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投行業必看書籍
投行業必看書籍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投行業必看書籍,希望您喜歡!
投行業必看的十本書
1、斯蒂芬-戴維斯:《銀行並購:經驗與教訓》(Bank Mergers: Lessons for the Future)
銀行並購的浪潮席捲了整個世界,但是究竟有多少並購真的給股東帶來了價值?驅使管理層不斷收購或被收購的動機是什麼?投資銀行、機構投資者和銀行管理層在並購中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作為管理咨詢顧問,戴維斯用許多親身經歷的案例和訪談講述了許多典型的並購故事。作為一種復雜而且不穩定的金融機構,銀行並購可能是世界上最艱難的並購,所以了解銀行並購無疑就了解了並購的核心。
2、喬治-索羅斯:《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
索羅斯的大部分言論都充斥著狂妄自大的氣息,但考慮到他的宏大功業,這樣的自大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煉金術》中,他試圖建立金融市場的所謂“反身性”原理,即投資者與投資標的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並且用這種原理來解釋整個社會科學。為了證明他的理論,索羅斯聲稱他運用自己的對沖基金進行了“歷時實驗”,包括實驗期和對照期。這個歷時實驗發生在量子基金最輝煌的時期--1986年至1987年。
3、本傑明-格雷厄姆:《價值再發現》(Rediscovering Benjamin Graham)
《價值再發現》一書收錄了大本晚年發表的最有價值的文章和演講,不僅涉及財務報表分析和投資學原理,還涉及貨幣銀行和宏觀經濟學內容。大本發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有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所以他在華爾街並不是受歡迎的人。幾十年過去,今天的讀者可以更加心平氣和地體會他的教誨--對於價值投資理念的信奉,對風險控制的執著以及對頻繁交易的厭惡。這些教誨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執行。
4、本傑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
如果整個證券研究領域的書籍全部被焚燒了,僅僅憑借這樣一本書,這個行業也必將重建。
作者沒有建立任何精確的學術模型,卻恰到好處地切入了學術和實踐之間。他既不向浮躁的現實低頭,也不向自大的學術低頭。通過眾多紛繁復雜的例子,大本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非常具體的基礎上。雖然以知名股票投資家著稱,但作者的《證券分析》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債券和優先股,而且其價值並不遜色於股票部分。選擇良好債券的藝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換為選擇良好股票的藝術,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遠比人們想像的緊密。
5、理查斯-蓋斯特:《金融體系中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 in Financial System)
清晰詳盡的投資銀行學教材,作者不但深入討論了廣義投資銀行業的每一個領域——證券承銷、並購咨詢、資本市場、銷售與交易、證券研究、零售經紀和基金管理,還探討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以及監管者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難能可貴的是,蓋斯特特別注重探討投資銀行界,並將華爾街史視為一個發展的過程。蓋斯特的重點描述放在華爾街,但他並未忽視歐洲和日本。遺憾的是,這本書主要討論的監管政策是美國的政策。這些政策或許不能解釋其他國家投資銀行業的深刻變化。
6、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巴菲特沒有撰寫過什麼專業著作,唯一的作品是每年寫給伯克夏哈撒維公司股東的信。他每年都重復一些似乎早已過氣的言論,例如現金的重要性,公司管理層的重要性,在折扣價格購買資產的重要性以及“為增長付出恰當代價”的重要性。僅僅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巴菲特的偉大——在目錄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公司治理”,其次才是“公司財務”。人們往往把巴菲特視為財務和稅務專家,但他在鑒別公司經理人方面的才能無人能及。其實他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歸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真理,只是用一種非常簡潔朴實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7、布魯斯-格林威爾:《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
價值投資究竟是什麼?它應該購買瀕臨破產的低價股,還是購買氣勢如虹的藍籌股?從格雷厄姆開始,產生了許多價值投資的分支流派,成功的基金經理人擁有獨特的模型和選股方法,但是其核心仍然與格雷厄姆差別不大。格林威爾分析了自格雷厄姆以來最成功的價值投資經理人——馬里奧-加比利、沃倫-巴菲特和保羅-索金等等,分析了他們成功和失敗的案例,指出了在絢爛的投資行為背後的枯燥無味的模型。作為一位學者,格林威爾對模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的流暢文筆也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價值投資者成功的共同因素。
8、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資產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作為金融學家,伯恩斯坦指出,盡管有效市場的存在使大部分證券分析手段都失去了價值,但是投資者仍然可以通過有效的資產配置來優化自己的回報。這本書花了大量時間討論投資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風險,為什麼要用方差來度量風險,以及股票為什麼對債券具有很高的溢價。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些討論尤其重要。
9、理查德-費里:《指數基金》(All About Index Funds)
費里是一位投資組合分析師,也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信奉者。他通過實證數據和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證明,積極管理的股票基金想打敗市場是不現實的,所以最佳的投資策略就是把資產妥善配置到各種指數基金中去。
這本書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指數編制和再平衡的方法——指數基金怎樣做到盡可能模仿指數?怎樣克服流動性、交易成本和稅收方面的困難?那些與有效市場假說矛盾的“增強型”“基本面型”指數基金有可能成功嗎?為什麼固定收益方面的指數基金發展很慢?費里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力所能及的回答,但想說服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積極管理基金仍然占據著全球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份額。
10、大衛-史文森:《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作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主管,史文森取得了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業績。史文森舉出了大量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持續取得佳績是何等困難。與我們想像的不同,他並未吹噓自己如何成功,而是嚴肅分析了其他人失敗的原因——過於輕率的投資決策,不恰當的風險管理,過高的資產管理費用以及“買漲賣跌”的錯誤心理等等。這些事例證明,心理或許是比技術更重要的因素。
B. 家庭資產配置,值得一讀
投資者需要有個框架:
股票投資的框架涉及很多行業的分析方法和估值方法,我以後再講。 本篇文章主要是跳出股票的角度,站在更高的維度思考我們普通人怎麼配置家庭資產,這篇文章融合了 達里奧 ,斯文森,巴菲特,張磊的成功精髓和我自己的思考,可能就是財務自由的聖杯, 請務必讀完。
一 . 三位投資大師 財務自由的經驗:配置3到5個 預期收益率 10%以上的弱相關資產,在弱有效市場 僱傭優秀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資產有超額收益,長期持有,大周期內資產再平衡
1. 巴菲特的三種弱相關投資策略
在我學習高瓴資本的投資之前,影響最大的就是價值投資的祖師爺 巴菲特, 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資生涯有三大投資策略:低估值投資、合並套利投資及控股型投資 。 三大投資策略一塊組合起來的絕妙之處在於三種投資策略之間是弱相關的 ,使得巴菲特不論市場是上漲還是下跌都能夠大幅超越市場指數。 其中和市場相關性最大的是低估值投資,也就是煙蒂股投資,而合並套利投資和市場是弱相關的。 如果低估投資繼續下跌,則巴菲特會買入更多股票,從而轉為控股型投資,而控股型投資就和市場弱相關了,巴菲特會介入公司經營,剝離資產,提高資產周轉率,將多餘的資本進行分配,或者用來證券投資,通過上述手段將煙蒂公司的價值釋放出來,因為和市場指數弱相關。 巴菲特的三大策略可見巴菲特是深入思考過如何搭配資產組合,一般職業投資的人是靠天吃飯,市場不好,壓力會很大, 如何找到幾種弱相關的投資及回報現金流,值得深思,巴菲特找到了適合他自己的方式。
2. 達里奧說 :「 投資的聖杯就是找到10-15個良好的、互不相關的回報流,並創建投資組合。 」
中國有高瓴資本,美國有橋水基金,作為管理超過1600億美元資金規模的橋水基金的執掌者,達利歐認為:資產配置有兩個主要影響力,一個是增長,一個是通貨膨脹。」 達里奧給了投資者一個干貨: 投資的聖杯就是要找到15個或者更多良好的、互不相關的回報流(預期收益率 10%),創建自己的投資組合。詳細看下面的圖。
橫軸是投資組合中的資產數量,縱軸是年度資產組合的風險標准差,「年度資產組合的風險標准差」是金融學的一個衡量風險大小的一個術語,數值越小風險越小,賺錢概率越大。
從上面一個圖其實得出的結論就是: 資產數量越多,弱相關性越大,長期組合收益率越高。
3. 斯文森 的「耶魯模式 」
高瓴資本張磊的老師是耶魯大學的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 斯文森的投資業績也非常優秀:年化接近17%的年均回報率持續20多年,最最關鍵的是這20多年裡面只有1987年有負收益,並且僅僅只有-1%左右,包括2008年都是正收益。
大衛斯文森在他的著作《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披露了他 成功的三大原因:
二 . 搭建自己的4個弱相關資產組合,每種資產 都僱傭優秀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資產 ,如果自己比較擅長也可以做。
雖然三位大師已經告訴了普通投資者怎麼配置資產,但是 巴菲特的「控股型投資」和 斯文森的「另類資產」對於普通人很難落地,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幾個可以落地的大類資產,我的理念是: 每年年初制定好大類資產配置的目標比例,然後每一類的資產全部交給有能力的管理人來管理,如果自己擅長,也可以自己親自下場投資。
1. 股權投資
股權投資包括一級市場股權投資和二級市場股權投資,一級市場股權的投資我這篇文章不展開,今天只寫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二級市場的股權投資包括 A股,港股 ,美股三個市場的投資 ,隨著A股市場的開放,這三個市場的相關性越來越大,我把這三個市場的投資作為同一類資產 。股權投資的配置用兩個思路:① 選擇每個市場的優勢行業,配置行業基金 。② 選擇過去10年優秀的基金管理人。A股和港股是弱有效市場 ,我建議用 主動基金 ,基金經理的能力完全對的起付出的管理費,美股市場是強有效市場,我建議用被動基金。
① 選擇每個國家或者市場的優勢行業配置行業基金
高瓴資本重倉中國,重點投資了 消費,醫葯,TMT,企業服務四大領域,我根據高瓴資本的持倉挖掘了三隻長牛基金,主要是 對應消費,醫葯,TMT三個行業 ,國內暫時還沒有專業企業服務領域的基金,主要是因為企業服務這個行業中國剛開始發展,預期未來3年會有大量企業服務的公司IPO。
② 根據優秀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 ,適合在行業基金高估值的時候選擇
耶魯基金能夠長期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是可以在每一個大類資產領域僱傭到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在國內市場 我最信賴四位主動基金管理人:
2 . 「固收+」 資產
沒有受過股權類資產的傷,就不知道「固收+」資產的好,這類尤其是適合穩健和年齡大一些的投資者,追求資產的穩定增長,同時這一類資產 和 股權類 相關性不大。
「固收+」資產主要 以債券為基礎 ,再輔助定增,可轉債,打新,小部分藍籌股票為增益分量 ,最高可以達到10%到15%左右的收益。
我挑選了國內比較優秀的「固收+」資產,股票倉位都在25%以下:
3. 低風險投資
低風險投資是一個與股票市場弱相關或者負相關的領域,同時有明確的最大虧損或者有一定的安全墊的投資,簡單說 就是「下有保底,上不封頂。
我原來寫過一個折價17%重倉高瓴資本賽道的封閉基金,銀華科創 封閉基金就屬於一種低風險投資,它當時有17%的安全墊折價,持有2年時間 17%的折價會慢慢收斂到 0,投資者賺的兩部分收益:1. 基金凈值增長的收益 2. 折價收斂的收益。
還有前兩年大火的A股 可轉債打新,港股打新, A股線下打新 這些都屬於 低風險投資,只要堅持 勤奮 不怕麻煩,多開賬戶,就能賺到不錯的收益,並且這種收益不受大盤走勢很大的影響。
投資者想獲取這個收益可以通過兩個方法:
同時持有2種弱相關資產的優勢:
假設你總資產100萬,其中股票資產70萬(價值投資,年收益 20%), 打新資產30萬(低風險投資,年收益 20%)。因為一個原因股票市場突然大跌,70萬股票資產縮水20%到 56萬,然後把這30萬打新資產 補倉到股票投資裡面,後期股票資產又漲了20%, 你的總資產變成 103萬,通過持有兩種弱相關的資產獲利 3萬。
4. 優質地產或者Reits資產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接觸的兩個大類資產是優質股權和優質房產,地產這一塊我不熟悉,而且起點也很高,超過我的能力圈,大家有需求可以咨詢專業的房產置業顧問。
我只說Reits資產,REITs也叫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或者叫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和我們常見的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不太一樣,REITs只投資房地產或者其他不動產,然後租出去,靠收租金賺錢,簡單來說就是大家一起湊錢買房,然後做包租公包租婆收租金。
REITs 起源於上世紀 60 年代的美國,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年都會把當年利潤的90%,分給投資者, 據 歷史 數據統計, 從1997年到2017年的這20年時間里,美國REITs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1.9%。
另外REITs投資門檻低,幾十、幾百、幾千元就可以參與,流動性也不錯,可以像股票一樣隨時買賣,所以REITs在國外非常受歡迎。
投資領域也從最初的房地產拓寬到酒店倉儲、工業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成為專門投資不動產的成熟金融產品。
本次中國版的REITs主要投資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說,政府向公眾募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產生的收益,歸投資者所有。
至於為什麼本次推出的是基建REITs,而不是住宅和公寓的,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當前房價較高,政府對房地產仍然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避免資金流入房地產。而且,國內租金回報率太低,一二線城市只有不到3%,房地產REITs毫無競爭力。
另一方面,當前正處於基建投資的火熱期,需要大量的資金。
國內A股市場現在只有一個Reits 基金 : 鵬華萬科REITs(場內:184801),這個基金也不是純正的reits , 50%基金資產收購目標公司股權(前海萬科公館),50%基金資產投資於上市公司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等,從這點看,不是純粹意義上的REITs;
C. 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逝世,他有什麼成就
斯文森最著名的成就是開創性地打造了所謂的「耶魯模式」,這一模式如今被許多大學捐贈基金和慈善組織採用,用於管理自身資金。
「耶魯模式」最突出的亮點便是對多種資產類別進行重新界定,按照資產配置的理念,每年進行再平衡調整,以確保可以在變化的時間和投資環境中,不斷追求投資收益的阿爾法,而不是追求市場基準的貝塔。
在過去,為保證低風險和穩定收益,大學捐贈基金主要依賴於固定收益投資。而斯文森主張大學應該加大對股票和另類資產的投資,如對沖基金、私募股權、風險資本和房地產,而不應僅限於債券。同時,斯文森還通過將投資海外資產,大大降低了捐贈基金對美國國內有價證券的依賴性,從而提高了回報潛力,降低了波動性。
這一模式帶來的回報率顯然高得多。根據耶魯投資辦公室的數據,在斯文森35年的管理生涯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耶魯捐贈基金的年回報率為13.1%,收益表現 比60%股票/40%固定收益投資組合高出4.3個百分點。
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逝世
當地時間周三(5月5日),在耶魯大學長期擔任首席投資官的投資界傳奇人物大衛·斯文森因癌症去世,享年67歲。
斯文森1980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華爾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短暫工作,1985年回到耶魯大學,擔任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負責人,接管耶魯捐贈基金。
領航集團創始人約翰 · 博格曾評價稱:「大衛 · 斯文森是這個星球上僅有的幾個投資天才之一。」前摩根史丹利董事長巴頓·畢格斯也曾說:「世界上只有兩位真正偉大的投資者,那就是是大衛.斯文森和巴菲特。「
在創造了優秀投資業績的同時,大衛·史文森還為投資界輸送了大量優秀的基金經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最頂級的投資人之一的高瓴資本張磊,正是大衛·斯文森的得意門生。
D. 關於資金管理(或倉位管理)的思考
我是個懶人,可能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投資想法不是很成熟,所以不會寫什麼,也怕寫不好,不過突然想對資金管理或者是倉位管理的想法記錄下來,可能這也是不成熟的想法,很多人對倉位管理有非常不同的意見。
這里說的資金管理主要是說可用於股票或者債券等投資的資金的管理,對不能及時變現的或者是不能帶來現金的資產不做考慮。
本傑明·格雷厄姆 在資金管理方面提出了「75—25」法則,即:持有普通股的資金比例控制在25%至75%的范圍,現金及債券則控制在75%至25%的互補區間之中,當股票資產因佔比超過75%時,賣出一定數量的股票,增加現金或債券比例,當因股票資產佔比到低於25%時,則賣出一定的債權增加股票的比例。當然,股票資產與債券(現金)的比例並不是完全鐵定的75%至25%,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的高估或低估情況以及投資自身的特點設定一個合適的比例,如50%至50%等。格雷厄姆說,這樣的做法有兩個好處:克服人性的弱點;讓投資者總是有點事情可做,不至於太單調。同時,格雷厄姆的投資組合非常分散,持有很多數量的證券,單只證券的佔比很小。
巴菲特 在現金管理方面喜愛總是保留一定數額的現金,在近10年以來,巴菲特總是保持至少200億美元的現金,截止2011年6月30日,伯克希爾持有的現金是478.9億美元。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期間投資了通用電氣和高盛後,巴菲特減持了部分股票,他減持的理由是:現金偏少,讓他覺得不踏實。他對於保持大量現金的理由是:不希望命運掌握他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量的現金可以讓人睡得踏實等。事實上,正是由於總是喜愛持有一定的現金,巴菲特才可以安然度過多次經濟危機及金融危機,並能夠在危機中優秀公司出現非常低估的價格時,還有能力買入,而大部分投資者此時已經失去買卡入能力。巴菲特在資金管理方面堪稱完美,是最值得借鑒、學習的投資大師。
卡拉曼 投資管理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愛持有大量的現金。他在《晚上睡得著比什麼都重要》的演講說到:「在過去的25年中,我們試圖每天為客戶做正確的事情,從不使用融資杠桿,且有時會持有大量現金」,他有時候會持有40%多的現金(如1999年4月30日投資組合現金比例為42.1%)。他認為:「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滿倉投資簡化了投資任務,投資者似乎只要找到的最好的投資就可以了。相對誘人成了唯一的投資准繩,而無需滿足絕對的價值標准。此類投資頂多隻會帶來普通的回報,最糟糕的情就是會產生高昂的機會成本——指錯過了下一個出色的投資機會——並承受了出現巨大損失的風險」。同時,卡拉曼的投資組合比較分散,單只證券投資比例不高。
以上都是比較成功的價值投資大師對於倉位管理的最重要和深刻的理解。這些都非常值得我們模仿和學習。
對於我們身邊的人也有倉位管理獨特理解和操作較為成功的投資者,倉位管理而投資成功的典型莫過於SOSME,最有代表的是他寫的《動態再平衡帶來價值投資的主動性和靈活性》體現了SOSME前輩的保守的投資觀,也是保證他持續獲得收益的法寶。其中對於動態平衡SOSME是這么說的:在詳細了解了資產配置理論以後,我對這套理論非常感興趣。當然,我的動態再平衡理論比史雲生(大衛-斯文森)的再平衡理論更為激進一些。他們的配置方法比較簡單,舉例來說,50%的股票+50%的債券,當股價下跌導致股票資產佔比下降時,賣掉一部分債券買入股票,重新恢復各佔50%的配比,這是所謂的「再平衡」策略。而我的方法是「動態再平衡」,仍以50%股票+50%債券的配置比例為例,當股票下跌以後,本來就需要賣出債券買入股票,但如果股票下跌越多其分配的比例還會越高。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就是65%的股票+35%的債券了。資產配置的平衡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市場波動越大,動態再平衡策略越有效。
還有比較成功的投資人 東博老股民 無疑,他是倉位最激進的投資者之一,而他投資的歷史並不短也獲得了很好的投資收益,最近甚至運行了融資買入的策略。詳細見兩篇博文:《融資融券的思考 》《關於融資的話題》老股民先生一直都是滿倉操作,股票價值非常低估時滿倉,長期持有一隻股票,如果有相對大幅低估於自己投資股票的投資標的全倉換股。並且在熊市末期考慮融資買入。我說老股民倉位激進但並不代表老股民先生是一個激進的投資者,因為他買入時充分考慮了價格的因素,買入價格擁有絕對安全邊際。他在他的《關於實驗賬戶》博文中提到:實驗帳戶的原則是:不能空倉,不能做差價,不能頻繁調換品種,現金分紅當天買進,不能有現金,盡可能的長期持股。 對於融資他提出了十個禁忌,這十個禁忌我想應該把大部分人的人都排除在可融資人群之外了。
以上有國內外的投資者對於倉位的理解,有過去的大師的理解也有現在的成功者的理解。但是這些倉位管理是否適合自己呢?我對於倉位的控制又有什麼自己的看法?
以上倉位管理方法雖然不大相同,但每個人的倉位管理都是結合自身現狀決定的。對於三位大師級人物他們時刻手裡保持大量現金,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需要掌握主動權,在最悲觀的時候能有錢買入廉價的標的。而且對於他們的所有資產來說,他們的股票投資實在是太重了。
對於SOSME前輩來說,他保守的性格和投資策略還有成熟的年齡都決定了他需要保持大量的資金倉位。
對於老股民先生來說,全倉投入這只是一個實驗賬戶,並不影響他自己整個資產的收益,而且屬於實驗性質,滿倉實驗賬戶對他的心態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我需要什麼樣的倉位管理呢?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
首先在年齡上,我比他們任何人都具有優勢。其次我只是一個業余投資者,我有穩定的工作為未來投資供應可靠的現金流,這樣倉位其實是動態變化的,這個動態變化是我和他們的主要區別。所以我認為我的倉位主要取決於現金的成本和股票的價值,記住是價值。也就是說股票收益能否覆蓋現金成本。在熊市中,我持續滿倉,但我的滿倉和以上大師的滿倉並不是一個概念。比如我投入10萬元滿倉,如果每個月有5000元的收入可以用來投資,那麼對於1年後,我現在並不是絕對滿倉,因為如果這每個月5000元沒有買入股票,其實我的倉位已經降至62.5%,所以對於一個業余投資人來說,在熊市滿倉不斷並不是激進策略。並沒有違背大師們的教誨。但是滿倉必須是熊市來說,因為沒有更好,沒有更高收益率的投資標的。比如凈資產的價格買入凈資產收益率平均20%以上的股票,20%以上的年收益,哪有那麼多的好事。巴菲特說過,要用桶來裝金子,本來我們桶比較小,而且桶確定會慢慢長大,可不可以有金子的時候借點桶來裝呢?於是在熊市,大熊市中,我也考慮融資了,首先是無利息的融資,這個最好,但是也存在風險。必須在絕對考慮投資標的安全的情況下融資。我給同事理財,保證4年以後保本,當然這筆資金不大,是可以承受的,即使虧損50%對我的生活和心理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這個就屬於無利息的融資。另外我向銀行貸款融資8%左右的利息,分期還款,我認為20%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遠遠高於銀行貸款就是有利可圖,那我可以承擔一定風險運行融資,這個貸款用未來收入且本來是用於投資的收入的一部分還款量不太大,不影響投資心理的穩定。另外對於融資融券的融資業務我也沒有拒絕,因為融資的利息8.6%也是遠遠低於現在一些優質股票所帶來的收益,至少股息能夠覆蓋大部分利息。凈資產收益率持續穩定並高於20%,我為什麼不能用8.6%的融資來做呢?但是融資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因為半年需要還款並重新買入,故得計算你最大能承受的風險,我在2000點一下用了全部的融資額度,這樣即使跌倒1200點也不至於被清盤,而且還有後續的資金做保障,那麼我在800點還活著。我想這就是我融資的底氣。
倉位管理很重要,但是買股票,我更想把做買的一籃子股票看成一個企業,如果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20%,那麼以8%的利息貸款,而且保證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不至於現金流斷裂而破產。但是如果所擁有資產只有5%的凈資產收益率,以8%的利息貸款就沒有任何理由。
所以我資金管理的思路就是以企業主的角度看待投資的資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