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印冲突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启示:其实两个国家的冲突往往是因为某些观念都不回来。我们不能站在一个过于偏袒其中一个国家的地位上评论。更应该的是调节俩者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得到平衡,得到和谐有序,共同发展。这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中印冲突事件:
2020年4月,印度边防部队单方面在该地区抵边修建设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议。
2020年5月6日凌晨,印度边防部队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中方边防部队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现场应对和边境地区管控。
2020年6月6日,在中方的大力推动下,双方经过多渠道沟通,两国边防部队举行首次军长级会晤,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缓和边境地区局势。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
2020年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印冲突
2. 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原因、影响是什么
背景为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原因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影响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战争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2)中印冲突对西部创业股票影响扩展阅读:
中印战争的相关情况:
1、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2、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3. 1962年中印战争及中印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11月24日第二次会谈时,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赫鲁晓夫表示,在上一次会谈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承诺,因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苏联必须进行“战备”。苏联现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了。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去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看起来像五条腿的狗,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同时还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询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马利诺夫斯基回答说:“当然可以,但你们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12月12日,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鲁会谈中表明了苏联的立场。他首先表示,苏联政府钦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鲁致力于不结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努力。贝尼迪克托夫说,中印边界冲突应该通过谈判,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尼赫鲁在会谈中态度强硬,声称:“我们当然没有入侵中国的领土,但必须考虑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属于印度的领土。”对有关同中国谈判的问题,尼赫鲁坚持必须恢复到三个月以前的边界状况,才能进行谈判。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向印度呼吁和平解决边界冲突。1962年10月24日,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强调边界冲突必须结束。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两次致函尼赫鲁,表达中方的意图。11月20日深夜,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向他宣布中国单方面停火的决定。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开始,中国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从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印边界冲突以“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的方式结束了。
有关论着指出,苏联通过威胁停止向中国空军提供燃油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结束边界冲突,据说苏联是应印度的请求采取了这一步骤。目前尚没有直接的档案文献印证这一说法,但肯尼迪总统的顾问鲍尔斯(Chester A.Bowles)在1962年10月13日同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Anatoliy Dobrynin)的一次谈话却耐人寻味。鲍尔斯在谈话中指出,中国同俄国不一样,它缺乏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国70%的石油都是来自苏联,并将从苏联在靠近中国边境的西伯利亚新近发现的油田获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于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亚新发现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亚小麦生产的潜力可能会使得中国自给自足,这难道没有引起莫斯科的关注吗?”鲍尔斯明确指出:“如果有一天苏联和美国能够携起手来,苏联通过石油、美国通过食品,就可以对中国施加有效的压力,我们为什么不马上就做?由于到那时我们关系友好,我们可以为你们的边界安全提供保证,因此不会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们之间的麻烦了。”
五、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苏关系和冷战的影响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一些国家的反应使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坚信“革命外交”的正确性,由此对中国外交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共领导人相信,“西藏、新疆边境的部队在前线同尼赫鲁和修正主义作斗争”。毛泽东后来也总结说,中印边界冲突打了一场政治军事仗,或者叫军事政治仗。因此在边界冲突的背后,所显示的是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国际战略问题上同苏联存在的根本分歧,并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标志。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在如何认识和实践“和平共处”路线的问题上,中国全面抨击苏联的指导思想和外交政策。
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苏共领导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苏联领导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全部立场和政策充分地表明,他们背叛了中国人民,背叛了苏联人民,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背叛了印度人民,背叛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赫鲁晓夫“支持印度反动派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同美国一起,用军事援助,去鼓励和帮助印度反动派向中国进行军事挑衅”。
在中共领导人看来,中苏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在1963年7月同苏共中央代表团的会谈中,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反复强调:你们使美好的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多么混乱的境地!在处理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的关系时,你们完全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利益,而是从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立场来行事。当你们认为自己的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当你们相信自己抓住一根由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赫鲁或诸如此类的人递给你们的某种稻草的时候,你们就兴高采烈。对那些不跟着你们的指挥棒转、不受你们摆布的兄弟党和兄弟国家,你们就暴跳如雷,你们就宣布社会主义阵营根本就不存在。当由于你们自己的错误政策而处境不妙、遭受挫折的时候,你们就迁怒于那些坚持原则和真理的兄弟党和国家,把它们当作出气孔和替罪羊,你们甚至牺牲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来迎合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以便寻找出路。
中共认为,赫鲁晓夫“一味宣扬帝国主义已经承认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并且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看作是同和平共处政策不相容的”。“正是按照这种逻辑,赫鲁晓夫把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坚持正确的立场,把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印度反动派的武装进攻实行自卫反击,叫做'破坏和平共处'。”中国强调,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观点,正是他篡改列宁关于和平共处原则的突出表现:“苏联领导人所说的和平共处,实际上是投降主义。苏联领导人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的立场,不仅背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而且也说不上是中立的。他们同美帝国主义一起,援助印度反动派反对社会主义中国、反对印度人民。他们不仅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背叛了印度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印度人民的,是尼赫鲁政府。大力支持尼赫鲁政府、并且从各方面为尼赫鲁政府的反动政策进行辩护和粉饰的,是苏联领导人。苏联领导人背叛印度人民的革命事业,这笔账总有一天是要算清楚的。”
其次,对待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立场。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两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战略,体现了中国的“革命外交”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新的认识。中共坚持相信,“有些新独立国家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随着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越来越投靠帝国主义,实行反人民、反共、反革命的政策。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坚决反对这种反动政策。一般地说,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时候,应当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对于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倾向,实行联合的政策;对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和勾结的反动倾向,实行斗争的政策。”因此,“如果不同反动的民族主义进行必要的斗争,反而同情、附和和支持反动的民族主义者的反动行为,成为他们的伙伴,那就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背道而驰,坠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泥坑。”具体到尼赫鲁的政策,中共认为,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统治集团挑起中印边界事件,直到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犯,正如他们干涉中国西藏一样,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同帝国主义利益密切结合的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这种扩张主义的反动思想,正是尼赫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美帝国主义的需要,充当了国际反华运动的马前卒。这就是中印边界纠纷的根源和背景。”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就是“同那些不管采取什么反动政策的民族主义国家合作”。
最后,对不结盟运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的认识和态度。鉴于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和地位,通过中印边界冲突,中共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强调不结盟运动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领导人相信,尼赫鲁政府摇摆不定,他们已经不再是中立国家,虽然他们声称自己属于不结盟国家,实际上却干着侵略扩张的事。印度现在变得更加依赖美国的援助。领土问题的实质是印度政府企图兼并西部边界地区更多的土地,他们在破坏印度共产党和印度人民革命斗争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攻击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印度反动派及其代表人物的阴谋,如果我们不彻底揭露他们的反动言行,他们就会进一步投靠美国,这样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将造成更大的危险”。
对中共的上述政策立场以及对苏联政策的抨击,苏联做出了公开的反应。1962年12月12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发表讲话,批评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政策。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科兹洛夫(F.Kozlov)在12月2日至8日召开的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也批评中国在中印争端问题上的政策是“冒险主义”,有利于反革命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共产主义的活动。在1963年7月25日的一份声明中苏联强调:“当看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并作为寻求独立的国家之典范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同一个年轻的中立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力图使用那种方法在事关某段边界的问题上取得有利的解决途径,对此人们感到困惑和愤懑。”《真理报》1963年9月1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一定对苏联爱好和平的立场不满。也许,他们希望是用战争手段解决同印度的边界问题,并希望得到苏联对他们行动的支持。如果北京的领导人希望得到这些,他们肯定有理由痛恨苏联的立场。”
苏联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对冷战和大国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在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也大力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这种战略态势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方面,第一批4架米格21型战斗机在1963年2月交付印度,成为苏联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标志。
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结束到1964年5月,苏联向印度提供了价值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64年9月,苏联决定在未来5年向印度提供14亿美元的贷款。1965年印巴战争后,美国和英国停止向印度提供军火,苏联则大力向印度援助相关军事物资。1967年,印度获得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500辆,战斗机100架;1969年至1970年,苏联向印度提供450辆重型和中型坦克、150辆轻型坦克、140门口径为100毫米的火炮、两艘潜水艇、一艘驱逐舰、120架米格21型截击机、32架安型运输机、140架战斗机、109架直升机、50套地对空导弹发射设备。同西方相应的价格相比,苏联的上述军事设备一般便宜40%-50%。至于从苏联大量购买军事装备的意图,印度国防部长查万(Y.B.Chavan)在1965年9月表示,苏联的武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付中国。
在中美敌对和中苏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大力发展同印度的关系,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内的合作,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中国南部边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印边界冲突和苏印关系发展的重要后果,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印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同时更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敌对。对此苏联认为,中国在极度恶化同印度关系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同“威胁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员巴基斯坦结成了事实上的盟友。中巴事实上战略关系的形成,使得东南亚条约组织基本上失去了效力,美国开始降低对巴基斯坦在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期望,战略重点进一步转向印度,这种战略调整对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
4. "中印对峙导致第二次战争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中印现在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引发了两国民众对中印第二次战争的遐想。从民间舆论看,双方民众的好战程度都不低。在此以个人观点分析下未来的走势。以7月20日为止的局势看,双方的对峙仍在继续。本次是印军推进到中方的地段,所以主动方在印度而非中国。首先看中方的态度:中方反复要求印度先撤军,并在新闻中高频率出现在西藏演习等的新闻。从这些方面看,至少现在中方最高领导层仍是不希望打的。为啥这么说呢?凡是用兵,首先就是不能让对手知道自己会怎么打。而现在中方把演习之类本应保密的事情都宣扬出来,违反了上述原则,所以反而证实中方顶层现在还是希望和平解决,而非战争解决。这与外交部的反复声明体现的核心是一致的。中方现在也不在乎明确这个态度,因为如果互相都能平和处置,才能有气氛来缓和局势,那么现在中方至少首先是平和但严正的。这样球就在印度一边了。印度作为挑起本次对峙的主动方是否会同意撤军呢?从印度的政治局势来看,莫迪上台后进行了大幅的金融改革,去年的废钞令搞得印度流通货币匮乏,今年搞的税制改革也是搞得商家非常不满。他的作风就是:今天下决定,马上就执行,而不留充分的准备期。这个上面可见,这个莫迪政府的执政经验其实是非常欠缺的。而他又喜欢搞大动作,综合起来看,用中国成语说来就是“好大喜功”。这种人当政,一定是个“大折腾”。那么在军事上跟敌国搞点小摩擦就是政治上转移民众视线的手段了。他在国内搞得越糟,就越会喜欢搞摩擦。这个我们是要有思想准备的。说到印度人认为的敌国,第一个就是中国,第二个就是巴基斯坦。印度人看中国,就像中国人看日本,永远记得你打过我。虽然中印1962年的战争本来也是印度入侵中国导致的,但印度国内的宣传从来都是只说中国挑起的,而从来不提自己蚕食中国领土的。而且印度曾打败过巴基斯坦,但从来没有打败过中国,所以这个恨是一直在的。所以,印度1962年之后始终将中国作为第一敌人的。但中国在边境基本是采取守势且不首先开枪的态度,所以中印边境长期以来有对峙无战争,这也是印度方面时不时敢于蹭点小便宜的勇气来源。而且与中国的边境对峙上表现强硬是可以提升国内人支持率的,所以无害的用下也不错。这就是事情开局的原因。有了开局就得看怎么终局了。这个就和印度政治游戏规则有关了。印度自称是民主政治,其实印度的民主是民粹主义的风格更甚些。民粹主义的特点就是民间舆论绑架高层决策。这个政治风格下,一旦对峙事件被公开,印度进军容易,撤军难,难就难在怎么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一般来说,印度有以下可能的方案:1)占着不走。如果印度方面觉得中国拿他们没法,那完全可能就赖皮下去。这个印度人绝对做得出来,因为如果按“占着的就是自己的”的暴力法则,他们永远都是有理的。况且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当然,代价就是要准备打仗。2)现在高调宣扬对峙,顺便试探各大国的态度,如果能引美俄日以前来增援,那好处统统收下。拖延到冬天,民众不再关注了,前线士兵也受不了驻地的艰苦了,然后顺势找个借口,比如大雪封山,撤下来。当然要悄悄地。中国方面是乐见其成的,所以肯定也不会去宣扬。这事就这么过去了。3)近期撤军。近期的对峙是舆论焦点,这个得有个足够好的借口才行。所以可能性不大。选1还是选2,绝对是和印度高层的决心有关的。选1就得准备打,无论结果如何,印度其实都是不如不打的,这个往下会具体分析,但印度高层的智商未必不会被一时的意气用事盖过。选2则比较明智,得了好处还不丢面子。如果真打,也有几种打法,因为是印度入侵了中国,这个打估计也多半会是中国主动打。那中国的目标设定就会影响整个的打法。中国的目标会是怎样呢?有几种可能:1)恢复洞朗地区到对峙前的状态如果仅仅是洞朗,双方最多就是互相打打炮而已,基本不触及各自的后方,将中印边界变成印巴边界的模样。这个中印在1965年的边界冲突就是这样的。双方打累了也就歇了,各自都会说打死对方多少多少,似乎都出了气,对内都有交代了,但就是摩擦级别,估计之后也慢慢就变成冲突前的状态了。2)进占印度领土中国之前没有守藏南,其实是因为地理形势造成,不是不想占藏南,而是无法在冬季长期守住。藏南其实在喜马拉雅山南面,和西藏之间冬天要翻过喜马拉雅山,难度可想而知,迄今这个情况没有大的改变。所以,一旦开战后遇到冬天,藏南地区的中国军队就几乎是孤立的,在双方技术水平差别不太大的情况下,军事上毫无胜算。所以中国对印作战的最大对手是世界屋脊的天气,而不是印军。为了不留下被打败的可能,中国军队要么在极短时间内打残印军,要么就只能主动放弃所有印军便于攻取而中方无法保证后勤的地区。这个极短时间有多少呢?冲突地区在9-10月就会开始封山,离现在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看现在的双方外交的措辞,估计到封山都还没打起来呢。所以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适合中方在洞朗地区动手(或者说失去耐心)的时机会在何时呢?也在大雪封山之后。洞朗位置在山脊附近,那里大雪封山时期接近半年,其中任何时候中方动手,印度的增援难度都是巨大的,就算能来也会很慢。如果此时中方突袭印度守军,印度守军是无法得到及时增援的,也就是孤军。所以让我们先耐心等着那里下雪吧。
5. 中印战争对股票和黄金石油的影响
战争爆发会使得不稳定性增强 这个时候黄金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等价物必定价格上扬 包括纸黄金和实物
6. 中印冲突的战争结果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2008年1月,辛格总理在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到包括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视察,抛出推动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开发的一揽子计划。11月8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又在中国达旺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访问时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达旺拥有主权。印度强化对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事实占领”和“事实开发”的做法,不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不利于两国在安全领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协议签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战略对话层次增信释疑,可能也会阻碍中美关系提升的高度。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在边界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 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第六,这场战争震慑了印度军队和政府,为国家谋求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和相处。
7. 中印对峙会影响股市吗
上兵伐谋,次之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伐兵了,10月前如果不能解决,就只能采取下下策:最下攻城。
10月前必须解决,你就等消息吧。
8. 当前中印问题对中国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中印关系受到影响,导致中印贸易额下降,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印度处于我国西南的大后方,且军事力量很强,并且军力在稳定发展,所以危害到我国国家安全;印度位于印度洋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不利于我国海军向印度洋发展。且印度为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强,印度可能成为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9. 忍让也是有限度的!违背承诺、非法越线!中印激烈冲突,西部战区是如何发声
针对近期的中印边境冲突事件,西部战区的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做出了严肃回应。针对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张水利大校做出以下的回应: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中国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相信我们是一定不会容忍的,一定会做出坚决回应来打击印方的嚣张气焰。而根据日前的新闻,可以看到西部战区也是调集了大量军队前往加勒万河谷威慑印方。
10. 请问中印战争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中印开战的时候,世界已经是在经历第三次世界大战!只可能降低一点中国获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