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菲特到底是如何光靠股票就成為世界首富的
確切講,他不是光靠股票成為首富的,股票是一種途徑,也就是他老師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你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他其他的突擊還包括掌管一個強大的資本運作團隊,其中一些人的水平不在巴菲特之下,在他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可以看到這些牛人,比如蒙哥。
另外巴菲特通過股東的身份也對控股的公司管理有一定影響,只不過他不是特別精通,他需要的是熱情的並且有能力和責任的公司管理者,這樣的人才能帶好公司,巴菲特才能獲利。
只有上面有人說巴菲特收購原始股,然後拋售,我只能說,不知道就別給人家回答,會誤導人的。巴菲特不是投機家,而是長期握有股票待股票市場價格高於其股票本身價值時候出手。中國有很多申購新股然後首日拋售,這種短視和投機的行為跟巴菲特的投資是有本質差別的。
㈡ 如何用基本面分析一隻股票從哪些維度
基本面分析是股市中分析的方法之一,其他的還包括技術分析和量化分析。實際上,如果能夠結合起來綜合分析,交易勝率會變高。一般基本面分析方式有自上而下,可以先從宏觀環境,行業分析,公司分析等幾個步驟對想要投資的股票進行分析。
我們都希望自己買的公司是好公司,可以給自己帶來不錯的收益。可是現在市場股票越來越多,4000左右。通過基本面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分析:
好公司要有護城河這個我相信你大家都聽說過,也可以稱之為競爭壁壘。有護城河的公司,可以穿越牛熊周期。有些公司有天然的護城河,也就是擁有壟斷壁壘。
雖然壟斷不利於行業發展,但當一家公司擁有壟斷能力之後就很明顯擁有了很好的護城河。很多行業天然就具備壟斷特性,比如說上海機場,中國國旅等。前者擁有優質客流,後者是免稅店帶來的長期利潤。
還就就是成本壁壘,如果一家公司能夠把成本控制到很低,並且長期常年處於高潤狀態就有非常大的優勢。能夠通過低成本,高利潤長期生存下去,在同行競爭過程中也可以熬得住,甚至耗死對手勝者為王。
價值投資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好公司,當然好公司的標准不局限於上述這幾方面。其他的比如有強大的現金流,差異化的產品,市佔率等等都是可以衡量一家公司好壞的維度。
找到好公司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在投資好公司上賺錢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這里還有估值概念,好的東西貴了或者溢價太高資金也不一定會認可。
只有當好公司便宜之後才是價值投資的好時機,好比貴州茅台現價是1700元/股,當它跌到800元/股呢?還有我的建議是,找公司不一定需要多麼復雜的商業模式,盡量找自己看得懂的公司,業務簡單,盈利高,成本低。還有行業格局已經清晰,頭部龍頭企業已確定的。
關注豬爸財經圈,專注投資者教育,移步專欄學習更多干貨。
㈢ 代表一個年度的盈利水平下的估值狀態的是什麼
什麼是估值?
估值就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評估資產。例如從資產盈利的角度,從資產價值的角度等。
早期的股票是沒有估值的,大家買賣股票的方式就是直接討價還價。後來隨著人們對股票的研究深入,各種估值方法也開始出現,用於輔助投資。這些估值指標出現了幾十年,被無數的投資大師所使用。他們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最常用的估值指標主要有四個:市盈率,盈利收益率,市凈率,股息率。
市盈率是最常見的一個估值指標。
市盈率的定義是:公司市值/公司盈利(即pe=p/e,其中p代表公司市值,e代表公司盈利)。
市盈率的分母,也就是公司盈利,可以取不同的值,從而將市盈率細分為靜態市盈率,滾動市盈率。其中靜態市盈率是取用公司上一年度的凈利潤,滾動市盈率是取用最近4個季度財報的凈利潤,動態市盈率是取用預估的公司下一年度的凈利潤。
最具參考意義的是靜態市盈率和滾動市盈率,因為他們是已經是確實發生的利潤。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市盈率。而動態市盈率是預料未來的利潤,與未來實際情況有一點的偏差。
1,市盈率反映了我們願意為獲取1元的凈利潤付出多少代價。
例如某個公司的市盈率是10,就代表我們願意為這個公司的1元盈利付出10元。
2,估算市值。
一個公司一年賺100億元凈利潤,市盈率是10,其市值就是1000億元。
市值代表我們買下這個公司理論上需要的資金。很少有公司的盈利會在一年時間里大幅的波動,但公司的市值可以在牛市的時候大幅上漲,在熊市的時候大幅下跌,原因就在於市盈率估值的大幅波動,牛市推高了投資者對單位盈利的估值。
3,市盈率的適用范圍: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
市盈率包括兩個變數:市值和盈利。所以應用市盈率的前提有兩個,一是流通性好,能夠以市價成交,二是盈利穩定不會有太大波動。
1,流通性好。
這是很關鍵的卻經常被忽略的因素。
市場上某些很小的股票的市盈率有好幾百倍,其實這種高泡沫的股票,市盈率已經失去了參考意義。因為這類股票流通性不好,只需要很少的資金買賣,就會導致暴漲暴跌。
流通性越不好的股票,市盈率就越沒有參考價值。這是因為當你想以這個市盈率去進行投資的時候,你的投資行為就會極大地影響市價,形成一種反饋效應。
例如中國香港市場很多日成交量不足千元的股票,市盈率甚至不到0.1,但從估值角度看,低到不能再低了。但當你想去投資的時候卻發現,如果你想買到這個股票,你的出價可能要比上一個成交價高好多才能買到。
流動性越不好,這個現象越明顯。a股的很多小股票也有這樣的效果。幾萬元就可以把這個股票打到漲停板或跌停板。這種情況下估值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有比較合理的流動性,是應用一切估值指標的前提。
2,盈利穩定。
這是使用市盈率的第二個前提。有的行業盈利並不穩定,不適用市盈率,例如有「市盈率陷阱」的沒落行業和周期行業,有的行業處於成長期或虧損期,也不適用市盈率。
有的行業市盈率很低,但是實際上行業進入了下行周期,盈利在不斷減少。從pe=p/e這個角度,盈利e不斷減少,市盈率pe就會逐漸變大,不在低估。這就是「市盈率陷阱」
周期行業也不是適用市盈率。例如證券行業,在牛市的時候利潤暴漲數倍,原本40~60倍的市盈率瞬間變為個位數。從市盈率角度看起來好像很低估,但實際上這只是暫時的,景氣周期一過,行業的利潤就會驟減,市盈率從個位數又變為了幾十。周期性的行業有很多,例如鋼鐵,煤炭,證券,航空,航運等。基本提供同質化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都具備比較明顯的周期性,並不適合用市盈率估值。
再者虧損股無法適用市盈率這個指標。而正處於高速成長期的股票,公司的盈利大部分需要用於再投入擴大規模,所以盈利會被人為調整,並不穩定,因此也不適用於市盈率估值。
總的來說,流動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就可以使用市盈率為其估值。
盈利收益率
盈利收益率是市盈率的變種。市盈率是公司市值除以盈利,而盈利收益率則是用公司盈利初期公司市值。
也就是盈利收益率=e/p
換句話說,盈利收益率也約等於市盈率的倒數。
例如市盈率是8,那麼盈利收益率就是12.5%
盈利收益率是格雷厄姆常用的一個估值指標。它所代表的意義是,假如我們把一家公司全部買下來,這家公司一年盈利能夠帶給我們的收益率,就是盈利收益率。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公司的盈利是1億元,公司的市值規模是8億,那麼盈利收益率就會1億除以8億,也就是12.5%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出8億元買下這個公司,那麼這個公司的盈利可以每年帶給我們12.5%的收益。這就是盈利收益率所代表的意義。一般來說盈利收益率越高,代表公司的估值就越低,公司越有可能被低估。
盈利收益率也是有使用條件的,市盈率所要求的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盈利收益率也同樣要求。
市凈率
市凈率指的是每股股價與每股資產的比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賬面價值,市凈率的定義是:pb=p/b(其中p代表公司市值,b代表公司凈資產)。
凈資產通俗來說就是資產減去負債,它代表全體股東共同享有的權益。具體的計算在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都有。凈資產這個財務指標比盈利更加穩定,而且大多數公司的凈資產都是穩定增加的,可以計算出市凈率。影響市凈率的因素有哪些?
(1)企業運作資產的效率:roe。
說到市凈率就不得不說凈資產收益率(roe)。roe等於凈利潤除以凈資產。
對於企業來說。資產本身就是企業運營的素材,企業需要運作資產,並由此產生收益,資產才有價值。同樣的資產,有的企業可以運作它產生更高的收益,有更高的資產運作效率。衡量資產運作效率的重要指標就是凈資產收益率roe。
roe是企業所有經營指標中最關鍵的一個。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也說過:長期來看,一隻股票的回報率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如果一家企業40年來的盈利一直是資本的6%(即roe6%),那麼40年後你的平均收益率不會和6%有什麼區別,即使當初買的是便宜貨。如果該企業在20~30年的盈利都是資本的18%即使當初出價高,其回報依然會讓你滿意。
roe越高的企業,資產運作效率越高,市凈率也就越高。
(2)資產的價值穩定性
資產的種類多種多樣,有的資產能夠隨著時間⌚️增值,有的則會隨著時間迅速貶值。例如貴州茅台,正在釀造中的白酒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值,但是英特爾公司生產的電腦晶元,如果沒有及時銷售,會迅速貶值。
資產價值穩定,市凈率的有效性越高。
(3)無形資產。
傳統企業凈資產很大一部分是有形資產,例如:地皮,礦山,廠房,原材料等,它們的價值比較容易衡量。但是也有很多資產是無形資產,是很難衡量其價值的,例如企業品牌,高級技術工程師,企業專利,企業的渠道影響力,行業話語權等。
如果一個企業主要靠無形資產來經營,像律師事務所,廣告服務公司,互聯網公司,那市凈率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4)負債大增或虧損
凈資產是公司的資產減去負債。如果公司的負債不穩定,極有可能會干擾到凈資產。公司如果出現虧損,可能也會侵蝕更多的資產,導致凈資產減少。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當企業的資產大多是比較容易衡量價值的有形資產,並且是長期保值的資產時,比較適合用市凈率來估值。比如前文介紹的強周期性行業,它們的盈利不穩定或盈利呈周期變化,因此市盈率和盈利收益率都無法用在它們上面,但可以用市凈率來估值。像證券,航空,航運,能源等都很適合用市凈率估值。
另外,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時間段,遇到短期的經濟危機,原本盈利穩定的企業在短期內盈利不穩定,也可以用市凈率來輔助估值。像2008—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時候,美股的盈利就會出現過短期的大幅下滑,這種下滑是不會長期持續的,但確實會影響用市盈率估值,這時就可以用市凈率輔助估值。
股息率
股息,是投資者在不減少所持有的股權資產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直接分享企業業績增長的最佳方式。我們都知道,有的股票是會分紅的。如果我們用過去一年,公司的現金分紅除以公司的市值,得到的就是股息率了。股息率衡量的,就是現金分紅的收益率。
那麼,每年的現金分紅從哪裡來呢?主要就是來自企業的盈利。企業每年賺到的盈利會拿出一部分,以現金分紅的形式,分給股東。
股息率與分紅率有什麼不同?
股息率,分紅率兩個概念很像,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分紅率也叫作派息率,分紅比例。
簡單來說,股息率是企業過去一年的現金派息額除以公司的總市值,而分紅率是企業過去一年的現金派息額除以公司的總凈利潤。這兩個比率,分子一樣,但分母一個是公司市值,一個是公司當年凈利潤。(當然細節還有一些不同,例如分紅還要扣稅等。)
分紅率一般是公司預先就設置好了的,並且連續多年都不會有什麼改變。
例如工商銀行,2016年凈利潤是2791億元,2016年現金分紅835億元,分紅率為(835/2791)*100%,即會拿出過去一年凈利潤的30%,以現金形式派息。
而股息率則是會隨著股價波動:股價越低,股息率就越高。
股息率和盈利收益率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股息率=股息/公司市值,而盈利收益率=盈利/公司市值,分紅率=股息/公司盈利,所以股息率=盈利收益率*分紅率。分紅率往往很長時間都不會變。所以對同一個指數來說,往往盈利收益率高的時候,也就是股息率高的時候。這就是盈利收益率與股息率之間的關系。
股息有什麼用?
作為普通的二級市場股東,我們買入股票,是享受不到很多權利的。
巴菲特可以用巨額資金將整個企業買下來,例如巴菲特用2500萬美金買下了喜詩糖果,當年喜詩糖果的凈利潤有208萬美元》作為公司的實際掌控者,巴菲特可以自由抉擇這208萬的凈利潤是用來在投資還是花掉。但是普通投資者卻是無法插手公司的凈利潤的。
即使公司的凈利潤高速增長,但是如果二級市場的股價不上漲,散戶還是無法享受到公司的業績上漲所帶來的好處。
然而,股息則可以將公司的凈利潤增長映射到投資者的現金收益上。股息是凈利潤的一部分,凈利潤上漲,也會帶動股息長期上漲。
你無需出售手裡的股權,就可以獲取不斷增長的現金流。實際上這也是國家分享國有上市公司收益的方法:像國內的上市銀行,大股東多為證金公司,財政部,發改委,它們要保證上市銀行的國有控股,手裡的股票很少會拋售。在這種情況下,享受收益的方法就是提高公司的分紅率,從而每年獲得高額股息。
股息是一個既能長期持有股權資產,又能同時享受現金流收益的好方法。通過長時間持有高股息的股票資產組合,你可以無需關注股價漲跌,就能通過收獲越來越高的現金分紅來輕松實現財務自由。這是長期投資股票類資產最好的收益方式,我們再也無須為波動的股價而忐忑不安,只要每年收取穩定增長的現金分紅就夠了。
時間越長,分紅在我們投資股票的收益中佔比就越大。美國著名金融學家西格爾教授曾經在他的著作《股市長線法寶》中做過研究。西格爾對標普500指數從1871年多2012年的數據進行回測,發現股息分紅是整個時期內股東收益的最重要來源。
從1871年開始,股東實際收益率為6.48%,股息分紅收益4.4%,資本利得收益率1.99%。
所以在投資股票時,股息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我們回顧以下四個重要估值指標。
第一個是市盈率,它是用公司市值除以公司盈利。
第二個是盈利收益率,它是用公司盈利除以公司市盈率,約為市盈率的倒數,它衡量的是如果我們把公司全部買下來,每年的盈利能帶給我們的收益。
第三個是市凈率,它是用公司的市值除以公司凈資產,是從買資產的角度來衡量公司。
第四個是股息率,它是用現金分紅除以公司市值
㈣ 巴菲特怎樣計算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
他的演算法和國內的演算法不同~!國內是以股息為前提計算~!
巴菲特是按照股東權益貼算未來現金流計算~!具體操作是這樣的:
股東權益=凈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性支出+營運成本增加
PS:巴菲特之路裡面寫的公式不含有營運成本增加,是 凈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性支出 不過凈現金按照也就是股東權益按照上面一種演算法更合理
然後貼算無風險利率(也就是國債)中國五年無風險國債是3.61%
股東權益 除以 無風險利率 就可以得出公司的內在價值 不過這不是股票的單股價格
然後 內在價值*市場單股價格/市場總價格 就可以得出每股內在價值(市場總價格要按流通股計算)
記住要在低於每股內在價值25%的時候在購買 就是這樣了。。。
這是《巴菲特之路》裡面寫的 還有要看趨勢投資 也就是計算權益資本收益 和 未來每年現金流增長 看是否高於市場收益水平,假如高就應該投資 等等
當然最主要的一個前提,也是忠告吧。不管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都一直在說的。你起碼要了解這個行業,你起碼要知道這個行業是怎麼盈利的。如果不了解...抱歉你的投資並不是一次好的投資。
市場是個投票機,更是一個稱量器,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心裡素質,堅信自己的估價是正確的。換個角度想假如股票跌了一半,你還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去購買公司的股票。當然了你要了解,就像我前面說的。
㈤ 巴菲特買的喜詩糖果是在哪個市場上市的
巴菲特已經收購喜詩糖果。
伯克希爾對喜詩的第一次收購:
1972年初,由伯克希爾控制的blue chip stamps(藍籌印花)公司,以2500萬美元收購喜詩糖果公司100%的股權。1971會計年度,喜詩公司凈資產800萬美元,銷售額3000萬美元,稅後盈餘200萬美元,凈資產收益率25%。收購市凈率3.1倍,市盈率12.5倍。當時,伯克希爾公司擁有藍籌公司60%股權,也就是說,伯克希爾透過藍籌擁有喜詩60%股權,伯克希爾付出的代價為2500×0.6=1500萬美元。
讀過巴菲特歷年致股東信和他在美國佛羅里達等多所大學的演講的人都知道,喜詩糖果(see』s candy)是巴菲特十分鍾愛的一家公司,巴菲特收購喜詩實際上只有1972年投入的1500萬美元,到2007年,喜詩累計為伯克希爾產生了13.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交納營業稅後,凈利潤約為12.6億美元(美國對於公司凈所得在$10萬以上者課6.4%營業稅)。2007年度喜詩的稅前利潤是8200萬美元(凈利潤約7600萬美元),假如喜詩當前的合理市盈率是10倍的話,那麼,36年間伯克希爾從喜詩獲得的紅利加上喜詩當前的合理市值,是初始投入的134倍!而巴菲特收購喜詩的獲利並不止於134倍,因為在他拿到喜詩的紅利後,又去購買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業務,see』s為伯克希爾帶來了「多重現金流」。
㈥ 營業收入的含金量主要體現在
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盈利增長率比較,分析增長的含金量。
營業收入只是手段,企業的真正目的是盈利。收入增長率與稅前利潤增長率比較,如果營收率很快,但利潤增長率並不快,這可能有問題了。巴菲特最喜歡的是稅前利潤比營業收入增長的速度更快。
他的藍籌郵票公司的郵票營業收入從1972年的1億美元下降到1991年的1200萬美元,只有原來的12%;但在同期喜詩糖果的營業收入,卻從2900萬增長到1.96億美元,增長6.76倍,而且其盈利增長速度比營業收入更快,稅前利潤從1972年的420萬,變成去年的4240萬美元,增長10倍多。
巴菲特關注營業收入,但更關注其含金量。他如此諷刺那些過於偏重於收入規模增長的大企業:「大部分機構,包括商業機構及其他機構,衡量自己或者被別人衡量,以及激勵下屬管理人員,所使用的標准絕大部分是營業收入規模大小。問問那些名列財富500強的大公司的經理人他們的公司排名第幾位,他們回答的排名數字肯定是營業收入排名。他們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如果營業收入財富500強企業根據盈利能力進行排名的話,自己的公司會排名在第幾位。
巴菲特對此深有體會,他1965年收購伯克希爾紡織廠,結果運營了21年後,不得不在1985年關閉。此前9年,紡織業務營業收入累計高達5億多美元,但卻累計虧損0.1億美元。雖然有時也盈利,但總是進一步退兩步。
㈦ 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
股神巴菲特與彼得林奇是被投資者廣為熟知的,前者被稱為美國股神,五十幾年平均年復利率20%左右,後者被稱為傳奇基金經理,13年平均年復利率29%。
巴菲特沒有開宗立著是投資者的損失,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從巴菲特歷年致股東的信中,挖掘到投資的真諦。
如果不喜歡文字,那麼2017年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是非常好的選擇。
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周期更長,也更為穩健;在這期節目中,將揭露巴菲特的普通生活與專注的復利投資。
彼得林奇提前退休,否則,與股神將會是非常激烈與精彩的收益比較。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林奇,那麼《成功投資》、《戰勝華爾街》、《教你理財》。
第一本系統性自述自己的投資理論,第二本繼續深化,第三本是封筆之作,曾被巴菲特力薦,稱這或許是送給孫子最好的禮物。錯過任意一本,都是投資者的損失。
雖然巴菲特與彼得林奇都是價值投資的代表,不過,卻是截然相反的投資方式。
1、股神的復利
投資,並非是巴菲特最喜歡的事,其實他最喜歡的是復利。這是他小時候就發現的有趣游戲,為此痴迷了一輩子,通過投資,可是理想的實現復利,所以巴菲特喜歡投資。這也被他稱為,幸運的人生,跳著什麼舞去工作。
復利,也被愛因斯坦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
從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瓊斯指數從65.73 點漲到了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那它的年復合增長是多少?只有5.3%。
這個增長率意味著,你有一萬塊錢,每年才新增530塊錢。不用巴菲特,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個增長,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因為只有他能持續數十年地堅持。
所以巴菲特會說: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彼得林奇所言:投資越早越好。
2、股神買入的不是股票
巴菲特熊市很忙,是在忙著買股票;牛市相對悠閑,往往捨不得賣股票。
1998年,可口可樂約48倍估值,對於業績穩定的大盤藍籌股,這明顯是高估了;或許是因為董事會席位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現金流的原因,巴菲特沒捨得賣。
在此後十多年的時間中,可口可樂回落到了18倍低估值。
相比於普通投資者,巴菲特整日閱讀,並不悠閑,這也是他的樂趣。相比於彼得林奇,那是無比悠閑。
並且,巴菲特的投資真諦,是普通投資者學不來的。
因為他買入的不是股票,而是自由現金流。
受到了黃金搭檔芒格與費雪的影響,巴菲特拋棄了導師格老的煙蒂股投資法;轉而開始買入優質企業。其實隨著資金量的增長與美國經濟的復甦,巴菲特遲早會走上這條路;同樣,按照他所言,如果沒有芒格,會比現在窮的多......
此後喜詩糖果是買入優質企業的第一次試水,很成功,股神嘗到了甜頭,再也收不住手。
當年巴菲特收購喜詩糖果,只給留下了1800萬美元的利潤,維持生產使用。此後喜詩糖果大約20年的時間中,為伯克希爾上繳了4億元左右的利潤,通通被巴菲特拿來買股票。
喜詩糖果的成功,令巴菲特欲罷不能。從此,他主張,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上市公司。
有兩點原因:
1、優秀的上市公司股價很難被打倒低估值。
2、巴菲特賺取利潤的方式已經改變,並非股價的波動,而是收購上市公司,掌握背後的現金流,拿來繼續投資,等同於獲取了沒有代價的資金。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說,股市關門也沒事。他掌握的已經不是股票,而是背後的公司,以及所能提供的自由現金流。無論牛熊,都賺錢......
這也是普通投資者所做不到的,也是彼得林奇不得不嘔心瀝血的原因。
3、勤奮的兔子
如果說股神巴菲特是一隻永不停歇的烏龜,那麼彼得林奇就是一隻勤奮的兔子。
有這樣一組數據:他一年的行程10萬英里,也就是一個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閱讀。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談。
他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幾打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他大約要回一個,但一般只交談90秒鍾,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000個公司檢查一遍,假定每個電話5分鍾,這就需要每周花上40個小時。
4、彼得林奇的無奈
相比於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奇簡直忙到「死去活來」,這也是為了追求業績沒有辦法的事情。 他退休後,可以擔任其他公司的基金經理,不用工作就可以獲取大概四千萬左右的年薪(1991年),為了名譽,他拒絕了。
彼得林奇退休的年齡是46歲,正直壯年,事業的巔峰時刻。原因在於,陪伴家人,以及受夠了高強度的工作。
的確,彼得林奇13年29%的年化復合增長,是嘔心瀝血換來了;在這樣下去,實在受不了。
賺再多的錢,搞再多的慈善,也要有命去進行......
他有著無奈的,號稱無股不買的稱號;據統計,他每天大約賣出一百隻股票,買進一百隻股票,換手率在300%+。
由此,很多投資者認為彼得林奇是做短線的;其實,林奇是做中長線的,只不過操作更加靈活。
熱點,不追;
題材,不買;
無業績;不買;
林奇玩轉了六類上市公司的股票,看重的還是業績。
這種操作,有風格原因,也有行業原因,存在無奈。
與巴菲特不同,基金買股票,有著倉位限制;對於房利美的投資,林奇買到了基金的資產的5%,這已經是所能購買的上限了。
否則,他還想買更多。
反觀股神,可以隨便買,看好之後,直接買下來......
受到行業的限制,這就是彼得林奇的無奈。
5、截然相反的價值投資
縱然彼得林奇不會買入沒有業績的題材垃圾股,可從頻繁的交易可以看出,他賺取的其實是股價的波動,也就是短線投資者口中的差價。
有些股票甚至因為怕錯過,買入後在觀察......
畢竟,他最多投資過上千家股票,不可能將每一隻股票的商業邏輯都看的透徹。
這點與股神巴菲特不同,他買入的每一隻股票,都是完全明確其中的商業邏輯,所以買入就是重倉。
也有很多投資者說,巴菲特是分散投資,這種說法很扯淡。
的確,巴菲特買過幾十隻甚至上百隻股票,畢竟資金量龐大,且買入就是大手筆。看好後要麼買下來,要麼買成大股東......賺取的是更多的自由現金流(免費投資資金)。
這就是巴菲特與彼得林奇的截然不同,前者重倉買入,真正目的是掌控公司,獲取自由現金流;後者分散投資,賺取的是價值投資的差價。
㈧ 巴菲特都買過什麼股票具體點
這個問題只有巴菲特可以給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