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平安融資為什麼會導致大盤下跌
真正造成A股爆跌的不是次級債,也不是中國平安的1600億融資,這些只是借口,最多也就是外因,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機構和基金的內訌.
原因如下:
1.占整個A股市場份額1/3以上的基金由於在2007年第四季度大幅建倉銀行和地產股,結果2008年到來的時候,政策上調控了信貸和地產,不是熱點,國家政策導向:農業/新能源等,尷尬的局面以大盤股不配合"2.8"行情出現了兩周時間,所以基金有必要大幅度降低藍籌股,為08年重新布局准備倉位.
2.奧運前股市很容易出現過熱(國際慣例),現在調整下,為奧運留下上升空間,符合管理層的意願.
3.從4800點到5500點主要是私募資金發動的,佔領了08年的所有熱點板快,同時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盤,基金由於80%的倉位在銀行和地產等大盤藍籌股,根本沒有倉位去參與,干著急,無奈之下,只能砸自己控制的大盤股,來個推倒重來,再抄底08年的熱點板塊,奪回市場話語權.
原因很很多,真相只有一個,所以的原因是:機構和基金的內訌.結果散戶成了犧牲者!知道了原因,我們就沒有必要恐慌,最恐怖的是廣大散戶投資者割肉的操作!將自己黃金般的籌碼拱手讓人!
Ⅱ 個股機構參與度高好還是低好
這里首先給出一個前提:個股機構認可度高,參與度才會高。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在股市上要獲得比較好的收益從來就只有一種方式:大樹底下好乘涼,也就是跟隨機構(即所謂的莊家)式投資方法。因為基金、QFII、社保、券商自營資金的規模不斷增大,話語權不斷增強,投資者更容易發現哪些個股才是機構所認可的。不過,隨著機構規模的增大,所選擇的個股也開始增多,在2003年機構持倉超過流通盤20%的個股不到50隻,但是到了2005年,機構持倉超過流通盤20%的個股已經超過了100隻。機構重倉的這些個股在2006年的漲幅平均達到了94%,超過大盤將近一倍。那麼如何運用機構認同度選黑馬呢?機構認同度、參與度是指對於某一隻個股,主體投資機構的持倉意願。對於單只個股,機構持有的股票數量越大,機構數目越多,增持幅度越大,那麼機構認同度就越高。兩方面分析機構認同度分析某隻個股的機構參與度,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看十大流通股股東所持股數占總流通盤的比例;二是看股東持股數相對上季度的變化度。機構對於一個板塊或者某隻個股的關注程度會隨時發生變化,而且當一隻個股的股價開始超過機構認同的該股的價值的時候,機構就會開始減持該股。在財務報表上表現為股東持股數相對上季度減少。但是在開始減持時,我們會發現該股的十大流通股東佔比仍然很高,甚至有新的機構介入,可是該股卻開始見頂回落。舉例說明:如中集集團在2005年年報披露中,十大流通股股東佔比達到了35%,如果僅從這一方面考慮,該股依然為機構認同度較高的個股,但是2005年三季度報表顯示第三季度十大流通股東佔比為40%,由此看已有機構開始減持,從2005年4月份開始,中集集團股價一路下跌,最大跌幅超過50%。反過來,如果當季度股東持股數相對上季度有大幅增加,那麼該股在當期啟動的概率就會增大很多,如寶鈦股份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股東持股數相對200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25.4%,造就了一波300%的行情。關注機構的相關評論除了在以上兩方面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定量分析比較外,還應該考慮個股的持倉機構的資金規模和機構對於該股在近一段時間的評論。因為機構資金規模的不同,各個機構在對於個股的資金分配上會有較大的差異,這也就造成了對於同一隻個股機構的參與度不一樣。大規模機構的參與度越大,那麼該股的上升潛力會越大,而大幅回調的風險就越小。如果個股的持倉機構數很多,但是參與的數量很小,這時候可能就是該股的最佳介入時機。如果機構對於一個行業或者個股有很高的認同度,那麼在啟動之前或者啟動開始的時候,很多的研究機構會有頻率比較高的研究報告或者即時評論。
Ⅲ 天津泰達在賽季初經歷了內訌和大清洗之後,目前實力大降,為什麼卻取得了第3名的好成績
開始成績不好和實力大降沒太大關系,因為開局的時候主力和現在的主力差距很明顯,泰達的成績和一些球員的復出有很大關系,比如說於大寶等。
泰達贏的第一場球就是於大寶的首演,之後賽季半程又引進了薩沙,盧西亞諾,陳濤,何塞,個個都是實力級引援。
何塞感覺不太適合這個隊,他是那種影子前鋒角色,更適合雙前鋒陣形,而阿里漢一直都在用451.
盧西亞諾實力還是很強的,比起以前的路易斯,盧西亞諾更喜歡分球從不粘球,而且人高馬大,正好起到單前鋒支點的作用,最關鍵一點還是這球員心理素質非常好,屢屢上演救世主角色。
陳濤在中場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成績好除了鋒線加強之外中場也非常流暢,陳濤出場的第一場比賽就上演絕殺,後面還頻繁助攻於大寶盧西亞諾等人,屬於典型的潤滑劑是的人物,畢竟是租來的估計很難留住。
薩沙和佐利奇組成的後防線還是相對比較放心的,就是速度有點滿,但防空能力超強。