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情中心 > 國企精明股票走勢分析

國企精明股票走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5-09-13 18:20:02

A. 股票在中國是如何普及的

種。一、中國股市的曲折實現
1986年9月26日,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開張,標志著新中國從此有了股票交易。從靜安證券交易櫃台到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的股市就此已經走了23年。
1、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1983年,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成立
2、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7月20日,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3、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1984年,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吳曉玲、魏本華、胡曉煉等),發表了轟動一時的《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討》,其中第一次談到了在中國建立證券市場的構想。
4、中國第一股
1984年11月18日,新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5、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成立。26日清晨,南京西路1806號門口被圍得水泄不通,投資者蜂擁而至。當時在櫃台交易的股票只有2家,飛樂音響公司總股本50萬元,延中實業公司總股本500萬元,總共只有550萬元。開市第一天交易到16時30分收盤,共成交股票1540股(當時為50元1股,現在的77000股),成交金額85280元。
6、 深圳第一股
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
7、第一家證券公司
1987年9月27日,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8、內地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9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授權,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這是建國以來內地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9、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開業,但「開業」前面加了個「試」字。
10、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1、股市設計者點評:
股市最初的建立就是如此,「歷史在為未來奮斗的時候總是高尚和純潔的,當年設計者所構想的證券市場只有一個榜樣——歐美,歐美股市是完全市場化的結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間的活動,而中國的歷史現實卻決定了中國的股市一開始就帶著太多的政府色彩。」一位最初設計者對本刊評論說。這為後來的政策市以及國企圈錢埋下了伏筆。

二、混亂90年代初:股市徘徊在保與壓之間

1、1991-08-28,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2、1992年2月21日: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電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
3、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股票價格就一飛沖天,暴漲570%!
5月21日,上證指數首度跨越千點,在全面放開股價的利好刺激下,大盤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高達104.27%。
4、1992年8月10日 「810」事件
新股申購火爆,部分人員利用權力私買抽簽表,「那些沒買到表的互訴自己的委屈,交換各自的所見所聞,人們開始憤怒了。晚上大批大批的人群湧向市政府大門,深南路癱瘓。警察來了,武警來了,高壓水炮來了。」王安說。後來政府清查出,內部截留私買的抽簽表達10萬多張,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180人
4、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5、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8•10」之後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響猛跌22.2%。與5月25日的1420點相比,凈跌640點,兩個半月內跌幅達到45%。市場一冷就是一年多,加之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頓,連帶著股市也跟著泛綠。
6、1993年4月1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藉助衛星通信手段傳送到北京。
7、1993年8月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採用集合競價。
8、1993年8月20日:第一隻上市投資基金--淄博基金。
9、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7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商穩定和發展股票市場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8月狂潮。上證指數從當日收盤的333.92點,漲至9月13日的1052.94點,累計漲幅215.33%。
10、1995年2月23日,「3•27國債期貨事件」爆發,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11、1995年:第一家虧損公司--一汽金杯。
12、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12月16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終於扼住了漲勢的咽喉。文中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經中國證監會同意,上交所和深交所決定從既日起,對在該兩所上市的股票、基金類證券的交易實行價格漲跌幅10%限制並實行公開信息制度。當天,滬深兩市均跌滿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賣單封死在跌停板上。
13、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低開被拉起,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4、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5、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第一家ST公司:遼物資A。

三、牛市1999:功利性透支

1、1999年:5.19行情爆發。從5月19日起,在網路股的帶動下,滬深股市走出了一輪強勁的上升行情。
2、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證監會官員發表講話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要求各方面要堅定信心,發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6月25日,兩市成交量竟達830億元,創歷史紀錄。隨後,管理層還允許三類企業獲准入市,當天大盤跳空高開,上證指數當日大漲103.52點,漲幅6.59%。
3、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
4、2000年,中國股市上市公司超過1000家,總市值4.6萬億元,約佔GDP的50%。
5、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6、2001年2月20日中國證監會決定B股市場向境內開放,隨後股市開始運行牛市最後一個上行的衰竭浪。

四、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1、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3、2001年10月-證監會一家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
很快,1500點「鐵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經越綳越緊。下午3時,周小川像唐•吉訶德一般拎長槍跨瘦馬直奔國務院。晚7時周回府。晚9時,中央電視台宣布,國有股減持辦法暫停。」由五部委聯合調研,由財政部主持的國有股減持辦法,實行了3個月就被證監會一家宣布暫停了。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7月23日中石化公布法人配售結果,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參與了中石化A股的申購和配售,共配售3億股中石化。此舉說明我國的社會保險基金已悄然進入證券市場。
5、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短線反彈結束。
6、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並不再出台具體實施辦法。當日,上證指數和深成指幾乎封於漲停。
7、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12月1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當日證監會公布了QFII 相關申請表格式及內容,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了QFII交易實施細則,QFII實施全面啟動。
8、2003年1月6日,上證股指探底1311點,上市以來飽受爭議的超級大盤股中國聯通、招商銀行、中國石化同時在歷史最低價啟動,股市波段行情開始啟動。這也預示著「機構博弈」的時代開始到來。
9、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

B. 目前投資那個股票好--請專業人士幫忙分析一下。

大盤估計1500點止跌,然後進入較長的振盪整理期。估計今明兩年市場還是有壓力的,要消化大小非解禁和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不利因素影響。下一輪行情啟動將主要以國家經濟及企業盈利能力重新步入上升周期為重要依據,樂觀估計最早也得明年中期以後。

投資建議以幾只搭配為好,雞蛋不要放在一隻籃子里。
重點推薦:
以行業前景明朗、業績穩定、行業龍頭的藍籌股為主
招商銀行(600036):綜合競爭力排在商業銀行首位,競爭能力上在行業內有很大優勢,中間業務發展、金融創新成為銀行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業績持續增長,值得長期關注。

中國石化(600028):是上、中、下游綜合一體化的能源化工巨頭,是中國及亞洲最大的石油和石化公司之一。相對於其旺盛的成品油需求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管制放開的預期,對其仍存在巨大的盈利提升空間。

中國平安(601318):經營區域覆蓋全國,是以保險業務為核心的全國領先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從富通中抽身,對於公司來說也將是利空出盡,未來前景仍值得期待。

中國中鐵(601390):公司是我國基建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我國城市軌道建設特別是地鐵建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公路建設領域也佔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受益於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快速增長和良好預期,未來前景值得看好。

可適度配置中小盤績優成長股:
北大荒(600598)該公司價值主要在於其擁有的936萬畝耕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費收入持續適度增長構成公司業績穩定增長的基石。應用現金流折現法評估,其土地承包權價值為127億元。加上現有凈資產評估值80.7億元,公司合理股價在13元以上,可逢低吸納。

廈門港務(000905)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經營碼頭及港口設施、貨物裝卸、倉儲、綜合物流、轉運、物流信息管理、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建築材料的生產和銷售等。其所處廈門港面向東海,瀕臨台灣海峽,在海峽兩岸的合作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兩岸直航的長期穩定的受益者,可關注。

五糧液(000858)目前公司的商品酒生產能力已達到45萬噸/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釀酒生產基地。該股近期維持低位反復震盪格局,2008年三季報披露,股東人數略減4%,籌碼較上期集中。隨著年末的來臨,公司產品又進入銷售旺季。同時,該股是深市的一隻權重股,對調控指數有重要意義。

買入這些股票,耐心持有2-3年,收入會遠比存銀行高得多!有人推薦買基金做長期投資,道理是差不多的,主要是針對這些優質藍籌股進行長期投資。但是股票都腰斬再腰斬到今天這份上了,股價下跌空間很有限了,所以買基金不如自己買好股,眼光放長遠的話收益會比基金來得豐厚得多,也靈活便捷許多。

C. 國企的股票為什麼不值得投資

我不喜歡投資大型國有企業的股票——雖然說投資上講究將觀點以模稜兩可的方式暗示出來,但我認為,在投資大型國有企業股票的問題上,並不需要模稜兩可;而作為業余投資者,我也沒必要模稜兩可。

不符合投資的定義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經典的1934年版的《證券分析》一書中指出:
「投資是指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就是投機。」
(來源:格雷厄姆,多德:《證券分析》,海南出版社,2006. 43-44頁)

對於大型國企的普通股股東來說,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滿意回報無法得到保證,即使在企業經營良好的情形下。下面解釋一下原因。

內在的利益沖突

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和最大化股東利益的原則是存在顯著的利益沖突的。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通常是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維護社會穩定。這並不包括「最大化股東利益」一項。在實踐中,大型國有企業經常奉政府之命,以規定價格提供產品,而這一價格水平往往低於正常的供需平衡時的價格水平,這樣將減少或損害股東利益。例如,電力等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由政府嚴格管控,此行業的大型國企即使明知因此而微利或虧損,它們也不得不繼續生產,最多隻能略微降低供給。同一行業的小型國企或民營企業的處境要略好於大型國企,因為它們至少還有停產可供選擇。除此之外,大型國有企業還承擔著吸收就業以維護社會穩定的使命,特別是在競爭性領域,大型國有企業激烈競爭,但又不能裁員,產能明顯過剩,最終導致全行業微利或虧損,但競爭失利者又因維穩而無法退出,大大延長了全行業的困難時期,這對股東來說是非常糟糕的,鋼鐵業就是一個例子。

最近的一則新聞《國資委:石油石化電網通信向公益型國企改革》(來源:http://news.163.com/11/1212/04/7L20G38I0001124J.html)更佐證了此觀點。新聞中,國務院國有資產委員會副主任邵寧表態:

「談及公益型國企,邵寧指出,此類國企具備四個特徵,首先,其產品關繫到國民經濟發展基本條件;第二,在經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或寡頭競爭;第三,定價機制由政府控制,該類企業自身沒有定價權;第四,企業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應經常承受政策性的虧損。『在中央層麵包括如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企業,而在地方包括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業』,他解釋。」

這里的意思非常明確,即這些國企是公益性的,可以「經常承受政策性的虧損」,股東利益根本不做考慮。在這個大前提下,投資者為何要把錢投入到不考慮自己利益的企業中去呢?甚至,這些國企是否應上市都存疑。公益性的慈善機構不能上市,公益性的國企上市,有資格么?

綜上所述,大型國企的使命和股東利益存在內在沖突,導致股東利益無法最大化,甚至國企掌門人根本不考慮股東利益,導致其並不適合投資。

普通股股東的弱勢地位

巴菲特曾經在《通貨膨脹如何欺詐股票投資者》中指出:

「美國的投資者已經只擁有D級的股票。A、B、C級股票的擁有者是對企業征所得稅的聯邦、州、市級政府。確實,那些「投資者」並不擁有企業的資產。但是,他們卻獲得企業盈利的主要一塊。D級股票擁有者把盈利再投入來積累資本。增加的資本所創造的盈利卻被政府收走。

A、B、C級股票的另一個誘人之處就在於股票持有者可以不經任何一方投票,就立刻,突然地提高對企業的盈利分成。比如A級股票(聯邦一級)只要國會採取行動就行了。更有趣的是,這3個等級的其中一級有時投票決定增加企業過去盈利的分成。1975年在紐約運營的企業就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可怕的境地。無論何時,只要A、B、C級股票擁有者自己投票決定增加盈利份額,剩下的部分– 也就是留給D級普通股票投資者的部分,肯定減少。
展望未來,長期看A、B、C級股票擁有者投票決定減少自己份額的可能性不大。D級股票能保住自己那一份就不錯了。」
(來源: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2948)

對於中國的大型國企的普通股股東來說,情況甚至更糟糕,普通股股東大概只能算是E級。排在他們前面的有:

A級:大型國企的管理層;
B級:國稅和國家徵收的費用;
C級:地稅、地方徵收的費用,地方維穩的開支;
D級:債權人;

在這樣低級別的位置上,普通股股東想擴張他們在利益中分成比例,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他們能保住他們在分成比例中的那一份都難。現成的例子非常多:

在煤炭行業因煤炭價格上漲而獲益時,資源稅開始徵收,並以各種方式逐漸提高稅率,導致股東的分成比例降低;

某些有優勢地位的國企受政府的維穩壓力,被迫兼並效率低下的其他企業,使自身處境困難甚至倒閉,股東受巨額損失,鋼鐵行業的例子甚多;

有人認為在香港上市,受境外的監管和境外股東的壓力,普通投資者能保住自己的那一份分成,但最近的例子告訴我們這也是靠不住的。財政部控股的交通銀行2010年經營相當好,其凈利潤高達390億元,但在對待普通股股東上,卻十分吝嗇,其派發的現金紅利僅為11億元,相對於390億元的利潤簡直就是九牛之一毛。不僅如此,這11億元中的5.6億元還被作為稅收上繳給了交通銀行的控股股東財政部。上市公司分紅時不盡量幫助股東減稅,卻想方設法設計方案多交稅,這么荒唐的分紅方式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各位見多識廣的資深投資者,你們曾經見過嗎?在這里,股東的利益被嚴重地損害了。即使有香港知名股評人的強力質疑和H股小股東的批判,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來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GB/15834114.html)。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在大型國有企業經營良好,普通股股東的權益也無法得到保障,有隨時被剝奪走的可能,這是由於股東的極低的地位決定的。

結論

由於上述原因,我認為大型國有企業股票不值得投資。即使某些人爭辯說,有些大型國企股的股價極其便宜,有「交易性機會」,但這種「交易性機會」並不屬於投資的范疇,這只能算是投機。如果真的要去做這種投機,也請做出精明的決策,應該著重於找那些毛利率相對低的行業中的經營較規范的大型國企,因為比普通股地位高的利益分成者暫時還不會提更高的分成要求,並且此時這家企業的使命和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暫時還沒有沖突:它們都要求更高的利潤。對於毛利潤特別高的行業,則應該迴避,因為隨時可能有地位高的利益分成者要求更高的分成比例,股東只能打碎了牙往肚裡咽。

對於小型的、處於和民企激烈競爭環境中國有企業,我認為還是值得投資的,但這仍然需要仔細地分析。當然,這樣的小型國企最好還是民營化,由此才可解除其體制上的禁錮,釋放盈利潛力。

D. 為什麼通過二級市場購買50%以上股票可以控制該上市公司

如果你控制一家上市公司50%以上的股份,那麼你就是最大股東,企業在董事會中任何關於經營的提案均可通過,(因為超過了半數),而任何提案你均可否決(只要你不同意就超不過半數同意,通不過)。在一些需要利益相關人迴避的股東大會表決中,只要經過巧妙設計,通過公關運作,同樣會按自己的意願推進(國內這樣的事比比皆是,比如股改、資本的置換等等。),你說是不是控制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企業集團的母盤,一個精明的企業所有者是不會輕易放棄的,那些國企垃圾都不會輕易放棄上市公司,只要時機適合就會搞一些真真假假的動作。何況那些艱苦創業,從無到有的上市公司所有者,怎麼會和二級市場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當然有一些為了上市套現編造經營數據、弄虛作假的上市公司除外。如果有辦法,誰也不願把企業賣掉,守著一堆數字是毫無意義的。資產才是財富的象徵,數字不是。 這是拋開二級市場買賣規則的答案,在二級市場買入一家公司5%的股份是要舉牌的。不容易實現上述的50%買入量。大宗交易是另一回事。

E. 股票分紅派息對散戶有什麼好處

你好,股息是股東定期按一定的比率從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紅利則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息之後按持股比例向股東分配的剩餘利潤。獲取股息和紅利,是股民投資於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股民的基本經濟權利。

股票分紅好不好?

一天,你用100元買了一顆桃樹苗,每天澆水照顧,無微不至。慢慢的,小樹開始長大,價值也順應從100元漲到了150元。一年後,小樹開花結果,此時小樹價值已經達到200元,這時,你有兩種選擇方式:1、自行享受豐碩的果實,並繼續持有小樹;2、把小樹連同果實一起賣掉,獲得200元現金。兩種方式其實對於你來說價值均等。

比如我們選擇第一種自己享受果實方式。等採摘完畢後,小樹價值回歸100元,我們享受了投資帶來的分紅——果實(價值100元),上市公司會以現金的方式打入我們的賬戶內,標為現金紅利。同時,我們將繼續持有價值100元的小樹(股票);

如果選擇第二種不採摘而直接賣掉,我們也同樣獲得了——(小樹+果實)=200元現金價值。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F. 央企整體上市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央企整體上市是今後股市發展的一個趨勢,整體上市有助於央企進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而且國有資產上市後,將可獲得更高的估值。央企整體上市概念將成為股市的熱門題材,因為其潛在利潤提升空間巨大,如市盈率等估值標准已不適用,這將為個股炒作提供新的推升引擎。未來,大部分央企整體上市題材將會逐步兌現,但往往只是對相關個股產生影響,難以形成有效的行業特徵,對整個市場的推動力量也較有限。

整體上市優點:可以使上市公司獲得業績增長和估值溢價雙方面的好處。從已經整體上市的公司看,整體上市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並改善了基本面。整體上市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有利於更好的利用和發揮集團的資源、管理優勢,完善公司產品結構,提高盈利水平;其次,有利於減少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並能使一些隱性的利潤顯現出來。
整體上市可以使上市公司獲得業績增長和估值溢價雙方面的好處。
作為一種外延式增長方式,整體上市相比內生性增長方式,效果更為明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通過外生性的資產注入,可以實現優勢資源向上市公司集中,大幅改善公司的基本面,為業績爆發性增長打下基礎。
對於有些公司,由於在整體上市之前改制存在缺陷,導致大股東與上市公司之間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業競爭、關聯交易、利益輸送、大量占款等現象還大量存在,從而損害了其他投資者權益,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而在整體上市之後,此類情形將會大幅減少,一些隱性的利潤可能得以顯現出來。
從估值來看,整體上市後,由於注入優良資產,公司盈利能力變強,主業更加突出,行業地位更具優勢,因而在估值上可以享受溢價。

閱讀全文

與國企精明股票走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宏源證券交易軟體在哪輸股票 瀏覽:376
股票賬戶的意義 瀏覽:43
中山證券股票交易軟體 瀏覽:484
陝西股票證券有哪些 瀏覽:185
大通銀行股票價格 瀏覽:290
平安銀行和與農業銀行股票那個好 瀏覽:350
買股票有兩種賺錢方法其中 瀏覽:415
債卷影響股票定價嗎 瀏覽:191
投資股票靠譜嗎 瀏覽:49
股票資產市值盈虧 瀏覽:121
為何股票軟體數據不準 瀏覽:279
中國旺旺回購股票 瀏覽:280
銀行自己買股票嗎 瀏覽:624
股票沖漲停再回落後期走勢 瀏覽:854
國企精明股票走勢分析 瀏覽:475
呱呱股票ios下載軟體 瀏覽:737
威帝股票今日走勢 瀏覽:760
2020年3月17股票走勢怎麼樣 瀏覽:849
中天科技股票技術分析 瀏覽:132
股票換購etf細剛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