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盈率比美国的高出许多请高手回答一下。谢谢
中国的股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赌,投机气氛很浓,要是靠价值型投资的话估计比较难。而美国的市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市场比较接近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公开程度什么的都做的比较好。他们侧重的是价值型投资,巴菲特就喜欢价值型投资,所以他才有今天的成就,但是要是他到A股来投资不见得会有现在这样的收益。所以市盈率偏高于美国主要是我国的投机行为致使股价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该股的真实价格,所谓的游资炒作等!
给你市盈率计算公式:S=P/E S:市盈率 P:每股价格 E:每股净收益
这样我想你应该更加清楚了!
‘贰’ 中美股市为何涨跌不一致解析A股走势差异
中美股市涨跌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投资者结构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的差异。
1. 经济基本面
2. 政策环境
3. 投资者结构
4. 市场成熟度
综上所述,中美股市涨跌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投资者结构和市场成熟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中美股市的走势。
‘叁’ 中国股市与欧美股市的区别
一,中国股市与欧美股市的区别:
1、投机机性。中国股市的投机性非常的高。据统计,中国股市去年的换手率达1000%,而美国不过200%多。因为美国人把股市当成投资的场所,没有过高的要求。年收益能达20%的收益就非常满意了。而中国股市由于投机的成分高,所以股指的波动非常大,造成很多人的错觉就是股市很赚钱。正是由于股指的大起大落,反而给国外的投资者以可趁之机,所以每当涨幅过大时,想不抛都难。
2、涨跌幅。前一段有人说美国股市跌10%美国政府就会发出警觉,跌20%就已经是熊市了。而国家的股市都快跌50%了为什么政府还不救市。其实是不明白,美国股指都在1000以上,能涨20%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股市是从1000多点上来的,股价动不动就能翻几番。波动非常大已经变成很正常的事了,所以政府不急。而在美国投资是一个很漫长的事,根本就不要想一夜暴富的事。美国人讲的就是长期投资。所以在美国当股指跌到20%时,简直就可以称为股灾了。
3、GDP的增长。由于美国的GDP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左右,GDP保持在8%以上。这一点也决定了中国股市为什么可以高市盈率,而美国不能高市盈率。判断一个上市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市盈率要求一般不能超过20倍。目前股市的大蓝筹公司的市盈率也就在20%左右,所以已经非常有投资价值了,已经基本和美股接轨了。由此不难理解管理层为什么在这个点位选择救市。
‘肆’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有哪些异同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一场深度剖析的比较
当我们把沪深300指数与标普500进行对比,一个显着的不同点跃然眼前:中国股市的波动率远超美国股市,沪深300指数的波动幅度大约是标普500的两倍左右。这看似直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市场动态与投资者心理的较量(沪深300 VS 标普500)。
这种高波动率意味着,中国的股市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短短数年间,上证指数曾在2007-08年间从2000多点飙升至6000点,旋即又跌回3000点。而在2015年,一年内股市狂飙至5000点,随后又急转直下。这种“牛短熊长”的模式,与美国股市的“慢牛行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牛短熊长 vs 慢牛行情)。
这种现象背后,不仅反映了市场机制的差异,更是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反映。中国股市中,大多数散户投资者的思考模式主要分为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大类(正向与反向思维)。
正向思维的投资者,看到股票价格上涨,会因自己的正确判断而感到欣喜,这促使他们加大投资力度。然而,这种模式的盛行源于社会模仿效应,大部分散户并非基于专业分析,而是跟随大众(模仿的本能与信息不对称)。他们倾向于在价格波动中“追涨杀跌”,缺乏对公司的深入研究和长期视角。
反向思维则相对罕见,如股神巴菲特所说,年轻人在股市大跌时反而是幸运的,因为这让他们在未来的投资中有更低的起点。反向投资者在市场大跌时买入,大跌后卖出,他们依赖的是专业知识和理性判断(反向操作与套利)。
中国股市高波动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这些正向思维主导的市场行为与套利者的相对缺乏。在知识匮乏、投资者信心不足的环境下,跟风和模仿成为主导,导致市场情绪波动剧烈(市场平衡与套利的缺失)。
因此,理解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异同,不仅在于数据对比,更在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分析。只有在理解了这些因素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洞察市场动态,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理解与决策的重要性)。
‘伍’ 中国股市为什么比不上美国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市场成熟度与投资者结构:
监管与制度差异:
市场驱动力与投资目的:
设立背景与市场灵活性:
经济全球化与交易时间:
综上所述,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差异主要源于市场成熟度、监管制度、市场驱动力、设立背景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股市在投资策略、回报预期、市场波动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陆’ 美国的股票和中国的股市一样吗
1、设立初衷不同:中国股市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国企的融资问题,是由顶层向下设计的,受政策影响较大。美国的股市起初并没有过多的监管,是由下向上建立的股市,市场的力量占据主导。
2、市场主体不同:中国的股市以散户为主体,投资跟风、追涨杀跌,市场不够有效。美国股市以机构为主体,主体倾向于价值与长期投资。
3、公司上市要求不同:中国公司上市为核准制,企业要上市得经过发审委的批准。(今年证券法大修注册制预期落地)。美国股市没有监管的历史,企业上市为核准制,保证纰漏信息真实完整即可。
其中中国和美国股市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股市中大约有80%的交易量来自于散户个人投资者。而在美国股市中,散户投资者在股市中的交易量比例不到10%。这一巨大的差别,造成了中国股市中可以被割的“韭菜”特别多。在笔者和Jason Hsu的访谈对话中,对这个问题有过专门的讨论。
上面提到的这一差别,也造成了机构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价值和影响不尽相同。长久以来,中国股市的监管层一直觉得中国股市中的散户股民太多,而机构参与度不够。因此监管层想了不少办法来提高机构在股市交易中的份额。
然而,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顾朝阳教授的研究(Gu et al, 2012)显示,机构除了可能提高市场的监督有效性之外,也有相当的“掠夺性”。在一个充满着“人傻、钱多”的市场中,广大散户就成了机构和券商联手收割的对象。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券商和机构之间的关系说起。
券商分析员首先发布一个“买入”的投资建议。广大散户在看到该“买入”投资建议后,纷纷跟风买入,把股价推高。在股价被节节推高的过程中,基金经理乘机把手中的股票抛出。等到市场上的热度减退,股价回落时,基金经理再在低价位将该股票买入。这样“一买一卖”,基金经理就和券商实现了一次完美合作,完成了对散户股民的一轮“收割”。
顾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醒广大投资者,在对待券商分析员发布的“强烈买入”投资建议时,我们应该多长一个心眼。特别的,我们要判断一下被强烈买入的股票,是不是某个和该券商有紧密联系的基金的重仓股。如果某基金重仓持有一支股票,同时和发布“强烈买入”投资建议的券商有很密切的业务往来,那么我们就应该提高警惕,谨防自己成为“割韭菜”陷阱的受害者。
由于大型基金机构是券商的客户,向他们支付交易佣金,因此券商分析报告受基金和机构的影响可能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顾教授同时提到,基金和券商之间,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利益往来关系,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交网络联系。而这个社交网络联系,往往被大众忽略,同时也难以从监管层面进行管理。
举例来说,大约有40%多的基金经理,以前是券商研究部门的分析员。很多基金经理和券商分析员,是同学或者校友关系。这种社交关系网,意味这基金和券商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和“共谋”的关系,而非“互相监督”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基金和券商有着非常多的共同利益。在这种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机构们联手在股市上忽悠散户,“玩”一把个人投资者,就不那么难以让人理解了。
聪明的投资者,需要理解这些机构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背后的利益激励机制。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降低自己成为“被割韭菜”的可能性,避开投资理财中的“地雷”,努力成为“投资丛林”中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