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富臨精工業績「變臉」 2018年預計虧損近23億
受沃特瑪「暴雷」拖累,富臨精工面臨巨大的翻身壓力。
近日,富臨精工(300432)披露2018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虧損22.84億-22.89億,同比變動-716.49%至-715.15%。上年同期為盈利3.71億元。
富臨精工遭遇業績變臉,主要原因為全資子公司升華 科技 計提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壞賬准備及計提商譽減值准備所致。
公告顯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升華 科技 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總額為13.2億元(其中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應收賬款和唯友應收票據為12.1億元),報告期擬計提壞賬准備約為9.1億元。
根據證監會《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相關要求,公司對收購升華 科技 100%股權所形成的商譽進行了初友沖步減值測試,報告期擬計提商譽減值准備約為15.51億元。
資金牽連產生連鎖反應,訴訟隨之而來。近日,升華 科技 收到了亞龍化工、江蘇新宏大、亞洲保理因買賣合同糾紛、票據糾紛提起的民事訴訟。不久前的12月,升華 科技 及子公司江西升華還收到達實租賃提起的民事訴訟。
而為了維護公司利益,富臨精工也已經開啟了一系列法律仲裁措施。
一方面,富臨精工向升華 科技 及其關聯責任人提起業績補償仲裁申請,並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根據《業績承諾和補償協議》,升華 科技 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內實現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52億元、2億元、2.61億元,若升華 科技 實現扣非後凈利潤低於承諾目標,被申請人將按約定方式補足差額。
2016年度指告槐,升華 科技 實現扣非後凈利潤1.58億元,完成了業績承諾;2017年度,升華 科技 實現扣非後凈利潤1.33億元,未完成業績承諾,被申請人已按《業績承諾和補償協議》約定補償公司2.09億元。
2018年初至今,升華 科技 暫停了向原主要客戶沃特瑪供貨,導致其產銷不達預期,預計無法完成業績承諾且與承諾目標差異較大。按照21億元交易總價,富臨精工將向被申請人追討18.91億元。
在此前的12月,富臨精工還向法院申請了對業績對賭方持有公司的股份訴前財產保全。
另一方面,向沃特瑪及其下游相關責任企業提起訴訟。
目前,升華 科技 及子公司江西升華已經分別向沃特瑪、舒城萬福、唐山民沃、融智天駿、申龍客車就票據追索權糾紛提起訴訟。
官司纏身,糾紛款項追討難度大,高管減持……富臨精工能否度過難關,高工鋰電也將持續跟蹤報道。
『貳』 西域旅遊股票怎麼辦
耗時15年終於登陸A股的西域旅遊,上市剛剛半年就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近日,西域旅遊披露,公司在2020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4900萬元~5080萬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300萬元~5500萬元。
據西域旅遊招股說明書披露,2017年~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94億元、1.92億元和2.4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509.23萬元、5098.96萬元和7355.04萬元。
因此,西域旅遊也被市場解讀為上市後便迎來業績大變臉。同時,公司還極有可能因2020年度經審計後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0年12月修訂)》,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在股票簡稱前冠以「*ST」字樣。若西域旅遊2020年年報業績與業績預告相符,公司或將創下上市後最快被「ST」的歷史紀錄。
疫情自然是西域旅遊業績「大反轉」的主要原因。但在招股書中,西域旅遊還一度自信表示「預計2020年不會虧損」。
2020年10月中旬,西域旅遊曾接待過一輪機構的調研。據彼時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西域旅遊表示:「從長遠來看,本次疫情不會對公司持續經營和核心競爭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公司將利用旅遊業復甦和振興的有利時機,採取強化市場推廣、嚴格控製成本費用、爭取有利的政策支持等手段,盡量減少本次疫情對公司造成的不利影響。」
但是,西域旅遊近日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國內跨省組團游受限;隨後在三季度旅遊旺季期間,新疆地區又突發疫情;10月下旬新疆喀什疏附縣亦發生局部疫情。疫情的反復疊加影響,最終致使公司業績虧損。西域旅遊方面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疫情影響仍在,加之「就地過年」的新情況,公司業務暫時仍未能恢復至往年同期正常水平;但疫情並未給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經營能力帶來實質影響,只要今年業務能得到好的恢復,就可以期待去掉「ST」。
『叄』 「扇貝死了,扇貝跑了又來了……」,獐子島上市以來究竟帶來了多少神操作
獐子島的扇貝似乎“通人性”,2015年盈利非常多,2016年虧損,再到2017年又開始盈利,但是2018年大批扇貝死亡,再次虧損,這簡直就是神奇的操作啊!
我認為獐子島的扇貝真的是很有自己的個性,一年虧損,一年盈利。人們都說獐子島的扇貝“說死就死”,這個真的很生動形象了,獐子島集團的股票也是忽高忽低的,了解的人都已經對它這種巨大變化習以為常了,這也確實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稀罕的事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神操作,那麼,到底為什麼只有獐子島的扇貝這么有“個性“呢?
獐子島自上市一來,換了很多屆的高管了,這對於一個集團來說,當然是有害無利的。集團人員變動太過頻繁,很多人都是自己辭職的,可知這個集團的管理能力是有問題的,越來越多的公司拒絕與之合作,獐子島的個股漲幅過大也讓它不再受到股民的喜愛了,所以獐子島集團可能將會面臨破產的危機。
『肆』 54家險企亮紅燈:天安人壽虧損66億領銜 5家公司業績變臉
根據2019年年報數據,人身險公司敬正中,天安人壽、渤海人壽、招商局仁和人壽虧損額分列前三;財險公司方面,前三名依次是天安財險、富德財險、泰康在線
《投資時報》研究員 湯巾
圍繞著嚴監管、回歸保障、擴大開放等關鍵詞,中國保險業步入價值重塑的新階段。而在市場風雨洗禮中,有的公司乘風破浪,有的公司卻裹足不前。
步入2020年,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保險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單業務下降、營銷隊伍發展受阻等困難,這讓一些本來就經營不善的公司雪上加霜。
從業績表現來看,哪些險企亮起紅燈,正在承受較大經營壓力?一年一度的《中國險企虧損檔案》即將揭曉答案。《投資時報》研究員對171家披露了2019年年報的保險公司進行排查,其中54家業績虧損公司浮出水面,包括25家人身險公司和29家財險公司。
在人身險公司中,天安人壽、渤海人壽、招商局仁和人壽虧損額排名前三;而財險公司方面,前三名依次是天安財險、富德財險、泰康在線。
《投資時報》研究員還發現,在上述54家虧損公司中,有5家2019年轉盈為虧,成為虧損檔案的新晉者,包括天安人壽、天安財險、安誠財險、陽光信用保證保險、華農財險。
同時,數據統計也透露出一些好消息。若與上一年度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長城人壽、昆侖 健康 、東吳人壽、永誠財險、國任財險等18家險企2019年扭虧為盈。
三家險企虧損額超10億
總體來看,2019年虧損險企數量要亮喊悔少於2018年的67家,名次變化也較為明顯。
在全部54家虧損險企中,天安人壽、渤海人壽、天安財險三家公司去年虧損額超過10億元,而2018年這一陣營中包含幸福人壽、長城人壽、長安責任險、眾安在線四家公司。時隔一年,全部換了新面孔。
數據還顯示,2019年虧損額在4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有富德財險、招商局仁和人壽、泰康在線、眾安在線、安誠財險五家公司,分別虧損6.68億元、4.97億元、4.84億元、4.54億元、4.3億元。
人身險方面,天安人壽、渤海人壽、招商局仁和人壽2019年虧損額分別為66.01億元、13.95億元、4.97億元。
天安人壽成立於2000年11月,經歷發展後本已走出虧損期,在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盈利。然而2019年卻突然出現巨虧,令業界跌破眼鏡。根據年報,該公司2019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520.9億元,同比減少11.07%;營業支出為691.86億元,同比增加17.51%。營業支出中,退保金和保單紅利支出增幅較大,分別達284.82%和428.25%。對於虧損,天安人壽方面曾對《投資時報》解釋稱,其目前處於價值轉型期,雖然出現了暫時的經營虧損,但不會對公司未來發展造成影響。
2020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天安人壽繼續虧損11.76億元。而欣喜的是,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1.83億元,顯著高於去年四季度的48.87億元。滲裂
再來看渤海人壽,其虧損額從2018年的7.68億元擴大至2019年的13.95億元,增加了6.27億元,在各保險公司中最多。而今年一季度,渤海人壽實現盈利1.43億元。6月19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核准呂英博擔任渤海人壽董事長的任職資格。新掌舵者的到來能否讓該公司今年業績咸魚翻身,尚待觀察。
財險公司2019年虧損數量從上年的36家降至29家,天安財險、富德財險、泰康在線虧損額排名前三,分別為40.68億元、6.68億元、4.84億元。
天安財險此前幾年保持盈利,但因早期的理財險產品出現錯配,迎來千億級兌付壓力,並遭遇業績變臉,今年以來成為輿論焦點。為彌補現金流缺口,其甚至清倉持有的興業銀行(601166.SH)股票「救急」。2020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一季度實現凈利潤7.91億元,凈現金流為-2.57億元,除部分支付退票外,公司投資型保險業務已經全部兌付完畢,公司流動性風險得到了釋放。理財險兌付完畢之後,如何進一步改善流動性及盈利狀況仍是該公司面臨的課題。
隨著保險 科技 不斷升級為行業賦能,以及疫情對互聯網進程進一步推進,互聯網保險正成為「兵家必爭」的風口,在資本市場上也頗受資金追捧。但是,上述四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盈利之路卻並不輕松。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眾安在線和安心財險分別實現凈利潤3.27億元和283.49萬元,而易安保險和泰康在線仍分別虧損2.61億元和2.11億元。
20家「老司機」陷入泥潭
新開業的保險公司往往需要經歷一定時間的投入期後才能實現盈利,業內素有「七虧八盈」的說法。
然而這一規律也並非絕對,觀察上述54家虧損保險公司的成立時間,其中有20家在2013年之前成立,至今已超過7年,但這些「老司機」仍舊沒有擺脫虧損的尷尬。
成立時間最早的是天安財險,1995年1月成立;其次是天安人壽,2000年成立。這兩家公司都曾步入盈利階段,但2019年又陷入虧損泥潭。
同樣是老牌險企的長生人壽成立於2003年9月,已經連續三年虧損,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分別為-1.34億元、-2.6億元、-1.66億元。另外,成立時間超過10年的安盛天平財險、渤海財險、利寶保險等,也均已連虧三年。
中韓人壽和復星保德信人壽均成立於2012年,正處在「七虧八盈」的臨界點,不過這兩家公司成立以來還未實現過年度盈利,2019年分別虧損1.46億元和2.5億元;今年一季度分別虧損1594.86萬元和2195.83萬元,扭虧前景依然迷茫。
根據統計,去年虧損險企中有8家成立於2018年,包括黃河財險、太平 科技 保險、北京人壽、國寶人壽、瑞華 健康 、海保人壽、國富人壽、融盛財險。其中融盛財險去年虧損額最高,為1.22億元;國寶人壽相對樂觀,虧損2555.14萬元。
《投資時報》研究員還注意到,2019年有5家險企業績變臉,轉盈為虧,包括天安人壽、天安財險、安誠財險、陽光信用保證保險、華農財險。同時,還有19家公司虧損幅度同比擴大,其中8家公司虧損增加額更是超過1億元,包括渤海人壽、富德財險、渤海財險、珠峰財險、復星保德信人壽、泰康在線、愛心人壽、中路財險,增虧額分別為6.26億元、5.53億元、2.45億元、1.63億元、1.39億元、1.29億元、1.27億元、1.04億元。這些公司在今年復雜的外部環境下,面臨的考驗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