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庸》的全文和譯文!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白話釋義: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
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干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
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卻違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時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
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我是知曉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嘗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孔子說:「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實施的了。」
孔子說:「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歡詢問且喜歡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何他被尊稱為舜啊!」
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驅使而落入魚網、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閃。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孔子說:「顏回是這樣做人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條善理,他就牢牢記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
子路問什麼是強大。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呢?還是北方的強大呢?或者是你所認為的強大?用寬容溫柔的態度去教化,對無理的行為不施行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大,君子就屬於這類。頭枕武器、盔甲睡覺,死不反悔,這是北方的強大,強悍的人屬於這一類。
因此,君子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晦暗,至死不變節,這才是強大的!」
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後代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聲跡少聞,不為人知,但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廣大又精微。黎民百姓雖然愚昧但還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知曉的地方。普通百姓雖然不賢明,但還是可以實行它,但至於最高境界的道,即使聖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滿意的地方。
因此,君子說的「大」,天下都載不起;君子說的「小」,天下都不能夠理解。《詩經》上說:「鳶在天空上飛翔,魚在深水處跳躍。」這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間都是顯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發端於普通百姓,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便彰著於天地之間。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子思的《中庸》。
(1)中庸資產股票質押擴展閱讀:
《中庸》的後世影響: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位於「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中庸》在西漢時被戴聖整理並編入《禮記》中。魏晉南北朝時期,伴隨著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時代新趨勢,有學者把儒家的「中庸」與道家「無為」聯系起來,為「尚儉」立據,但影響有限。如劉劭在《人物誌》中將「中庸」作為一種極高德行來推廣,把「中庸」列為最完美之「情性」。
據記載,當時伴隨著佛家「格義」學說的流行,還有引佛家義理釋解「中庸」的著作出現。唐代李翱將《中庸》尊為經書,撰有《中庸說》,提出了一個《中庸》的傳承譜系,並與佛家心性之學相糅合,闡發與弘揚《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學說。
他將傳承《中庸》的本意弘揚性命之說為己任,在糅合佛儒觀念的基礎上,用佛家「不動心」的理論來詮釋儒家「誠」的內涵,不僅由此建構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同時,其融匯佛家與儒家的心性學說為一體,對於後來宋明理學的理論建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代以來,《中庸》逐步確立了儒家經典地位,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宋真宗年間,曾將《中庸》一書作為科考的內容;宋仁宗時,還對新中的進士頒賜《中庸》一書以為獎勵。
北宋程顥、程頤首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同等看待,並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學地位和社會影響,為《中庸》成為宋明道學問世的理論基礎,開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與《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合編成《四書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書章句集注》被晉封為「國學」,「四書」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確立,《中庸》遂正式升格為儒家經典。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被欽定為科舉出題用書。明成祖為《四書五經大全》御筆作序,頒行天下,成為明代科舉取士的唯一準則。清代,「四書五經」仍是封建科舉考試的欽定必考書目。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隨之不斷被抬升,達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統治集團的御用工具和理論依據。
Ⅱ 隨著財富持有量的增加,投資者將調整其投資組合為
摘要 建立投資組合時請運用「一百減去目前年齡」的公式。這一公式意味著,如果你現年60歲,至少應將資金的40%投資在股票市場或股票基金;如果你現年30歲,那麼至少要將70%的資金投進股市。
Ⅲ 理財三級中庸型是什麼意思
中庸型理財是指既不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也不追求保守穩重的理財,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理財
中庸型的投資方案:平衡型基金+信託,投資開放式基金5萬元,風險比股票小。這種方案在理財上應首選股票投資比例在40%左右的平衡型基金。
Ⅳ 中庸全文及譯文
【原文】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1章) 【注釋】 (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這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 ,並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這里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明顯。乎:於,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5)節:節度法度。 (6)致,達到。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 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讀解】 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裡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 修養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後,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性質,以下十章(2-11)都圍繞本章內容而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系來看,子思學於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 (第2章)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讀解】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 」(《論語·先進》) 這一段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 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最高的道德標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1)!」(第3章) 【注釋】 ①鮮:少,不多。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讀解】 正因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這正如我們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難以做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小康」,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這樣說來,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范而加以提倡呢? 誰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釋】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讀解】 還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麼太過,要麼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為缺乏對「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事,但由於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2)!」(第6章) 【注釋】 (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斯,這。「舜」字的本義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讀解】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傑出的領導藝術。 要真正做到,當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難之一在於,要做到執兩用中,不僅要有對於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識見。 困難之二在於,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於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 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聖人又怎麼會感嘆又感嘆呢? 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1)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釋】 (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是常見的嗎? 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 子日:「回(1)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注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