元洪反袁,並做上海唐紹儀、廣西陸榮廷、廣東龍濟光、龍覲光等人的工作。他與袁世凱公開決裂,6月8日堅辭粵漢川鐵路督辦職,並在胡漢民介紹下加入了國民黨,旗幟鮮明地與南方革命黨人居於同一陣線。
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湖口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6日,江蘇討袁軍總司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推舉岑春煊為各省討袁軍大元帥。兩天後,岑春煊抵南京就職。22日,各省議會聯合會的十八省代表在南京開會補行正式選舉手續,全票通過舉岑議案,「凡獨立省分都督及討袁軍總司令一律歸其節制」。 這祥,岑春煊就至少在名義上成為二次革命中各派反袁力量的總指揮,各地分散的反袁勢力有了一面統一的公開旗幟。革命黨人對此極感興奮。廣東「純粹之粵派之國民黨,則欲戴岑西林為粵督」。 海外英荷屬殖民地七十九埠華僑和美國國民黨支部專電岑,擁護其為大元帥。 岑春煊儼然成為眾望所歸的「革命領袖」。
岑春煊制定了聯絡廣東、廣西、福建三省「與南方各軍一致進行誓師北上」的計劃。7月29日,他偕李根源、馬君武到達廣州,當即發出勸舊部陸榮廷、龍濟光討袁電,邀約諸人至梧州面籌一切,並允代籌軍餉,被陸、龍拒絕。8月1日上午,岑春煊在廣州召集高級軍事會議,舉行北伐誓死大會。但二次革命的形勢卻急轉直下,7月28日,南京戰事便已失敗,黃興逃往日本。龍濟光部在袁世凱的命令下由梧州東下進攻廣州,岑春煊固守不棄,8月4日夜,觀音山已有敵「大炮震撼」,廣州民軍也發生嘩變,岑春煊的北伐計劃未及發動便宣告破滅。他本人也倉促出逃香港,轉赴新加坡,流亡南洋。 岑春煊亡命新加坡以後,與陳炯明、李烈鈞、熊克武、柏文蔚等人成立了「中華水利促進社」,進行反袁活動。1915年12月,袁世凱決意稱帝,蔡鍔等在雲南掀起護國運動,岑春煊聞變後立即從南洋趕回國內,1916年1月17日抵上海,寓梁啟超處,與國內的蔡鍔、唐繼堯、陸榮廷、李烈鈞,香港的李根源、柏文蔚、程潛,美國的黃興等人保持頻繁聯系。一時間,梁啟超在滬寓所成為海內外反袁勢力進行聯絡的一個最重要據點。
按照原計劃,岑春煊欲往護國運動的大本營——雲南。但當時護國軍最感棘手的是「餉械俱缺」。經唐繼堯電請,岑春煊於1916年1月底由張耀曾陪同改赴日本。3月20日,岑以雲南軍政府代表名義向日本借得一百萬日元和部分槍械彈葯。
雲南獨立後,兩廣成為關鍵。岑在促使兩廣獨立上起了特殊作用,致書廣東督軍龍濟光,要求他們「審機立決,迎合時勢人心,起而為滇黔後勁,結成一氣,據以號召全國義聲」。 在各方壓力下,陸、龍先後宣布獨立,滇黔桂粵連成一片,護國運動的聲勢頓時大增。為了協調動作,岑春煊、梁啟超等人打算成立一個具有獨立各省聯盟性質的組織。4月19日,岑春煊由香港抵廣東肇慶,籌備成立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在肇慶,岑春煊任都司令,初步統一了兩廣軍權。
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一個能把所有反袁勢力全面聯合起來的組織,但在籌組這個組織——軍務院的時候,獨立各省內部卻產生了分歧。龍濟光、陸榮廷、梁啟超、唐繼堯甚至孫中山都認為以岑春煊出任領袖最為合適,唯獨蔡鍔卻激烈反對。雲南是首義之區,蔡鍔又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大敵當前,若內部不統一,於反袁斗爭不利,也與成立軍務院的宗旨相悖。為了打破僵局,避免內訌,岑春煊以唐繼堯「首義功高,力主推戴」,最後由唐繼堯任撫軍長,岑春煊副之,兼攝行撫軍長職。1916年5月8日,軍務院幾經醞釀在肇慶如期誕生。
軍務院是一個各派的聯合體,主要由滇桂兩系地方軍閥、梁啟超的進步黨和國民黨內以歐事研究會為核心的穩健派組成。這種組合形式給岑春煊提供了絕好的活動場所,他以中介人、調停人、緩沖人和各派聯系人的身份出現,成為把各派維系在一起的紐帶,很自然地被推為盟主而發揮較大作用。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去,以反袁為目標的軍務院失去了維系各派團結的膠著點,梁啟超建議撤銷軍務院,岑春煊等則表示堅決反對,認為倒袁只是成立軍務院的目的之一,並非全部目的。他特別提出恢復約法和國會兩大問題,於6月8日又致電唐繼堯等,明確指出今後新舊約法之爭便成為南方義軍的「生死存亡之點」。 這份文件在社會上反響很大,與6月9日孫中山《規復約法宣言》前後呼應,成為護法運動的先聲。6月16日,岑春煊致電黎元洪,提出恢復約法、總統依法就任、撤軍和召集軍事特別會議四項為撤消軍務院的先決條件。這些條件被北京政府部分接受,梁啟超等人更感到應該立即撤消軍務院以示響應北方之姿態。岑仍堅持「現在閣員未全就職,國會未經同意,內閣尚未正式成立,吾人仍應自守條例,不必取消」。梁啟超等惱羞成怒,四處散播岑春煊緩撤軍務院是想「留此為交換條件,是政客逍遙海上,絕不知軍中甘苦,而放言高論」。 迫於梁啟超的壓力,岑春煊、唐繼堯於7月14日宣布撤消軍務院,護國運動結束。 岑春煊本來在其就職宣言中稱,袁世凱倒台後他就不問政治,惟盡力於社會事業,1916年10月回桂林掃墓後就返回上海靜居。但樹欲靜而風不止,護國運動使岑春煊的政治地位陡然增長,就不可能輕易擺脫政治。1917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掀起反對段祺瑞的護法運動,西南軍閥極力想把岑春煊作為一桿大旗抬出來和孫中山相對抗。在醞釀護法軍政府設立大元帥時,李烈鈞就向唐繼堯獻策:「為應付中外大勢,則宜推孫中山,為消除兩粵障礙,則宜推岑」。1917年11月,桂系軍閥莫榮新公開通電,商量湘粵桂三省建立都司令部問題,推岑春煊當都司令,企圖將護法軍政府擠出廣州。與此同時,唐繼堯也連發兩電,提出在廣州成立軍事委員會、政務委員會的計劃,並由岑春煊總攬籌商事宜 ,企圖以岑春煊來取代孫中山。所有這些使岑春煊的權力欲極度膨脹,他親自出馬發起所謂「西南自主各省聯合會」,「明為銷融陸榮廷孫中山兩派之畛域,即暗以具備南方政府之雛型」。該會網羅面極廣,李烈鈞、方聲濤、陳炯明、林虎、唐繼堯、章太炎、陸榮廷均在其內;另外還同北方直系的馮國璋、李純、陳光遠「早通聲芥」。 1918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護法各省聯合會」在廣東成立,奉岑春煊為議和總代表,「隱然與軍政府取對峙之勢」。孫中山對此強烈抗議,認為該會「於約法無根據,指為督團之第二,事遂中梗」。
以岑春煊為首的反孫派見聯合會不能取代軍政府,便准備以改組軍政府的辦法來推倒孫中山,1918年4月10日,廣州非常國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修正案,決定改組軍政府,取消大元帥制,改為總裁合議制。5月4日,孫中山被迫辭職。非常國會推選岑春煊等七人為政務總裁。7月3日,岑春煊自上海至廣州,7月5日軍政府宣告改組成立,8月21日,軍政府舉行政務會議,推舉岑春煊為主席總裁,他名副其實地當上軍政府的頭號人物,成了西南軍閥的代理人。而孫中山則意識到「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離開廣州,遠走上海。
其後,岑春煊開始主導南北議和。先前在1917年11月,粵桂湘三省組成聯軍北伐,與北洋軍激戰於湖南戰場。戰爭開始不久,岑春煊便對戰事進行秘密調停。他伸出兩只觸角,一與北京的馮國璋、王士珍密商;一與南方的直系將領聯絡。 1918年10月7日,北洋政府代理大總統馮國璋和岑春煊以交戰雙方最高領袖身份發表主和通電。孫中山積極推動的作為護法戰爭主要方向的湘南戰事偃旗息鼓,聲勢浩大的護法戰爭在岑春煊等人的出賣下只剩下陝西等省的局部戰斗。1919年2月,南北和平善後會議在上海開幕,雖然不久便無果而終,但岑春煊仍未死心,繼續委派章士釗、劉光烈等人在滬同北方徐世昌的代表秘密談判。 但是,岑春煊沒有自己的武裝和地盤,他的得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在各派勢力中的「平衡」。而由於各方勢力的勾心鬥角,這種平衡非常脆弱,再加上岑春煊越來越偏向於桂系勢力,使他作為各方都能接受的調和者的身份難以維持下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率先舉起反岑反桂大旗。1919年6月,在國會中傾向孫中山的「照霞樓議員」提出不信任主席總裁案,岑春煊被迫一度辭職。同年8月,孫中山正式宣布與軍政府決裂,並開始綢繆武力討桂計劃。
1920年,岑春煊在對四川的控制、南北議和中各派權益的分配和駐粵滇軍的指揮權等間題上又與唐繼堯完全鬧翻,軍政府更加風雨飄搖。3月24日,唐繼堯將岑春煊秘密與北方議和的內幕文件全部公開,指責此與護法宗旨不符,不能接受,並邀約國會議員來滇。3月29日,軍政府總裁兼外交財政部長伍廷芳攜帶款印出走。廣州國會兩院秘書廳也在議長林森指揮下,封存卷宗分批運往香港。軍政府後院起火,岑春煊氣急敗壞地違憲派兵搜查國會,引起輿論大嘩。伍廷芳、唐紹儀、唐繼堯三總裁宣告脫離軍政府,軍政府七總裁所剩無幾。8月7日,在滇國會兩院召開聯合會議,通過議員萬鴻圖等人提案,以「毀法誤國」罪一致議決罷免岑春煊軍政府政務總裁的職務。8月11日,岑春煊孤注一擲,命令桂軍進攻福建陳炯明軍陣地,粵桂戰爭開始,桂軍兵敗如山倒,岑春煊甚至還收到過裝著炸彈的木匣。1920年10月23日,陳炯明部兵分三路總攻廣州,桂系大勢已去,當天岑春煊通電辭職,聲稱他是受江蘇督軍李純自殺而感動,希望西南各省取消自主,北京速開國會,共圖善後。次日,軍政府被宣布取消,岑春煊再次離粵赴滬,他的政治生命也宣告終結。
岑春煊退居上海以後,仍與章士釗、楊永泰、李根源等多有往來,但都是私人應酬,無關公務。1922年,岑春煊與上海猶太富商哈同夫婦同游蘇州,並買宅作久居計。旋與李根源敘舊,自述生平,1930年出版為《樂齋漫筆》一書。1932年淞滬抗戰時,岑春煊捐助十九路軍三萬元以支持抗日。1933年4月27日,岑春煊去世於上海。臨終前留下遺言:
「民國初元,息影上海,竊謂共和國已立,勢無可翻,理自擁護。觀袁氏柄政作威,甚至稱帝,前欺清廷孤寡之餘,後戮民黨俊秀人士。激於義憤,遂爾興師。護國、護法兩役,春煊從國人之後,以勘定禍亂於一時者。職是之故,十載以來,幸還初服,黨國蔚然,與觀厥成,老朽余年,冀享治平之樂。國家多故,又成魚爛之形。道路之言,舉謂一黨專政,弊端絕大。黨費出自國幣,縱容無數血氣未定、學問未成之青年,使之干涉百政,芻狗萬物,欲國無亂,何啻卻行求前?況乎後十年之政權,都在此輩青年之手,今以修養迫之,期用於不成熟無意識之政黨運動,此其斷喪社會之人材,虛耗國家之元氣,預造未來國家之惡運,尤為無可恢復之損害乎!近自東北告變,國難日深,政黨各有指責,春煊以為陽九之會,事屬非常之原,國民黨獨任其艱,應須國民同情順受之處,亦何止一二數?獨至一黨之樊,關系太大,如不改弦更張,足以斷送國家而有餘。春煊與黨同一國家,各有子孫。心所謂危,何敢不告?
春煊今年七十有三,近以心臟衰弱,遂形腫脹,氣息僅屬,百念俱灰。兒輩叩請遺言,頓有感觸。吾家三世服官素以清廉自勵,既無長物,何用安排?且諸兒多不率教,後惟聽其自立,生平恥懷溉犢之愛,臨終安用貽謀之談?惟國家事屬一體,為首當為國,而為國之要,不外『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二語,以黨限之,勢難盡就,前此任潮(李濟深)、德鄰(李宗仁)兩君來訪,曾為鄭重揭櫫是義;垂盡之聲,仍不越此。兒曹其此公布於是,供奉國賢豪長者之參考。國是有豸,無任悚惶。」
岑春煊死後,安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文革時墓被毀。
⑻ 捐了1億元人民幣的加多寶企業是不是王老吉!!!
當然是我們紅色的王老吉了,我就是JDB的一份子,昨天晚間CCTV-1直播的捐款儀式,我們JDB捐贈1萬萬元。做為中國的飲食文化,我們是祖國的兒女,家人有事,怎麼能無濟於事呢,王老吉--中國的可口可樂
⑼ 袁氏凱中華民國九年造值多少錢我這塊怎麼是黃色的
低仿品,沒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