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最新txt全集下载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米歇尔·大卫-威尔自传》(内容节选)
一
我向来胸有成竹,总有一天我将掌管拉扎德银行,可是我发现,对这一点毫不存疑的人只有我一个!1977年我来到纽约接掌大权,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原来人人都以为让我这个年纪轻轻的法国幸运儿来做拉扎德一把手的主意太离谱了,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这证明当时拉扎德在纽约的老板安德尔·梅耶走投无路的程度,他实在找不到接班人,只得祭出了破釜沉舟的一招!在媒体对我比较严厉的70年代,我看到"法国幸运儿"这个称呼再度冒了出来。美国人不是看不得别人发财,从来不为这方面原因跟人过不去。相反,要是一个人胆敢越出主流观念为其划定的"社会身份"的限制之外,那他就会被视为"捡着便宜的幸运儿"了。也就是说,此人多少引起了大家的嫉妒。
所有的事业都不是坦途,而是布满了障碍和失误。跟所有人一样,我这条路也走得磕磕绊绊,但即使在我经营拉扎德最不顺利的时候,我也没对自己说过:"这下清楚了,我确实没这……
㈡ 有没有介绍银行历史的书啊
《中国银行1912-1992》
《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 》
《拉扎德投资银行兴衰史》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
我知道的就这些了,这种书不是很多,不好意思
㈢ 世界上着名的投资银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顺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投资银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创办于1861年。
高盛以其浓厚的企业文化着称,在100多年的历史,上一直坚持投行主体战略,很少涉足商业银行、零售经纪等领域(但并非完全不涉足),是华尔街投行之首。
(3)拉扎德银行股票实情扩展阅读:
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s) 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类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资银行是美国和欧洲大陆的称谓,英国称之为商人银行,在日本则指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四种:
一是独立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比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投资银行,参股或建立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集团、瑞银集团;
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欧洲,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参考资料:投资银行-网络
㈣ 全球十大投行高盛和摩根谁厉害(收入见分晓)
投资热潮让全球投资市场的整体收入不断增长,而投资银行的收入大多一年比一年好,在全球知名的十大投资银行中,摩根、高盛等投资银行更是收入可观,不过高盛和摩根谁厉害,这一直是争论的话题,那么整理的投资银行榜单来看看他们的实力吧。
全球十大投行
1、摩根大通
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根据报告显示,摩根大通银行净收入990亿美元,其中投资贡献了345亿美元收入。该公司在全球业务遍布60多个国家,提供投资、资金和证券服务,以及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等其他服务,总体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
2、高盛
早在,富国银行就曾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直到后来被中国工商银行打败,目前仍然是美国顶级四大投资银行之一。在美国财富500强中位居美国最大企业第26名。
除了以上全球十大投行以外,还有如RBC资本市场、汇丰银行、杰富瑞集团、法国巴黎银行、瑞穗、拉扎德公司、野村证券、美国独立投资银行公司、BMO资本市场、三菱UFJ金融集团都是全球顶级投行之一。
㈤ 小鱼吃大鱼讲的什么道理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犹太商人在经营中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徕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纽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大大的“全国”。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犹太商人在经营实业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办法,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犹太商人能不断创造发明各种实业组织形式,得益于他们擅长借资本的运行来经营企业的特点。19世纪时,罗思柴尔德家族发展出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国际辛迪加;20世纪美国的犹太实业家发展出了投资银行;到20世纪60年代时,犹太实业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实业组织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这种新实业形式就是联合大企业。
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利润中心构成,其主旨是对各中心加以协同。与传统的控股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使被控公司原先闲置或使用不当的资产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资本增殖;二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不断组成新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发行新股票,通过股票的出售和买卖来赢利。
这两点共同表明,在联合大企业的主要赢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
市场渗透、收入增长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等生产经营方面,更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种情况本身又意味着,联合大企业的兼并和盘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采取先向投资银行借贷,等出售股票之后再以筹集到的资金来支付贷款,进而再盘购企业,再扩大联合企业。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吞并一个大公司。而联合大企业本身的存在首先决定依赖于这个循环过程的不断持续。
这种新型实业组织形式是美国犹太金融家和实业家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繁荣之中,证券市场极为活跃,而政府又采取相对来说较为放任的政策,从而给犹太实业家们实践这种“创造性资本经营的最高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明这一新型实业形式的是一批犹太投资银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莱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洛布·罗兹公司,以及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而在建设联合大企业中,则是林一特科姆一沃特公司、利斯科数据程序设备公司、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犹太企业最为热情。其中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认为是第一个联合大企业,其经营者路易斯·沃尔夫森被视作联合大企业之父,虽然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时,包罗了造船、建筑、化工和发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其销售总额最高达到5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沃尔夫森属于全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人为一年50万美元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大企业以其连续滚动的蛇吞象发展形式大行其道,许多地位确定的老企业,即使没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临城下之感。
然而,随着1969年证券市场崩溃,紧接着的经济衰退以及不那么放任的共和党上台,联合大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从尼克松上台伊始,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采取针对所谓“犹太人与牛仔的勾结”的行动。
结果,两个月内,13家联合大企业的股票大跌,共损失了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不过,联合大企业并没有完全垮掉,只是它们的表现开始趋于稳健罢了。
在犹太实业家中,能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联合大企业的特点及其盛衰的,除了斯坦伯格的利斯科公司之外,也许就是伊利·布莱克及其联合商标公司了。
伊利·布莱克在20世60年代以“公司掠夺者”甚至“海盗”闻名美国商业界。因为他极擅长于对企业进行估价,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可这样一个天才的实业家却是半路出家的。
布莱克是一个犹太教法典学院(拉比学院)的毕业生,他随父母一起从波兰迁来美国,在长岛担任过3年拉比。以后,他觉得传教没有什么意思,便放弃了拉比的职位,转而去哥伦比亚商学院学习。
离开学校后,他在莱曼兄弟公司干过一段时间,管理罗森沃尔德家族的财产。此后,他买下了一个陷入困境的瓶盖制造公司,美国西尔一卡普公司。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规模极小而问题极大的公司”。布莱克对该公司进行了大改造,易名为AMK公司之后,便走上了盘购的道路。
不久,布莱克的这家资产仅为4000万美元的瓶盖制造公司开始“追求”另一家问题重重的公司——约翰·莫雷尔公司。这是一家肉食品罐头企业,规模为AMK公司的20倍,资产达8亿美元。
布莱克刚把约翰·莫雷尔公司连同它的种种问题一股脑儿塞入自己的皮包,转身又去追求一个历史悠久,以波士顿为基地的香蕉种植和运输公司——联合果品公司。联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有几十万公顷的种植园,拥有自己的冷藏船队,共有37艘冷藏船,年销售额达到50万美元。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并不被人看好,只能算一种疲软的保本股票,因为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坏,须凭自然或外国政治家的脾气而定。不过,这家公司有两个不为人注意的长处,一是它没有债务,二是它有1亿美元的现金和流动资金。正是这两点吸引了布莱克这个精明的估价人的眼光。
布莱克偶然从一家经纪行得到消息,该行早在2年前就曾以较高的价格向委托人推荐过联合果品公司的股票,而现在又在寻找对象把它盘出去。布莱克瞅准时机,马上采取行动,先将这些经纪人手上的股票买下来,抢先了一步。布莱克从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为首的银行集团借贷了3500万美元,以每股56美元,也就是比市场价高4美元的价格买进了73.32万股股票。这笔交易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历史上名列第三的大宗交易。
布莱克领先之后。希望不动干戈就把联合果品公司收购下来。但其他精明的人也看到了该公司有油水,结果导致了一场混战。几个月之内,3次投标出价,使股票的价格由每股50美元涨到了88美元。1968年正是60年代哄抬行情中兼并狂潮达到高峰的时候,布莱克以80美元到100美元的价格将可更换股票的债券和认股证书一揽子收进的交易,极有诱惑力。硝烟散尽,AMK成了胜利者,布莱克通过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又收进了36万多股股票。
布莱克把新组建的联合大企业命名为“联合商标公司”,这个食品加工综合企业,规模极为庞大,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经营情况却与此并不相称。
1969年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衰退,打断了布莱克蛇吞象的连续作业,而连续的天灾人祸,则使其亏损不断上升。
1970年公司亏损200万美元,1971年为2400万美元,1972年和1973年还可以,收支扯平。1974年公司总收入为20亿美元,而亏损却达到了4360万。
联合果品公司接连遭受自然灾害:飓风毁坏了中美洲的许多水果作物:
干旱和欠收导致全球范围粮食紧缺,牛饲料价格也随之猛涨。更为糟糕的是,后来又遭遇了中南美洲7个国家效法欧佩克的打击。
这7个香蕉输出国为了冲抵自1973年以来因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赤字,联合决定对每箱40磅的香蕉课以50美分或1美元的出口税。实际征收这项税的只有3个国家,洪都拉斯是其中之一。洪都拉斯定下的税额是每箱50美分。
由于联合商标公司的香蕉有35%是在洪都拉斯生产的,每箱50美分,累积起来将达1500万美元之巨,这对联合商标公司来说,却是一笔大开销。
就在这时,洪都拉斯官方渠道又放出风声,说出于某种考虑,可以适当降低税额:如果联合商标公司另行支付500万美元,洪都拉斯总统就会减半征收。这样,公司可以少纳税750万美元。这是明目张胆的索贿。公司经过同洪都拉斯方面的谈判,商定支付250万美元的贿赂。随后,通过公司在欧洲的高级职员,将125万美元存入了一家瑞士银行的账户,同时答应将余款陆续存人。后来,布莱克因默许贿赂受到极大的压力,所以,余款再也没有送去。再往后,连送去的必要也没有了。飓风毁坏了洪都拉斯70%的香蕉林,造成公司的损失高达1950万美元。
严重的亏损迫使布莱克只好出卖子公司弥补赤字,联合商标公司的股票则跌到了4美元一股。这家总收入在2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在公众的眼里只值4000万美元。这时,行贿洪都拉斯总统的事又东窗事发。在这所有压力之下,布莱克垮了,这位因其道德心和事业心无法忍受失败与丑闻的实业家,终于在1975年2月3日从位于泛美大厦44层楼的办公室里,跳楼身亡。
布莱克的失败原因中有许多偶然因素,所以并不意味着联合大企业这种实业组织形式的必然失败。有人在1969年就评论过,布莱克的才能表现为“一个资产管理人,至于他能否区别香蕉树与盆栽棕榈,是完全不相干的”。
他的能力在于发现巨额价值,逐步加以控制,并使其进入运行,再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犹太商人总体上都表现出这样一种能力或素质。从抽象的角度来说,企业的运行无非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所以企业的经营可以有多个层次,可以有技术有管理等等的层次,但最高的层次必然顺应资本增值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满足资本自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要求的金融或资产经营。这同样是一个需要灵感、需要直觉、需要创造力的领域。
如果说像布莱克这样不能区分香蕉树与盆栽棕榈的资产管理者有什么不足的话,那绝不是他们只懂金融,而是他们时常忘记自己只懂金融。
㈥ 国外都有哪些有名的精品投行呢
前言:大家都知道投行是一个非常费脑子的工作,那国内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投行,可是很多网友对于国外的投行可能了解的并不是太多。小编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外的比较有名的精品投行。
高盛集团是有德国人进行建立的,现在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这家公司在1869年就成立了。在最初的时候,高盛公司一直都是从事商业方面的交易,在1896年正式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投资银行,现在高盛公司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在世界上也已经成为了投行巨头之一。
㈦ 想出国读金融专业,需要做什么实习
这个问题要看自己今后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比如说证券机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投行、咨询公司等等。
对于在校生,投行是最难进的。广义的投行包括证券公司(中信建投)、投资公司(IDG)、特色投行(拉扎德)、银行的投行部(工总行投行部)等。狭义的投行是指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从事最核心的投行业务,是收入最高、职业发展最好、要求人员素质最高的部门)。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等相关实习。
例如:普华永道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招聘的暑期实习生,一般分为审计与认证、税务、咨询等三个方向。
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进行实习,从事金融产品推广、项目融资、客户服务以及管理等刚工作。实习单位例如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等。
500强企业财务部门进行日常账务记录,报表编制及核对,财务管理与分析等工作等。
㈧ 拉扎德公司的公司简介
(Lazard Freres)由亚历山大·拉扎德(Alexandre Lazard)、艾里·拉扎尔(Elie Lazare)和西蒙·拉扎德(Simon Lazard)兄弟三人于1848年共同创立。从开始在新奥尔良经营纺织品业务,逐渐转向银行及外汇业务,并在巴黎、伦敦和纽约设立分行,并在那些地方使自己成为最知名的精品咨询公司之一。 他们是出生于法国的犹太人,迁入美国后,每人出资3000美元在美国的港口城市新奥尔良建立了拉扎德公司。起初,这家公司主要经营纺织品业务。此后不久,淘金风席卷旧金山,在这里,他们开始卖进口商品,还对外做黄金交易。拉扎德公司从只拥有零售商的初级阶段逐渐与商业大客户有了关系,由此开始,这家曾经的纺织品公司铸造了向银行业和跨国交易领域扩展的钥匙。在1858年,他们就将业务拓展到巴黎和伦敦,并在1876年拍卖掉自己的纺织品存货,轻身全力投入于银行业[1]。
几乎在其前160年历史中,拉扎德都是一家彻底的家族企业。在拉扎德兄弟故去后,接班人为其表亲一脉的亚历山大·威尔(Alexandre Weill)、大卫·大卫·威尔(David David-Weill)、皮埃尔·大卫·威尔(Pierre David-Weill)、米歇尔·大卫·威尔(Michel David-Weill)。
拉扎德公司也作为近几十年来最好的国际投资银行之一,拉扎德的故事是投资银行家的传奇。当拉扎德的竞争对手们纷纷上市,并将业务扩展到贷款、承销及其他服务时,拉扎德选择保持专注和神秘:专注于向CEO们低声耳语别处听不到、也不足为外人道的锦囊妙计。它的秘密武器不是繁多的业务线或坚实的资产负债表,而是其判断力、私密性,及精妙的策略。
现在,拉扎德是华尔街的巨头,2007年前3个财季中,它赚了13亿美元,排在世界并购(M&A)交易的第11位。 如果说拉扎德公司有什么核心方法论,那就是“伟人”哲学:聘用行业里最聪明及最富经验的银行家,以最好的交易构想而非资本撬动商界。也正因此,它从不将自己的竞争力建筑于可规模化的业务,比如承销上市,虽然回报可观,但承销业务需要构建分析师队伍及遍及欧美的发行渠道。拉扎德所钟爱的资产,是那些天才银行家在大脑中勾勒出的奇思妙想——比如,拉扎德的传奇银行家费利克斯·罗哈金(Felix Rohatyn)根本不会使用电脑,却帮助IBM设计了敌意收购美国的莲花软件计划,为郭士纳将IBM转型为服务公司凑足一块拼图。
依靠着一群天才银行家,拉扎德以一系列大交易铺垫了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PE历史上最重要的交易,KKR以294亿美元收购纳贝斯科,制药业大亨辉瑞先后以610亿和900亿美元收购法玛西亚公司(Pharmacia)和沃纳-兰伯特公司(Warner Lambert),以及2004年摩根大通以590亿美元收购美一银行。
而其最近几年里最着名的项目,是2005年,有“企业狙击手”之名的卡尔·艾坎(Carl Icahn)联手拉扎德试图收购时代华纳。他们发布了一份长达342页的计划书,明确建议将时代华纳分拆为四家独立公司:网络公司美国在线,一家内容公司,一家出版公司和一家有线电视公司。同时,他们将实施2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采取措施减少公司开支,比如裁员、部门合并以精简机构。虽然这一交易最终并未完成,但它足以证明拉扎德在业界进行着何种规模、量级的交易。
在整合之风日盛的美国金融界,拉扎德几乎是绝无仅有保持独立、并未将业务线过分延展的金融机构。至少在2007年,这是一个莫大的优势:当其最大竞争对手,高盛、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这5家投行有45%的收入来自于自有资金交易,次级债就让它们中的3家举步维艰。但未染指自由资金投资业务的拉扎德几乎毫发无损。
㈨ 如何在决斗中以弱胜强
犹太人不怕竞争,也不怕打压,即使在力不如人时也能保持高度的自信,并以恰当的策略做到以弱胜强。证明犹太人不怕竞争的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他们同阿拉伯国家的银行集团之间的那场较量。
自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其中大规模战争就有四次。每次都以阿拉伯国家军事失利而告结束,即使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节战争”,原是埃及和叙利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的,最后仍以两国的失利而结束。
军事上的一再失利,促使阿拉伯国家寻求非军事的“战争手段”,尤其考虑到同每次战争中几乎都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的关系,根本不适于采用直接战争手段,而只有采取经济的手段。阿拉伯国家得天独厚的石油资源,是西方国家能源和化工原料的主要来源,所以,很自然地成了经济战的首选武器。
战场上的炮火声刚刚寂静下来,阿拉伯国家就一致采取行动,切断了流向西方的石油洪流。一边禁运,一边提高油价,从1973年到1981年。世界石油价格连翻4番,从2.5美元一桶,上涨为40美元一桶。
石油禁运对以色列没有造成什么直接影响,因为它的石油来源本来就不依赖于阿拉伯国家,但对西方国家却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影响,燃料紧缺,工业品价格猛涨,随之每个国家又都陷入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两次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阿拉伯国家的金融实力空前地增强了,几乎一夜之间,石油美元成了君王。按最初的估计,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石油美元剩余到1980年将上升为6500亿,到1985年将达1.2万亿,以这种速率,到20世纪末,阿拉伯人就能把整个世界买下来。尽管这一幕情景并没有发生,石油生产国的消费速度很快就同挣钱的速度相接近,甚至超出之,但欧佩克每年10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对经济不振、赤字累累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格外诱人的魅力,无论出口商还是金融机构,都开始向阿拉伯国家争宠邀欢。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它们对以色列的联合抵制。阿拉伯国家对犹太人和以色列的联合抵制,从1946年,即以色列建国之前的两年就已开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扩大和强化。现在,这张网张得更大了,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抵制,原先只是明确而直接地禁止阿拉伯联盟20个成员国同以色列的一切贸易往来。这是一种常规做法,采用过这种办法的民族和国家不计其数。现在,阿拉伯国家又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所谓“第二级联合抵制”。联合抵制办事处一方面开列了一份长长的“黑名单”,上面不但有以色列和犹太人的企业,还有因各种原因而同犹太人沾上点边的企业,甚至连迪斯尼的动画片也遭到抵制,因为《白雪公主》一片中王子骑的马名叫所罗门,与古犹太王国第二代君王同名。
另一方面,联合抵制办事处又规定,不但阿拉伯国家不同所有这些企业进行贸易往来,而且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的企业其所供货物中也不得包含这些企业的产品,甚至这个供货人的供货人,在这项业务范围内,也不得同黑名单上的公司有来往。
阿拉伯国家的这项旨在从经济上孤立和打击以色列和亲以色列企业的“第二、第三级联合抵制”,由于过于苛刻,违反了自由竞争的经济原则,一开始就受到了抵制。但由于阿拉伯市场的诱惑力,有不少出口商还是屈从了有关要求。惟有在金融方面,联合抵制,尤其是第二级联合抵制收效甚微。
阿拉伯世界的资金市场发展迟缓,很不完善,阿拉伯人手中掌握的石油美元剩余,只能以他们最熟悉的银团贷款的形式,投入国际金融业务。由于石油利润带来的巨大优势,阿拉伯国家的银行在许多情况下,已经不是银团中的一个普通参与者,而成为银团的发起人或联合发起人。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国家的银行要求由它来决定承保项目的条件。金融方面的联合抵制开始了,名列黑名单榜首的是罗思柴尔德父子公司。
在这一场阿拉伯人银行与犹太人银行的交战中,犹太人银行基本上采取守势。犹太银行家既没有从亲以色列立场后退,也没有集体采取反联合抵制的措施。他们只是静观其变,我行我素地做自己的生意,表现出一种绝对的自信。1974年末,在对法国的一条公路进行承保时,阿拉伯国家的银行第一次显示了实力,让两家犹太人银行坐了冷板凳。在随后承保法国航空公司和罗纳省的一个政府设施时,通常必定参与其中的罗思柴尔德银行和另一家犹太人投资银行一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在这几个项目中,阿拉伯人的银行都是银团的合伙当家人,阿拉伯银行家以遵守自己国家的法律和联合抵制的规定为由,坚持不同这些名列黑名单多年的犹太人的银行签订合同。法国人由于国内石油开采微不足道,基本上依赖于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资源,所以屈从了阿拉伯银行家的要求。
以后,在英国,阿拉伯人也获得过部分成功,老资格的英国商业银行,克兰沃特·本森银行在组织承保一家日本公司时,排挤了两家犹太人银行,而代之以利比亚和科威特的银行。
但在德国,阿拉伯银行家的类似要求及其理由,却遭到德国人毫不迟疑的拒绝。在美国,阿拉伯人在组织承保一个小型汽车项目和一个墨西哥政府项目时,因为美国的投资银行不同意排挤犹太人银行,而只好自己退出承保。
总的来说,在这场阿拉伯钱与犹太钱之战中,阿拉伯人作为进攻方,虽然使犹太人的几家银行丢了几笔生意,但并没有占到很大的便宜;其中除了各国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如法国人对石油敏感,而德国人却对“反犹”最为敏感等之外,更重要的是犹太人银行在金融界的实力地位。按照美国《商业周报》上的说法,各家“亲以色列”银行在金融界居于那样一种突出地位,使得“仅仅由于其规模就不可能实际回避它们。”犹太人银行以其竞争性强、知名度高、信誉好,经验丰富和对市场变化特别敏感,加上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已盘根错节般地牢牢扎下了根;犹太人银行能够完满地提供有利可图而又重要的金融服务,并有渠道调用远比其名义资金为多的资金。所以,阿拉伯银行家手中虽然握有“石油美元”,但国际金融界对犹太人银行提供的服务的需要,显然超过了对阿拉伯人的钱的需要。
金融方面的联合抵制很快自行溃散,阿拉伯银行家不得不妥协了,最后达成的解决方案是:阿拉伯人的银行和犹太人的银行可以出现在同一张承保通告上,阿拉伯银行家可以通过投资银团来同犹太人银行做交易,只要他们作为合伙人只同一个不受联合抵制的银行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能够起到某种挡箭牌作用,把阿拉伯人的银行和犹太人的银行有效地隔离开来的银行,在国际金融界里简直俯拾皆是。
这实际上意味着,在这场阿拉伯钱与犹太钱之战中,采取守势的犹太钱却不战而胜了。这种“不战而胜”意味极为深长:犹太人银行的金融实力要大大胜过美国犹太人当时握有的行政权力。1975年时,美国政府的国务卿基辛格和联邦储备系统主席阿瑟.F.伯恩斯都是犹太人,前者基本上无所作为,而后者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
伯恩斯在1975年底阿拉伯人的联合抵制不断升级之际,向联邦储备系统的所有成员银行写了一封信,提出“美国银行即使被动地参与外国向美国的友好国家实行联合抵制的活动,眼光放开点来看的话,也是对银行机构赋有的特权和利益的滥用”。这等于从行政角度宣布联合抵制为违法行为。各家银行马上形成了一股反压力,到1976年初,伯恩斯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在第二封信中强调指出,前一封信“无意给银行造成一种新的义务”。他输了。伯恩斯输了,但犹太人银行却胜了,犹太人的金融实力却胜了。对于犹太银行家、金融家来说,稳操胜券的决斗场还是在金融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