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板市場400036這支股票重組怎樣了
經被稱為「中國環保第一股」的沈陽特種環保設備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沈陽特環」),在退市多年之後的2013年中秋時節,因破產重整方案在三板市場投資者中引起軒然大波。
「這簡直是對中小投資者赤裸裸的掠奪!如果這種方案通過,以後三板市場公司可能群起效仿,更加肆無忌憚地掠奪中小投資者,對A股退市政策涉及的投資者保護也形成沖擊。」19日一早,棗庄投資者劉先生就在電話那頭向經濟導報記者傾瀉心中的怒火。
導報記者了解到,在退市多年之後,沈陽特環在18日公布重整方案,其中普通投資者讓渡的股份高達75%,且讓渡股份中僅有不足二十分之一用於清償債務,引發投資者質疑。而作為未股改公司,股改過程在重組過程中被擅自取消,增加了普通投資者的付出;另外,沈陽特環目前資產負債情況未加公布、資產未經評估、網上表決缺失,也引發投資者對重整程序不合法的質疑,也讓重整過程顯得迷霧重重。
不滿超7成讓渡比例
「縮股50%後再讓渡50%,原持有100股,重整後只剩下25股,這個方案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的權益。」劉先生說,沈陽特環2004年退市是由於國有股東侵佔公司資產、政府欠款無著落等原因造成的,如今卻要中小股東承擔如此大的責任,太不公平。
據導報記者了解,沈陽特環曾於1997年上市,當時簡稱「環保股份」,曾是市場矚目的大牛股,業績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是仰仗沈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不過,隨著1999年「慕馬案」事發,公司業績一落千丈,而國有大股東侵佔公司數億元資金、包括政府幾億元的欠款,最終成為公司2004年退市的主要誘因。
而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即老三板市場)交易多年後,沈陽特環終於迎來轉機,不過對於持股多年的中小投資者而言,卻難言欣喜。
按照18日公布的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為降低重組成本,提高重組後沈陽特環的每股收益,沈陽特環的全體股東需要同比例縮股50%,將總股本由縮股前的56598.51萬股縮減為28299.26萬股。在縮股後,法人股東先同比例無償讓渡共計400萬股股份後,沈陽特環的全體股東需要再共同無償讓渡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其中法人股股東無償讓渡其剩餘持有股份的60%、合計10921.73萬股;流通股股東無償讓渡其持有股份的50%、合計4848.19萬股;即合計讓渡15769.92萬股,用於吸引重組方以及向債權人進行清償。
「主板市場的破產重整中,中小股東通常的讓渡比例在30%左右,沈陽特環75%的讓渡比例讓人難以接受。」劉先生表示,沈陽特環未退市前最高價達到51元,退市後最低曾跌至0.21元,中小股東已經虧得近乎血本無歸,如今原大股東的責任未見追究,卻讓中小股東讓渡如此高比例的股份,明顯不合理。
「非流通股的讓渡比例與流通股差不多,非常不合理,體現不出兩類股的歷史成本差異和退市事件中大股東該承擔的責任。」
另外,沈陽特環是未按政策完成股改的老股票,而本次重整方案未就股改問題給流通股一個合理交代,也引起了流通股東的不滿。導報記者注意到,在沈陽特環發布的公告中提到,「破產重整完成後,並在重組方向沈陽特環注入優良資產完成後,沈陽特環的全體股東同股同權,其股權均具有流通性。」
「方案企圖用含糊的做法,獲得同股同權,獲得流通權,實質是假借重組綁架中小投資者,企圖矇混過關。」劉先生表示,主板股改一般都是法人股東向流通股東按10:3的比例讓渡股份,沈陽特環實質是擅自取消了股改過程,侵害了流通股東的權利。
股吧里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