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養殖股龍頭企業有哪些
養殖股龍頭企業有哪些開年至今,A股「豬雞齊舞」的市場態勢已經來臨。
昨日,在養殖板塊持續發力的情況下,A股農業板塊漲幅居前。養殖概念股繼續活躍,繼生豬概念持續大漲後,養雞板塊也「飛上枝頭」。
截至昨日收盤,雞產業鏈上的益生股份(28.63+9.99%,診股)、民和股份(21.67+4.69%,診股)漲停;聖農發展(25.88+1.81%,診股)、仙壇股份(22.25-0.18%,診股)大漲超6%。與此同時,生豬概念股繼續上沖,溫氏股份(33.40+1.27%,診股)、唐人神(8.56+0.94%,診股)、新五豐(7.40+4.23%,診股)等大幅上漲。
在養殖板塊帶動下,通達信農林牧漁指數(880360)昨日上漲2.78%,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超30%。
值得關注的是,新五豐、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熱門概念股票也受到資金追捧,進入2022年目前股票漲幅榜(剔除今年上市新股)前二十。其中新五豐漲幅翻倍,益生股份、民和股份漲幅超80%。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2022年生豬、白羽雞養殖業是農業諸多子行業中景氣最為確定的兩大子行業。生豬價格上漲、白羽雞行業景氣延續是2022年農業行業投資的兩大主題。
雞產業鏈業績向好
查閱公告可以發現,雞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2018年業績均大幅上漲,進入上升周期。
益生股份2月19日晚間發布公告,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7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4.42%、216.91%,公司計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7股。
益生股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主要是由於其產品銷價與銷量同比提升所致。而其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營業收入、產品綜合毛利率同比增加,同時其投資損失同比減少所致。
民和股份、仙壇股份、聖農發展目前尚未披露年報,但均上調了業績預告。
民和股份預計2018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7億元至3.9億元,上年同期虧損2.9億元;仙壇股份也預計2018年度將實現歸母凈利潤3.8億元至4.2億元,同比上升272.66%-311.89%;聖農發展預計2018年將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億-15.3億元,預計同比增長376.04%-385.57%。
商品代雞苗價格飛漲
下游雞肉產品待漲
養雞產業鏈市場預期看好,從雞苗價格快速上漲可見一斑。
2022年1月以來,商品代雞苗價格始終5塊多一隻,一直沒降下來,最高的時候到了6塊以上。春節後,價格更是節節攀升,民和股份介紹,春節後,雞苗價格從不到5塊錢一直上漲,目前已經到了近8塊錢一隻。
益生股份相關人士表示,雞苗價格一路上漲,「表明雞養殖戶對未來市場非常看好,這主要是非洲豬瘟與祖代雞苗造成的,是消費端和生產端共同作用的結果。」
上述人士透露,雞養殖戶普遍認為,未來豬肉市場將會出現量少價高的現象。由於豬肉和雞肉的替代效應,豬肉量少價高時,價格相對便宜的雞肉則會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此外,益生股份上述人士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透露:在祖代雞苗方面,多年以來,白羽雞祖代雞苗一直依賴進口,但進口一直不暢,從2013年開始進口量飆升到150萬套,導致國內白羽雞市場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內對進口量主動進行控制,此後進口量一直不高,「2018年這個量是75萬套左右,按道理來講,這個量是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的。」
益生股份認為,商品代雞苗價格高位,對於父母代雞苗的價格將產生拉動作用。
不過,就在商品代雞苗價格一路上漲之時,其下游的毛雞及雞肉產品卻「穩坐釣魚台」。民和股份、仙壇股份方面均介紹,春節以來,毛雞及雞肉產品價格一直比較穩定,毛雞仍然保持了春節前的較低價位,不到4塊錢一斤,雞肉產品價格也相對溫和。
上述人士表示,毛雞和雞肉產品價格去年有過一段時間的上漲,但後來再沒有漲過。預計未來祖代雞苗的進口量也將穩定在75萬套左右,波動不會太大。
盡管如此,上述公司均預計,「毛雞及雞肉產品價格後市肯定會上漲,以往商品代雞苗,5毛、1塊錢都有可能,但今年的價格這么高,將影響春節以後的毛雞及雞肉產品的價格。這個價格同時也表明,養殖戶看好春節以後的消費市場,預計春節後毛雞的價格至少在四五塊錢一斤。」
豬周期拐點到來
相對近期雞產業鏈的發力,生豬板塊從今年伊始就站在了風口,通達信豬肉指數(880936)今年以來累計漲幅30%,龍頭股新五豐漲幅翻倍。
在本輪豬周期中,非洲豬瘟疫情成為加速行業產能出清的重要因素。2018年8月後,受疫情影響,包括東北地區在內的全國超八成省份跨省調運受限,多地出現養殖戶深虧、補欄積極性急速下降的局面。
同時農業部發布生豬存欄環比同比數據也顯示,2018年12月全國400個監測縣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上月下滑2.3%,同比減少8.3%,同比降幅較上月(-6.9%)擴大了1.4個百分點。
搜豬網分析師馮永輝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時表示,據市場調研情況顯示,生豬行業去產能已經確定開啟,這就是豬周期拐點的前兆。
他表示,2018年12月份農業部公布的生豬市場數據顯示,國內生豬養殖的成本在6元/斤,而目前全國生豬養殖行業平均每養殖一頭豬就要虧損200元左右。此前,東北地區豬價最低時甚至達到3.2元/斤,頭均虧損高達500元。豬價繼續向下空間已經不大,後續價格上漲的預期已經形成。
北上資金推動豬行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的A股生豬行情,北上資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推手。
數據顯示,截至2月19日,開年以來北上資金累計凈買入990億元,已連續15個交易日保持凈流入態勢,凈買入金額遠高於歷史同期水平。與2018年同期相比,開年來北上資金凈流入規模同比增長超3倍。
其中,北上資金對農林牧漁等板塊持續加碼,已連續10周加倉,農林牧漁板塊上周表現同樣亮眼,板塊指數累計上漲11.44%。
北上資金從2018年11月30日持股農林牧漁行業4.98億股,到2022年2月15日持有7.01億股,持股數量增加40.76%。
從個股來看,Wind統計顯示,牧原股份(47.28+3.34%,診股)漲幅亮眼,而北上資金從春節前就開始潛伏,成為北上資金加倉速度最快標的;同時,北上資金對板塊權重股溫氏股份開始加倉,據統計累計規模超過2億元,最新持股比例逼近1%;正邦科技(10.00+10.01%,診股)、順鑫農業(41.70-0.95%,診股)也獲小幅加倉。
此外,在包含「農業」的公募基金中,部分產品今年以來上漲幅度明顯,其中的重倉股也多覆蓋豬產業相關股票。
㈡ 400億進軍新能源,正邦科技的「新故事」還是「假噱頭」
6月20日,正邦 科技 宣布將會攜手國家電投進軍新能源產業。在賽道股大幅反彈的六月,「沾鋰」概念無疑是投資者的最愛,公司股價也因此喜提漲停,股價大幅反彈的同時公司也暫時擺脫了股權質押風險。但公司涉嫌「市值管理」的質疑聲卻冒了出來。
互聯網行業中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近日,恰好有一家養豬企業,主動選擇向風口靠攏。
6月17日,正邦 科技 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國家電投簽訂「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擬布局光伏、風電、綜合智慧能源等產業,項目總投資高達400億元,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
「『江西豬王』竟然開始跨界布局新能源了,合作方還是央企,看來公司的股價有救了」,一位投資者如是說道。
或受上述利好消息的影響,公司股價於公告發布後的首個交易日暴力反彈。6月20日,公司股價一字漲停,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報6.95元/股。
然而,資本狂歡「轉瞬即逝」,6月21日開盤,正邦 科技 迅速下跌,最終收跌4.6%。二級市場用腳投票背後,正邦 科技 投資額高達400億的新能源項目讓外界疑慮叢生。
對於目前身陷流動性危機的正邦而言,400億不是一筆小數目。監管機構以及二級市場有著相似的疑惑,跨界新能源的錢究竟該從何處來?
進一步深究,因股價「跌跌不休」,正邦 科技 的大股東質押股份如今已經在平倉線的邊緣,另有聲音認為,轉型或是正邦 科技 的權宜之舉。
400億的新能源項目,究竟是「真故事」還是「假噱頭」,仍需交給時間驗證。
400億擴產 資金從何而來?
率先發出質疑的是深交所。
監管層與投資者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此前不久,正邦 科技 還因為資金緊張,公司旗下的商票發生了逾期。
6月8日,江西正邦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於部分商業承兌匯票逾期未兌付的公告》指出,受豬周期影響,正邦 科技 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截至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兌付余額合計5.42億元。
對於一家市值巔峰接近800億元的大型豬企而言,5億的票據兌付本不應該是什麼難題,但公司在過去幾年近乎於「瘋狂」的擴產中,動用了大量杠桿工具,這使得不僅使得公司的負債率高企,還為公司帶來了大筆的財務費用。
高杠桿、高利息下,正邦 科技 的現金流「捉襟見肘」。
公司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持有貨幣資金余額51.33億元,同比減少60.65%,其中受限資金32.98億元,而同期有息負債余額232.48億元,一年內將到期的債務金額合計188億元。期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已高達92.60%。
豬價上行周期中,公司可以通過賣豬的利潤來補足高杠桿問題。但在豬價下行的2021年,公司負債高企的風險逐漸暴露了出來。
據卓創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生豬日度均價為16.3元/公斤,較年初下降19.11元/公斤,累計跌幅超過50%。
最能直觀反應這一問題的便是公司的業績,根據公司財報數據顯示,正邦 科技 2021年報及2022年一季報均呈現虧損,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188.19億元、-24.33億元,同比下滑427.62%、1249.73%。
如今的公司不僅盈利能力堪憂,手中的負債亦是危如累卵,公司及子公司和金融機構、上下遊客戶合作方等簽署的逾百億擔保更是隱性負債。
為了舒緩緊綳的資金鏈,公司也是祭出了定增、轉讓資產等諸多手段,但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公司造血困難的困境。
公司的股價也是隨著公司基本面的惡化而不斷下挫,2020年8月7日至今,公司股價累計跌幅高達71.24%,市值也從原先的800億元跌至目前的200億元。
公司股價大跌之後,股權質押風險也接踵而至。這樣的背景之下,公司突發利好後的漲停則顯得十分耐人尋味。
無奈的 「市值管理」?
對於正邦 科技 的股東而言,公司股價大漲無疑是喜聞樂見,但對於公司實控人林印孫而言,公司股價的觸底反彈更像是讓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根據wind數據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正邦集團有限公司手中未解押股權質押數量達6.68億股,占其持有股份總數的92.4%。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股權質押項目中有一部分是在公司股價處於高位時實施的,在公司股價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陰跌後,該部分質押項目或存在平倉風險。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在公司高達119條的質押明細中,發生在近一年內,主體為正邦集團有限公司的質押項目數量高達33條,其中達到預警線的質押項目數量為7例,已達到平倉線的質押項目數量為1例。
公開資料顯示,正邦集團背後的第一大股東為林印孫,持股比例高達60.75%。
而在查閱其餘未達到預警線的質押項目後發現,這些項目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公司近期的股價低點距離預警線僅一步之遙。
以公司2021年12月所進行的一筆股權質押為例,股權質押人為正邦集團有限公司,質押權人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質押股份數量高達7400萬股,占正邦集團有限公司所持有公司股份9.49%,平倉價格為5.14元/股,距離公司近期股價低點5.21元/股僅相差0.07元。
這也意味著公司股價一旦加速下滑,公司大量的質押項目將會面臨平倉風險,對公司股價進一步形成負反饋。最壞的情況下,若質押部分股權全部被強制賣出,不排除公司實控人易主的可能性。
不過這一切都在公司宣布進軍新能源後迎來了曙光,股價的大幅反彈幫助公司暫時擺脫了質押盤遭到強平的問題。但公司涉嫌「市值管理」的質疑聲卻冒了出來。
成敗 「豬周期」
今年一季度正邦 科技 業績再度大虧之際,有投資者將正邦 科技 比作為當時的雛鷹農牧,建議公司提早進入債務重組。
2019年10月,昔日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就曾因資金鏈斷裂餓死數百萬生豬,最後無奈退市,導致雛鷹農牧無緣接下來為期兩年的超級豬周期。
但若把時間撥回2020年,正邦 科技 的待遇則是完全不同,當年公司依靠著暴漲的豬價大賺57.44億元,同比增加248.75%,實現營業收入約為491.66億元,同比增長100.53%。
公司的股價也是水漲船高,2020年期間公司股價最高漲幅達63.49%。也因此,正邦集團實控人、正邦 科技 創始人林印孫也一躍成為胡潤百富榜上的江西首富。
很難想像,兩年的時間里昔日的「江西豬王」就成了投資者眼中的「敝屣」。而公司基本面之所以惡化的如此之快,既有上文提到的公司大舉借債擴張的因素存在;另一方面,也部分源自公司在轉型「自繁自養」模式時步伐過快以及轉型時間節點的選擇錯誤。
近年來,隨著一輪輪豬周期的交替更迭,規模化養殖已經逐步代替「公司+農戶」養殖模式,成為生豬養殖未來的趨勢,養殖公司紛紛跑馬圈地以求在競爭中搏得好位置。作為行業領先者之一,正邦 科技 自然不想在本輪擴張中落後於人。
2021年下半年開始,正邦 科技 開始逐步由原先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逐步轉向於「自繁自養」模式。而2021年的下半年正式此輪豬周期的景氣低點,當時的豬肉價格一度下探至11元/公斤的整數關口。
需要注意的是,相較於公司此前沿用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自繁自養」模式下雖然在生產成本以及成產效率上更勝一籌,但該模式所需的育肥土地和豬舍都需要自有自建,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十分龐大。
而在2021年下半年也就是豬周期的景氣低點,公司的盈利能力正處於下滑階段,顯然難以為如此龐大的項目持續輸血。
正邦當然明白這其中的利害,其也曾想過退出,這點從2021年公司淘汰母豬的數量上便可以窺探一二。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淘汰母豬約220萬頭,一、二季度分別淘汰35萬頭、5萬頭,這意味著公司在2021年下半年淘汰了母豬約180萬頭,抽身之勢初現端倪。
但豬場一旦開工便沒有了回頭箭,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 科技 在建工程為 歷史 高位的41.21億元,主要就是各地在建的豬場。
本文源自環球老虎 財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